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沙漠蛇类

2017-06-15 17:23王瑞
森林与人类 2017年4期
关键词:蛇类阿拉善捕食者

王瑞

新疆的蛇类比内地匮乏,目前已知的新疆蛇类有3科7属11种,包括东方沙蟒、红沙蟒、黄脊游蛇、花脊游蛇、白条锦蛇、花条蛇、水游蛇、棋斑水游蛇、阿拉善蝮、极北蝰、东方蝰。它们别具特色,都带有荒漠动物的习性。

东方沙蟒 看上去像一根干枯木棒

提到蟒蛇,人们往往会想到热带雨林里那些体长7-8米的巨型怪物,相比之下,新疆常见的蟒蛇体型就要小得多了。东方沙蟒是新疆常见的蟒蛇,它们生活在北疆的沙漠和戈壁地带,数量较多,分布广。成年东方沙蟒体长约90厘米,最长可达150厘米,其头部小,形状扁平,像把铲子,能够帮助它们快速地潜入沙子下面,钝钝的尾巴形状跟头部类似,这会有效地迷惑捕食者,让它们很难快速分辨出东方沙蟒真正的头部,为东方沙蟒延长脱逃的时间。正因如此,东方沙蟒俗称“两头蛇”。此外,东方沙蟒的头部和颈部之间完全没有区分,整个身体也非常粗壮,体色和沙漠地带的土壤非常相似,是典型的土灰色,还杂乱点缀着黑色和棕色的斑点,因此东方沙蟒整体看上去就像一根干枯木棒,当地村民还给它起了另一个俗称,叫做“土棍子”。和多数蟒蛇一样,东方沙蟒也是卵胎生,每年6月-7月,雌性东方沙蟒会产下10条左右的幼蛇。

东方沙蟒每年4月中旬出蛰,当春秋两季温度较低时,它们多在晨昏外出活动。到夏季以后,温度升高,东方沙蟒开始夜间活动,白天它们会躲在啮齿目的洞穴里或沙子下10厘米处来躲避酷热。新疆多地流传着东方沙蟒会以死者遗体为食的恐怖传言,原因是某些荒地迁坟的时候,会在墓地的棺材附近发现许多东方沙蟒的身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东方沙蟒之所以会出现在棺木附近,只是因为它们把墓地中的缝隙当作临时的藏身之处或冬眠的场所而已。

东方沙蟒没有毒,性情胆小且温顺,行动缓慢。遇到危险时,它们会张开肋骨,让整个身体扁平下来,此时,它们的体型看起来会比平时要增大许多,以此来恐吓捕食者。如果被捕食者抓住,东方沙蟒会将泄殖腔外翻,释放出一股极其恶臭的气味,這也许会让捕食者胃口大跌,东方沙蟒得以逃生。难道东方沙蟒真的如此“憨厚”?大家千万不要被假象欺骗,因为东方沙蟒在危急时刻也会主动攻击,腾空扑咬,并且它们在捕猎时所表现出来的爆发力非常惊人。它们是典型的伏击猎手,平时会静静隐藏在灌丛中或者沙地下守候,若是有蜥蜴或者小型啮齿动物经过,到达攻击范围内以后,东方沙蟒会快速出击,一口咬住猎物,同时身体开始缠绕,所有肌肉一起发力。很快,猎物窒息而死,东方沙蟒开始进行吞咽,它们的下颌骨和头骨连接处的关节很松弛,肌肉的伸缩性很强,因此它们可以吞下比头部大很多的猎物,就这样,饱餐一顿的东方沙蟒可以很久不再进食。

棋斑水游蛇 蛙在它们的腹中绝望鸣叫

新疆的荒漠或沙丘地带,时常会有一些绿洲湿地,为动物提供珍贵的水源,一些水鸟和其他物种也会栖息于此,这其中就包括棋斑水游蛇。棋斑水游蛇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在北疆地区极为常见。棋斑水游蛇为水栖蛇类,无毒,以鱼类及两栖动物为食,它们体长在70-80厘米,最长可达140厘米。棋斑水游蛇的身体为灰色或棕灰色,布满黑色的斑点,斑点的排列好似国际象棋,因此得名“棋斑”水游蛇。在欧洲国家,棋斑水游蛇还被称作“骰

