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莉莉
这是一个让大多数人都幸福的时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是如此之快;网络平台的知识量成倍地增长;百度一下,可知天下事,足不出户,可买天下物;高新技术的发展让教育和学习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网络资源成为了一种语文教学资源。如此便利交流、传播飞快、信息量庞大的工具,能让教学更加得心应手,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合作性,学生学习的素养也能得到显著的提升。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更好发挥它对语文学习的作用呢?
一、利用互联网资源,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形象变得生动,富于感染力,能给学生创设种种情境,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学习走向积极求学、主动求学的良性循环。这是网络教学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因为对学生来说,首先,网络的神秘性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种好奇心经过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就会形成一种比较自觉的持久的心理定势,从而转化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次,如果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总是那样单调、呆板,就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也容易使学生疲劳,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网络上丰富的知识会使学习富于变化,不断赋予学习以新意。再次,运用网络进行学习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把语文学习置于网络之中,能让语文学习充满娱乐性,活跃课堂气氛,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借助互联网资源,跨越时空,拓宽学生语文知识的领域
传统的语文教学,时间、地点都是固定的、相对封闭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互联网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突破了时空限制的“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的角色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和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为了深化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了一次关于“三年之后的自己”的作文公开课。首先,让学生当一回新闻主播,报读在课余时间搜索的新闻,巩固阅读新闻的基本要素。随后,在多媒体上播放一则新闻:“时间胶囊”就是将现代发明创造的有代表意义的物品装入容器内,密封后深埋地下,并设置一个在未来能够打开的时间。通过这则新闻,提出“时间胶囊”一词,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在三年后,你在做什么?思想、成绩、心态又是有怎样的进步?”然后,引导学生一起为三年后的自己写了一封信,想象三年后自己的形象,用积极的心态迎接三年后的自己。学生结合了新闻和网络资源,用他们稚嫩的笔调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期待。
三、巧借互联网资源,瞻前顾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不仅可作为学习前的准备,还可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更可作为学习的拓展,成为一泓不斷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
例如,在教学《三峡》之前,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三峡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去观赏三峡美丽的风景,了解三峡相关的知识,认识三峡的过去与现在。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仔细观察了三峡的雄伟和壮丽,丰富了感性认识,积累了感性经验,学习课文时,很快体会到三峡山险峻、高大、连绵的特点,进而感受到徜徉于三峡之中的情趣,并理解了三峡四季的不同特点。这样,学生学习文章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讨论就有了针对性。再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自己见过的山有何特点?与之相比,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你还知道什么山?它的特点是什么?”这时,我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及其它传播媒体进行语文学习,向学生推荐祖国的四大名山,让学生自己去领略祖国的壮美,去领略山水情韵,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
当学生享受这再现的情景,如临其境、流连忘返时,我则顺势引导学生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分别介绍自己眼中三峡山水的特点;自己心中三峡的景象;三峡水利改造的有利因素;在网上欣赏到的美景及自己网上游历的不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倾吐心中的愉悦,把游览过程及内心感受整理成章写入自己的文中。这样,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大大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教学更多元化,富有时代性、实效性,学生也得到了纵深发展。
责任编辑黄日暖
见习编辑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