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敏中
慕名来到重庆武隆的天坑地缝景区,着着实实被大自然的造化惊得目瞪口呆。
天坑地缝,一个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的名称。其实“天坑”可不再是俗名,它已经成为一个专业术语。
2005年,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在重庆、广西一带大规模考察后,“天坑”这个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这是继峰林(fenglin)和峰丛(fengcong)之后,第3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地缝好像还不是术语,它的意思似乎谁都明了,但不去武隆还是难以理解和想象它的含义。
重庆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的地区,“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是一种地貌特征。2007年,重庆武隆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组成第一期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进行申报,于当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全票入选世界自然遗产。
天坑盛景
天生三桥景区是武隆天坑的经典。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天生三桥位于武隆县城东南20公里处,景区内有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座天生石拱桥,三桥平均高度都在200米以上。天生三桥之间,夹着两个世界罕见的岩溶天坑——天龙天坑和神鹰天坑,形成了坑与坑之间以天生桥洞相连,桥与桥之间以天坑相隔的“三桥夹两坑”的地质奇观,其规模与气势,均为世界之首。
我们先是走在普普通通的路上,一会儿,指示牌提示游客要进入电梯间,这是到哪里去呢,還要乘电梯?等进去了才明白——向下!待我走出电梯向四周张望,发现自己已经被“圈”进一个森严壁垒的谷底了。站在谷底就像是站在了另一个世界,抬望眼,绝壁环立,竟似与世隔绝一般,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古罗马的斗兽场。山崖的一面有个洞穴,我沿着谷底的山路继续向下,离那个洞穴越来越近了,终于看见了整个洞穴和洞穴外的那片光明。原来洞穴是天生三桥之一的天龙桥的桥孔。
好大的一个桥洞,游人行走在桥洞内,与两侧高大的崖壁相比,显得那样渺小。举头向上,是黑压压的岩石,那就是桥面了。千古以来人类造了无数的桥梁,哪一座有这般宏伟、这般气势!
透过洞口向前下方望去,是绝壁环伺中一块平坦的绿地,一条小路曲曲折折向前延伸而去。眼下临近桥洞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黑色建筑,我原以为是道观庙宇一类的东西,到了跟前才知道这是电视剧《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拍摄地“天福驿站”。
据说该驿站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是古代涪州和黔州官方信息传递的重要驿馆,后毁于兵燹,现为拍摄电视剧时新建。这座建筑倒也与周边环境相称,黑压压的屋顶被天龙桥万丈深渊所笼罩,四周岩石峥嵘,灌木苍翠,有一种阴深萧煞之气氛。我一下子好像回到了古代,像一个远道而来的游人,在一片暮色中前来投宿。
站在“驿站”门前,我回首再看天龙桥,方才看到它的整体:
天龙桥是3座桥中唯一一座双拱桥,由一个桥墩、两个桥孔构成。它也是3座石桥中最酷似人工桥梁的一座,左边的桥洞洞壁四四方方,非常平整,宛如人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天龙桥雄伟磅礴,桥体总高度达到了235米,其中桥厚150米,跨度达到了75米,平均拱高96米。为了把两个桥洞都收进镜头,我选了好几个位置,总算勉为其难。
