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忠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在犯错中不断重新认识数学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学习的乐趣,就是“从一个错误走向另一个错误”。教师要充分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元素,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在化解错误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一、培养学生自己“化错”的意识
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放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有一個安静期,如:
生1:(针对错题204-108=6)个位上不够减,他直接从百位退1了,应该先从十位退,十位没有再从百位退1,十位上算9减0等于9。
生2:(针对错题204-108=106)个位上不够减,他从十位退1了,十位上没有,应该还要从百位退1,十位上他还是算的0减0等于0.
师追问:那十位上应该算几减几?
生2:十位上算9减0等于9。
师再追问:0怎么会变成9的?
生2:它先从百位退1作10,10再退给个位1就变成9了。
师:看来你听得很认真,都学会了。其他同学学会了吗?
生3:(针对错题204-108=196)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没有还要从百位退1,他百位上没有退1。
师追问:百位上应该计算几减几?
生3:百位上应该计算1减1等于0。
三名学生虽然算错了,但我们在改错中学会了怎么正确计算204减108,也提醒了其他学生今后在计算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犯错是学生的权利,化错也是他们的义务,老师不可以越俎代庖,在课堂上要培养他们这种化错的意识。
二、激发学生自己“化错”的兴趣
犯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接近数学真理的过程。在给学生化错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所谓的“错”会变成一次愉悦的体验。
如一道题目:牛肉面每份6元,豆皮每份3元,鸡汤每份4元,江杰买两种食品花了12元,你认为他可能买的是什么?买了几份?让学生自己审题,自己独立完成,结果有18位学生是这么做的:牛肉面买2份,豆皮买4份,鸡汤买3份。问他们原因,他们都说没有认真读题,没看到买的是两种食品一共用12元。
我把这道题改了一下,让他们自己化错,也激发他们化错的兴趣:牛肉面每份6元,豆皮每份3元,鸡汤每份4元,江杰买一种食品花了12元,你认为他可能买的是什么?买几份?生1:我发现了这里有三种食品。生2:我发现了江杰买的是一种食品。生3:我发现这道题还要我们算出买几份。
这道题做错的学生只有5个,但是他们都算的是买一种食品,没有偏离题目的意思。最后我把这两道题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题目中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以此来加强孩子化错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三、培育良好的“化错”的氛围
化错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丽的过程,更是一个跟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直接地强硬地纠错,不是学生需要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比如我设计了画钟面的活动,画完后进行展示。一名学生认为4号钟面有错误,因为两根指针是一样长的。另一名学生补充:长的一根叫分针,短的一根叫时针。有的学生发现2号钟面也有错误,它的数字写成了一堆。还有的学生认为一个数和一个数空开的位置要一样。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将“错误成分”激活,让思维火花喷薄而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出修正。这个化错的过程是一个尊重学生的过程,是和学生在平等的姿态里将错误美丽的融化了。
一堂数学课学生没有犯一点错误,这样的课堂是不真实的,甚至是荒唐的。数学课堂需要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不断碰撞。碰撞的过程是产生错误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化错的过程。化错,是一个过程,一个不可以省略或者忽视的过程。化错的过程更是在师生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生命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张扬,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正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