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晗
地铁即将关门,而自己即将到门口时,总会陷入一场纠结之中:是快跑几步,还是继续不紧不慢按原来的节奏走下去?
如果慢慢走,到半路门已经关闭,就可以心安理得:还好我没有费劲儿瞎跑,反正也没什么用。如果刚好走到门口,差一步就可以上车,而车门已经关闭,不得不等待下一趟地铁时,就会陷入一股小小的愧疚之中:都怪我刚刚没有积极地跑两步。
在路經红绿灯时,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斗争,它给我们带来微小而短暂的困扰,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这个场景揭示了一种常见的心理:“没有全力以赴”的愧疚。
有时候,一些事情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就会想:是不是自己没有尽力?如果当初更积极一点,会不会好一些?尤其微信公众号铺天盖地的鸡汤文,都在告诉你:一定是你做得不够,一切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看看别人因为脸皮厚因为能坚持死不罢休所以成功了,而你只能成为一个 loser。
看邓文迪的神奇经历,坐一回飞机就能在偶遇的公司高层那里搞定一个工作,陪默多克伴游就能搞定一个老公,虽然离婚了,但这种人际交往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为什么不向人家学学?
当然,学不学得到是一回事,却给自己加上了“你理应如此”的挫败感。
而中国人讲究柔韧,中庸,变通。会来事儿是一种很高级的能力。我大学时的体育课选修了健美操,可惜没有天赋,四肢僵硬,手脚都不怎么协调。最后的考试得了58分,这个分数是如此尴尬,当大家去向那女老师询问分数的时候,我听到这个数字,一言未发立即羞愤地扭头走掉。
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能跳出来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缺乏自信。事后我一直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为何不问问老师?为何不用沟通的方式来努力争取那关键的2分?跟她说说我每节课都出勤,都按规定穿好了运动服,是很认真只是能力不行……那个时候,成绩并没有录入,一切皆有可能。
尤其在多年后听说了这样一件事:现代文学课上原本有很多人不及格,但他们都主动联系老师,拿着自己认真做的笔记去办公室呈给老师,说明自己对这门课的诚意。
然后,他们真的及格了。
而我,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接受一个坏结果,虽然心不甘情不愿。我也不知道如果努力一下会不会不一样。
有时候很喜欢看影视剧的穿越桥段,因为可以对以往的表现做修正,然后根据对方的反应来做出判断。然而现实里只有一次机会,只能在未来的现实中努力尝试,全力以赴去避免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