“官驿”所在的地方就是天龙天坑了。我站在天坑空旷处,见前后左右都是直上直下的石灰岩峭壁环绕,只有抬头望去,才见蓝天白云,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啊。
前面该是青龙桥了,一条浅浅的溪流一直伴随着我们,在离桥不远的地方形成一个小小的湖,然后沿着小道从青龙桥下流过。远远望去,青龙桥的洞穴就像一把大刀映在湖水中。这一湾清溪给青龙桥添了几分灵秀,使它较之气魄雄伟的天龙桥少了几分刚强,多了几分柔美。
青龙桥即天坑二桥,是垂直高差度最大的一座天生桥,达281米,为世界喀斯特天生桥高度之最。从桥下仰视,拱孔高旷,壁立千仞;洞顶断面呈弧形平行分布,展示着天坑、天生桥的形成、演化过程。青龙桥下道路好走多了,平平坦坦,不似天龙桥那般崎岖难行。
穿过青龙桥桥洞,又一个宽阔的地带,那就是神鹰天坑。这里有一面环抱的崖壁如巨鹰展翅,几欲冲上云霄,神鹰之名来自于此。
黑龙桥是天生三桥的最后一桥,桥孔幽深黑暗,桥洞顶部岩石如一条黑龙藏身于此,令人胆战心惊。黑龙桥景色以流态各异的“三迭泉”“一线泉”“珍珠泉”“雾泉”四眼宝泉而独具特色。走在黑龙桥平坦的桥洞内,见崖壁耸峙,各式各样的钟乳石挂在石壁上。崖上几缕清泉飞溅,化作濛濛细雨,如一面薄薄的珠帘挂在山间,涓涓细流过了黑龙桥后就汇集成了一个碧蓝静谧的湖泊。
地缝奇观
龙水峡地缝风景区位于重庆市武隆县仙女山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峡谷长5公里,谷深200~500米,两侧岩壁高80~210米,谷底宽1.3~15米,多数3~5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区由入口地缝、中途穿洞、出口地峡3段组成,是武隆境内又一岩溶地质奇观。
游览地缝景区,也从乘电梯开始。从山顶穿越人工开凿的溶洞隧道,到达地缝电梯处,由此直下80米才到达谷底。沿着狭窄的地缝中只能容一人的崖壁栈道,我在巖溶石缝中穿行,沐浴着山崖里沁出的水滴,领略龙水峡地缝的壮观与奇特。
上得百十级台阶,到一个洞口。那洞像一条龙巨张着大口,涎水从洞内流出来,流向地缝,给地缝带来水的灵气,那就是蛟龙寒窟。传说是洞内藏有蛟龙,龙水峡地缝也因此而名。它是亿万年前的早期地下水沿着岩层裂缝,对岩石进行不断的溶蚀而逐渐拓宽的地下河道出口,所以它的断面呈不规则的喇叭形,它的高宽都在60~100米之间。由于地壳的抬升和水流的切割作用,洞内留下了一处面积上千平方米的溶蚀平台,以及深达20余米的深沟。
溶洞内光线很暗,地面湿滑,温度很低,冻得人直打哆嗦,窄小的暗河在洞中奔流,轰鸣彻响。这里的石壁在常年流水的侵蚀下变得光滑无比,甚至有不少岩石被侵蚀沉淀成钟乳石状。我站在湿漉漉的平台上,手扶栏杆观察洞内的奇景,雾雨从石壁上飘落,阵阵凉意袭来,与洞穴外的那片明亮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
出得洞来,然后沿着约两公里的地缝栈道漫步,每走一步,就有不同感受。这时,你会看到,一条极其狭窄的“一线天”向没有尽头的远方伸去,峡谷两边悬崖千仞,如斧劈刀削一般,头顶的阳光也难达谷底。茂密的植被在岩壁上生息,大大小小的瀑布在其间泼洒跌落,碧绿的溪水在谷底流淌,时而急速,时而平缓,引得峰鸣谷应,酿成九滩十八潭。本是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溪,在这里你会感觉到它绚丽的生命华彩,它与石头和水草嬉戏,遇到一道深潭一跃而下,会发出喧雷般的吼叫。有一处山壁上一怪石探出,如怪兽的头,头下滴着的水在阳光下绘成了一道道靓丽的线条,犹如怪兽的胡须,颇有几分趣味。
往下走,猛然间,一片瀑布现在眼前。瀑布从这边悬崖的顶上泻出,80米的落差,落到对面山崖底下黝黑光滑的岩石上,激起团团水雾。那条挂壁的白练,此时看来如天上来水,泼泼洒洒,喷珠溅玉。这里是地缝中最受欢迎的摄影点,游人大多在此留影纪念。
继续向前,美景不断,2公里的游程让人流连忘返。待到地势逐渐开阔,天色逐渐明亮,水流渐缓渐宽,峡谷的出口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