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芳
【摘 要】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統称。沙湾,一张古老而又靓丽的名片。沙湾中心小学凝聚着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心血,编写了一本具有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专著——《沙湾民俗文化》。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发挥语文科的教育功能,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沙湾民俗文化的渗透,让沙湾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俗文化;教学渗透
一、沙湾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沙湾,一张古老而又靓丽的名片,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的称号,还是国家文明示范小镇、国家卫生镇、广东醒狮之乡(已载入了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的史册)。沙湾中心小学凝聚着全校师生智慧和心血,编写了一本具有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专著——《沙湾民俗文化》。
《沙湾民俗文化》一书向人们详细地介绍了沙湾在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习俗、人生礼仪、生态科技、岁时节令习俗,语言文学、民间游艺、民间信仰、人物风情等各方面的传统文化,应有尽有,故被称为“沙湾民俗文化的丰碑”。它与学校课程教育相结合,这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乡土教育的重要问题,更是民俗承传的一件大事。当前不少文化遗产濒临消亡,政府已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加大力度抢救,搜集、整理、录音、录像、编书保存等等,这些当然都很重要,但都是有期限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传人,让他们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二、把沙湾民俗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沙湾民俗文化,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把《沙湾民俗文化》里面的民俗文化渗透到语文学科教育中,让沙湾这座具有八百多年历史底蕴的小镇的传统文化,在孩子中传承下去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发挥语文科的教育功能,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沙湾民俗文化渗透,让学生不但可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还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下面浅谈一下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要传承沙湾本土文化,就要教育学生热爱沙湾。当然教师本身先要热爱沙湾,这样才能“身教胜于言教”,以身立教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这是其他方式无法代替的,其作用之巨大难以估量。只有自己在思想、语言、行为上体现自己对热爱的沙湾,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达到以自身熏陶他人的效果。
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紧扣教材,把沙湾民俗文化渗透于知识传授之中。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寓沙湾民俗文化于知识传授中,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各种因素,自然发挥,有如涓涓细流,徐徐浸润,入心入脑。
(二)利用历史性课文渗透爱家乡教育
在教学一些关于历史的课文时,如《火烧圆明园》、《长城》,讲到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进行贪婪的掠夺时,很自然就联系到沙湾的历史——当年沙湾的东江支队二纵队为保护沙湾而进行英勇抗日的历史。还有讲述长城的有关历史时,让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沙湾的资料,然后整理资料,具体介绍沙湾。让学生知道沙湾镇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璨的文化。沙湾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优势,合理的城镇布局,便捷的交通网络,优越的投资环境,精心打造着一个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环境。通过以上介绍,学生为沙湾灿烂的历史而感到自豪,认识到目前沙湾的发展情况,激发了对沙湾的热爱之情,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关于环保的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也深深感动了我们,讲授到最后,问学生:“印第安人如此热爱土地,那我们呢?应该如何热爱自己国家的土地?如何热爱我们沙湾的土地?”于是,学生很快就展开讨论了。交流时,学生就列举了热爱家乡土地的很多做法。还有,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生很自然就联系到沙湾,沙湾也有一片鸟的天堂,就是滴水岩公园。让孩子出谋划策,并下决心努力学习,保护沙湾的环境,保护沙湾的青山绿水,使滴水岩公园成为鸟儿生活的真正的天堂,长大为建设更美丽的沙湾作贡献。
(四)讲解地方习俗,让学生了解沙湾传统习俗
如在讲授《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沙湾的春节,沙湾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和传统食物,还有沙湾的传统文化,“飘色”还是名闻遐迩的民间艺术瑰宝。几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使沙湾人民至今仍然保留着不少的传统习俗,以八大节令最为群众重视。八大节令即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盂兰节、中秋节、重阳节。后来,对盂兰节、七夕节渐渐淡化。这些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除夕吃团圆饭贴对联、元宵吃汤圆、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包粽子等充满趣味的家乡风俗和乡情都得到延续。在进行“民风民俗”综合性学习时,很多学生就以沙湾飘色为题材,进行介绍和手抄报制作。这样,就达到了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作用。还有沙湾的传统美食,如姜埋奶、鱼皮角、姜醋蛋……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动手学做一些简单易做的美食。沙湾传统食品,需要从小传承并向外宣传。
(五)通过搜集地方人物故事了解沙湾人
如教学《詹天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时,让詹天佑、周恩来、鲁迅的故事激发学生立志努力学习,为沙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沙湾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文化积淀丰厚。学习时,也会联想到沙湾的抗战英雄,还会想到位于滴水岩的忠烈祠,激发孩子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学习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时,去搜集沙湾名人何炳林的事迹和伟大贡献;学习一些音乐家故事时,当然会想到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诞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激发学生对家乡伟人的敬仰和自豪之情。还有在学习《搭石》一课时,讲述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称赞乡亲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的美德。在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同时,老师适时增添了满载着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美德的民间传说——“沙湾狗仔粥”的由来。学生通过图文结合,了解了故事内容,立刻被故事中的主人公“九仔”的孝顺行为所感动,从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还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通过了解沙湾独特的建筑风格,提升家乡自豪感
说起沙湾的特色景象,当然要数沙湾留耕堂、宝墨园、三善古庙群,这些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还有沙湾古镇里独有的锅耳屋。学习《桂林山水》,想到精致的庭院式公园宝墨园,沙湾河道……沙湾有着如此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为身为沙湾人而感到自豪。
(七)利用沙湾民俗文化资源,指导学生习作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提倡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紧扣沙湾民俗文化资源,挖掘沙湾民俗文化,使学生“有话可说”。如引导学生发现和表现自然和生活的美,人美、景美、物美……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带着浓浓的家乡情感,青山绿水、花鸟虫鱼等都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有效利用到语文教学之中,辅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的效率。而在沙湾民俗文化的渗透、贯穿与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知识课的功能,是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