子蛇”。

棋斑水游蛇每年4月中旬出蛰,它们会在白天外出活动,尤其喜欢艳阳高照的晴天,平时它们会在水塘边缘的草丛或石滩休息,享受日光浴;捕猎时会潜入水中,它们在水中的游泳速度非常敏捷。棋斑水游蛇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偶尔也会进食蛙类、蝌蚪或水生昆虫。有时,聪明的棋斑水游蛇还会守候在池塘的入水口,这里常常会有鱼群聚集,棋斑水游蛇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唾手可得的美味。捕猎时,棋斑水游蛇会一口咬住鱼类,如果是体型较小的鱼,棋斑水游蛇会直接在水中吞食。而那些较大的鱼,挣扎起来会很猛烈,棋斑水游蛇则会将它们慢慢拖到浅水处或者岸边,再开始吞噬,就像钓鱼的人在大鱼上钩后溜鱼一样。棋斑水游蛇无毒,因此它们无法用毒液杀死猎物,也不会像蟒蛇或锦蛇一样通过缠绕让猎物窒息,它们往往会直接活吞,笔者曾亲眼目睹过一条大棋斑水游蛇吞下一只中亚侧褶蛙,蛙完全进入蛇腹中时还在发出绝望的鸣叫声。

棋斑水游蛇性情胆小且机警,在岸边休息的棋斑水游蛇,一旦有风吹草动便会极速窜入水中,有些身型稍小的个体甚至会飞身一跃,跳入池塘,快速游向深水消失。而未能及时逃到水中的棋斑水游蛇则会选择就近的洞穴、缝隙或石头下面隐蔽。如果无处可逃,棋斑水游蛇便会变速将身体盘成一团,将肋骨向两侧伸张,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粗壮,同时还会发出“嘶嘶”的呼气声,声音很大,以此来恐吓捕食者。一旦被抓住,棋斑水游蛇会快速从泄殖腔喷出粪便,这可不是被吓得大小便失禁,食鱼的蛇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臭,棋斑水游蛇的粪便散发着无比腥臭的气味,会令所有捕食者望而却步,沾到人类身上也很难将其洗净。

除了上述的防御手段外,一些体型较大的棋斑水游蛇还会使用装死的手法来欺骗捕食者。它们会将身体腹部朝上,同时全身肌肉紧绷,模拟动物死后身体僵硬的假象,同时棋斑水游蛇将肛门外翻,释放出尸体腐烂后的恶臭气味,能在短时间内将苍蝇吸引来。除此之外,棋斑水游蛇的嘴巴还会微微张开,口腔内的毛细血管破裂,营造出嘴角带血的场景,此时人类就算用手抓它,它也不会动弹,如此高超的装死本领,会让捕食者完全相信这是一条已经腐烂发臭的死蛇。其实“假死”在蛇类世界中是很常见的防御手段,但棋斑水游蛇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

阿拉善蝮 发动攻击时身体像弹簧一样瞬间伸张

目前已知新疆的毒蛇有花条蛇、阿拉善蝮、极北蝰、东方蝰,其中阿拉善蝮是新疆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毒蛇,沙漠、戈壁、农田、林地皆有分布,天山等地的高海拔针叶林也有记录。阿拉善蝮便是之前我们所知的中介蝮,近年来随着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的更新,中介蝮被重新命名为阿拉善蝮。

阿拉善蝮属于蝰科亚洲蝮属的毒蛇,它们的毒牙是蝰科毒蛇特有的管牙,又尖又长,平时被专门收在一种叫“牙鞘”的肉质器官内予以保护。毒液是可怕的混合型毒素,能够同时破坏猎物的血液和神经系统。阿拉善蝮体长40厘米左右,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尾巴较短,背部为灰褐色,还有一道道横向排列的白色花纹,这些构成了绝佳的保护色,使它们隐藏在草丛中时,很难被人类或者其他捕食者发现。

阿拉善蝮每年4月中旬出蛰,而新疆阿勒泰地区以及高海拔地区的阿拉善蝮要到5月出蛰。在春季和秋季这样温度适宜的季节,阿拉善蝮会在白天外出活动,尤其是清晨时分,常常会看到它们晒太阳的身影。到了夏季,白天气候炎热,地表温度高,阿拉善蝮会躲藏在啮齿目动物的巢穴中,等到天黑后气温下降再外出。

