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7-06-15 16:09段龙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疾病诊断血细胞儿科

段龙

摘要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患儿130例,均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观察检验结果。结果:130例患者中,85例(65.4%)存在异常,分别为小细胞性贫血27例(20.8%)、感染24例(18.5%)、异型淋巴细胞增多34例(26.2%)。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儿科;疾病诊断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血常规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确诊依据或重要线索。当机体出现病变时,血细胞数量及形态均随之发生变化,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的外部形态变化及内部结构,可及时发现异常细胞。针对原因不明的出血、发热、黄疸等儿科疾病均应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以判断细胞是否发生质变或量变,从而做出明确诊断。2014年6月-2015年8月儿科门诊收治患儿130例,均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接受血细胞形态检验患儿130例,临床表现出血、发热、贫血等常见症状,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及过敏体质者。本组患儿中,男72例,女58例,年龄5 d~7岁,平均(3.10±0.56)岁,病程3~19 d,平均(8.47±130)d。

方法:对130例患儿进行静脉血采集,各抽取2 mL置于抗凝管中,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同时制备血涂片,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相关流程和标准复检,内容包括血细胞计数和形态学分析,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疾病诊断。

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资料录入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45例(34.6%)患儿血细胞形态正常,其余85例患儿均存在血细胞形态异常,包括小细胞性贫血、感染、异型淋巴细胞增多3种,其中感染患儿数量最多(18.5%),见表1。

讨论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主要观察对象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其中白细胞形态改变包括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及淋巴细胞异型。当机体出现病变时,以上细胞的数量或形态将随之发生变化,由于数量改变较少,往往通过观察形态改变来诊断疾病。本次研究共抽选130例患儿,均因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来我院就诊,临床检验结果显示有85例患儿均伴随血细胞形态学改变,占全部患儿的65.4%:疾病类型包括小细胞性贫血、感染、异型淋巴细胞增多3种。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胞形态学改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红细胞与贫血:红细胞的发育成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造血原料、体液、酶等,感染、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红细胞的发育、释放,诱导红细胞形态改变。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比较均匀,直径约7.2 um,细胞质内无异常结构,如果所观察到的红细胞形态偏离此特点则提示有贫血可能。儿科比较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每种贫血都伴随典型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如缺铁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特点为细胞大小不一,细胞直径<6 um,中央淡染区扩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形态学改变特点为直径>15um。

白细胞与感染: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及淋巴细胞异型均与感染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主要表现为核左移、核右移、形成空泡等。輕度核左移表明患儿感染程度比较轻微,这与机体抵抗力较强有关;中重度核左移则提示有严重感染,而且感染程度越大,核左移越重。核右移常见于小儿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在炎症恢复期出现核右移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毫无预兆地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表示预后不良。当小儿机体出现重金属或药物中毒时,中性粒细胞质中就会形成许多空泡,而且空泡越大表示感染越重。小儿淋巴细胞含量较多,尤其是婴儿期淋巴细胞与粒细胞比例大致相等,占血细胞的50%~65%;随着年龄的增长,淋巴细胞逐渐减少,粒细胞逐渐增多并逐渐趋于正常成年人水平。淋巴细胞异型一般发生在机体感染之后,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或单核细胞样。儿童时期所出现的淋巴细胞异型主要见于人类疱疹病毒4型(EB病毒)感染,该病毒主要潜伏于淋巴细胞中,一项血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3~5岁儿童的EB病毒抗体阳性率高达90%,如果儿童自身免疫力较低,将出现反复感染,因此彻底治疗难度较大。

血小板与相关疾病诊断: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呈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直径不超过3um,浆淡蓝色;在高倍镜下观察可见伪足。如果血小板形态不符合以上标准则提示可能有紫癜、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判断儿科疾病种类,根据红细胞形状与大小可以判断儿童是否有贫血相关疾病,根据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和淋巴细胞异型可以判断儿童是否有感染,同时还可评估感染程度,血小板形态学改变通常与紫癜、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有关。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大多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症状及不适,因此需要医师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做出准确诊断,以免漏诊、误诊。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弥补了血常规检测的不足,在儿科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需引起检验科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虽然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效率,但仍然需要依靠人力对细胞核形状、核仁有无、胞质着色性等特点做出分析,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检验科人员需加强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儿科疾病诊断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疾病诊断血细胞儿科
儿科专栏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呼吸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已出版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圆梦儿科大联合
基于Web及知识推理的宠物狗疾病诊断专家系统
CD10表达在滋养叶细胞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