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昉+邱秀娟+顾敏红
【摘要】 目的 探究甘胆酸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病理性黄疸患儿(病理性黄疸组)34例、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乳性黄疸组)24例, 选取年龄相似的同期住院轻症呼吸道感染患儿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甘胆酸水平。结果 病理性黄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70、3.958、4.813, P<0.01)。母乳性黃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402、2.994、4.205, P<0.01)。结论 血清甘胆酸可较为灵敏地反映新生儿肝功能的病变,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甘胆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3.02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由胆红素排泄功能障碍引起, 其发生率居住院新生儿的首位, 主要症状为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含量过高, 穿过血脑屏障使神经细胞黄染, 导致胆红素脑病[1], 对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 及早发现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早期的生物化学方法对肝功能进行检测, 各指标均无异常, 因此, 作者根据血清甘胆酸(cholyglycine, CG)浓度变化对肝功能改变的敏感性的基本原理, 探究甘胆酸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6年2~10月收入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其中病理性黄疸患儿(病理性黄疸组, 34例)、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乳性黄疸组, 24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中, 男19例, 女15例, 平均日龄(16.1±6.7)d,
其中感染患儿19例(败血症5例、脐炎4例、脓疱疹4例、肺炎6例);围生因素5例, 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母子血型不合溶血因素10例, ABO溶血病9例, Rh溶血病1例。母乳性黄疸患儿中, 男13例, 女11例, 平均日龄(16.7±6.2)d。
另外, 选择与本组患儿年龄相似的同期住院轻症呼吸道感染新生儿35例作为对照组, 男20例, 女15例, 平均日龄(16.6±7.0)d, 无黄疸及肝功能异常, 无输血史。两组患儿的性别、日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儿于住院后次日早晨采空腹静脉血, 采集血样后迅速分离血清, 低温保存。采用均相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甘胆酸(罗氏Cobas8000型生化自动分析仪)水平。所有操作由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病理性黄疸组与对照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甘胆酸比较 病理性黄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70、3.958、4.813, P<0.01)。见表1。
2. 2 母乳性黄疸组与对照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甘胆酸比较 母乳性黄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402、2.994、4.205, P<0.01)。见表2。
3 讨论
血清甘胆酸是肝脏合成的胆酸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的结合型胆酸之一, 由肝细胞内的胆固醇经过一系列繁杂的酶促反应形成初级胆汁酸, 其中胆酸类固醇核上侧链末端羟基与甘氨酸结合, 形成甘胆酸[2], 储存在胆囊中。肝脏是人体内合成胆汁酸的唯一器官, 而甘胆酸是胆汁酸的主要成分, 因此甘胆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体内胆汁酸水平[3]。甘胆酸在血清中主要以蛋白质结合形式存在, 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通过肠-肝循环系统, 血清甘胆酸在肝细胞内合成以后, 经由毛细胆管等进入胆囊, 随胆汁分泌进入十二指肠, 超过95%的甘胆酸被回肠吸收, 然后由肝脏摄取门静脉内99%以上的甘胆酸并进行再利用[4], 因此, 进入体循环的甘胆酸不足1%。正常人的体内血清甘胆酸浓度均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由此可以推论, 肝细胞受到损伤时, 其摄取甘胆酸的能力降低, 导致血清中甘胆酸含量升高;当胆汁在体内淤积时, 肝脏排泄胆酸受到阻碍, 导致返流血液循环的甘胆酸含量升高, 同样导致血清中的甘胆酸含量升高。因此, 血清甘胆酸被公认为评价肝细胞功能和肝脏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临床中常见的病理或生理现象, 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 黄疸指数过高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大脑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若未及时发现治疗可对患儿大脑造成不可逆性永久损伤, 严重威胁到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患儿黄疸的原因多样且复杂, 如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 对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抵抗力较差, 感染后可抑制肝酶活力, 导致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进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5];其次, 分娩过程中患儿若发生缺氧情况, 酶活性降低使得葡萄糖醛酸的生成受阻, 导致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近年来, 母乳性黄疸也多有报道,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有学者认为与母乳喂养肠道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和活性有关, 但目前尚未定论[6]。早期的生物化学方法对患儿的肝功能进行检测, 各指标均无异常, 因此, 本文根据血清甘胆酸浓度变化对肝功能改变的敏感性的基本原理, 探究甘胆酸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 病理性黄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70、3.958、4.813, P<0.01)。母乳性黄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402、2.994、4.205, P<0.01)。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血清甘胆酸可较为灵敏地反映新生儿肝功能的病变,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医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并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古丽, 黄薇, 董文斌, 等. 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肾损伤的关系研究.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1):62-66.
[2] 廖琪, 黄江燕, 邹贵勉, 等. 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比较.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6, 36(1):105-108.
[3] 赵春华, 王欲琦.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智能发育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3):88-90, 94.
[4] 余月, 杨琍琦, 王宁玲, 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4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 10(7):1042-1044.
[5] 顾珩, 沈艳辉, 纪丽丽, 等.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与听力损失相关性分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 15(2):160-163.
[6] 巩海亮.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甘胆酸水平对围生儿及孕妇影响.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9):74-76.
[收稿日期:201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