阿拉善蝮为惰性蛇类,比起来回爬行游荡,它们更喜欢静静待在一个位置。捕猎时阿拉善蝮也会采用伏击的战术,它们的食物主要包括鸟类和鼠类。通常情况下,阿拉善蝮会盘踞草丛中,不停地吐舌头来感知周围的环境,一旦有温血动物靠近,它们面部独有的热感应颊窝能探测到猎物的靠近,这时阿拉善蝮开始警惕起来,做好进攻的准备。一旦猎物进入攻击范围内,阿拉善蝮会瞬间发动攻击,它们的身体像弹簧一样伸张,张开血盆大口,将毒液注射到猎物体内。虽然为惰性蛇类,但阿拉善蝮的攻击速度却非常迅速。中毒的猎物几分钟内就会失去意识,阿拉善蝮便开始了吞咽的过程,锋利的毒牙此时能够帮助它将猎物推送入口。不一会儿,猎物就进了肚儿,阿拉善蝮简单活动一下口腔,便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遇到危险时,阿拉善蝮会快速钻进就近的洞穴中,或是蜷縮起身体,昂起脑袋,颈部弯曲成蓄势待发的“S”型,时刻注视着捕食者的一举一动,同时也会来回摇动尾巴,吸引捕食者的注意。一旦捕食者轻举妄动或是靠得太近,阿拉善蝮会快速出击,连续扑咬,直到将捕食者赶走。在野外,人类与阿拉善蝮相遇的机会不多,它们也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人类试图抓捕或失足踩到它们时,阿拉善蝮为了防御才会攻击,一般情况下,阿拉善蝮会主动远离人类。

花条蛇 轻盈的身体能飞速移动

花条蛇是一种有趣而又神秘的蛇类,它们平均体长在40厘米左右,但笔者曾在石河子的沙丘地带记录到一条体长超过140厘米的大型个体。花条蛇生活在新疆各地广阔的戈壁滩或者沙漠当中,每年4月中旬出蛰,它们与人类邂逅的机会并不多。花条蛇大大的眼睛和方形的小脑袋很是可爱,它们多在晴天外出活动,性情机警胆小,多隐藏在洞穴或者草丛中,时不时会吐出那条短短的红色舌头,稍有风吹草动,它们便会逃之夭夭。

花条蛇属于游蛇科花条蛇属,为毒蛇,但毒牙为后沟牙,即它们的毒牙生长在口腔靠后的位置,并且毒性微弱,毒液只对冷血动物有反应,对人类和牲畜不会造成威胁。

花条蛇俗称“子弹蛇”,因其行动速度快而得名。花条蛇身体修长,极为纤细,一条80厘米长的花条蛇,身体最粗的部位还没有人类的小拇指粗,这样轻盈的身材使得花条蛇能够飞速移动,不少花条蛇能将身体前部分高高立起,有些甚至还能在草丛顶部快速移动,故又得名“草上飞”,如此敏捷的移动速度能够帮助花条蛇很好地躲避敌害和追捕猎物。荒漠地带的各种蜥蜴是花条蛇的主要食物。作为主动出击型的猎手,花条蛇捕猎时会四处游荡,一旦发现有蜥蜴,它们会盯紧猎物,一点点靠近,然后出其不意,将其擒获。花条蛇会用嘴死死咬住蜥蜴的身体,然后开始注射毒液,同时用身体缠绕,任凭猎物垂死挣扎,等到蜥蜴中毒而死,停止挣扎后,花条蛇便会从头部开始吞咽,美餐一顿。一些体型较大的花条蛇还会以小型啮齿动物为食。

花条蛇还有一个俗称叫“花长虫”,这是因它们的外表而得名。其身体以灰色或者浅棕色为主,跟戈壁滩的土壤颜色极为相近。此外,它们的头部到尾部之间,一共长有4道由黑褐色斑点组成的纵向线条,非常美丽。这样的外形成了天然的保护色,荒漠戈壁地区干旱炎热,植被稀疏,没有茂密的草丛,广阔的大地上只有零零散散的一些低矮灌木。然而花条蛇却在这里如鱼得水,它们来回穿梭在这些灌丛之间,时隐时现,身上的花纹能让它们悄无声息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棕尾伯劳之类的捕食者眼花缭乱。

猜你喜欢
蛇类阿拉善捕食者
交错扩散对具有Ivlev型功能反应的捕食模型共存解存在性的作用
蛇类发酵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蛇类食性及其对农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概述
具有Allee效应随机追捕模型的灭绝性
一类随机食饵-捕食者模型的参数估计
经济蛇类养殖与开发利用
勘误
阿拉善的西夏建筑遗址
疯狂的捕食者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阿拉善群(狭义)的形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