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房”潮涌

2017-06-15 22:33王玉光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格力住房人才

王玉光

高地价、高房价是地方财政之“福”,往往也是引进、留住人才之“障”。

压力之下,许多地方政府与企业合力,为人才安居开辟绿色通道。“人才房”,这一沉寂多年的住房福利在全国多地重启,成为城市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总部位于珠海市的格力地产不久前启动“优才置业计划”,提出凡符合珠海市人才引进条件的购房者,购买该公司旗下住宅项目“格力海岸”,将获得最高可达50万元的房款减免。

格力地产副总裁林强告诉记者,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被寄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和桥头堡”的珠海市,当务之急是引进人才。格力地产身为国有上市公司,自然负有社会责任。

同时,格力地产也希望借助优才置业计划的试水,对“人才专用住房”这一新兴的市场需求进行深度调研,摸清此类客群的消费特征,以便未来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人才房”产品。

大企业“以房留人”

针对特定人群给予购房优惠的房地产营销案例并不鲜见。例如地产商向奥运冠军赠送房产,给予教师、医生团购优惠,等等。但像格力地产这样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实施人才引进战略的案例还不多见。

去年8月,碧桂园曾发布一项旨在帮助地方政府引进科技人才和产业的“科技小镇”计划,未来五年将投资1000亿,在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周边打造数个宜居宜业的科技小镇项目,以承接大城市的科技产业和人才转移。目前,该公司第一个科技小镇惠州潼湖项目已经落地,具有分割产权的科技办公和人才公寓是其一大亮点。

而大多数企业的“人才房”计划,更多是以解决自身内部人才住房困难为主。例如,恒大可为公司中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住房补贴;腾讯员工在一线城市购房可获得最高50万的无息贷款;阿里巴巴则在杭州为员工建造了约380套房源,中签的员工能够以市场价的约三分之二购买房产。

在一些求贤若渴的二三线城市,企业发挥自身力量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的做法,往往能够获得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某些政策支持;但在土地、金融政策执行较为刚性的一线城市,企业“自建房”行为还显得较为敏感。

近期引发舆论关注的一起典型案例,是北京万科公司计划在已中标的海淀区西北旺镇地块上,与小米合作内部员工自持型租赁住房。目前,该计划因涉“以租代售”争议而暂停。

多地“人才房”政策

格力地产启动的“优才置业计划”背后,是珠海市政府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大规模人才引进战略。

今年3月,当地政府为大力引进优质人才放宽了城市落户条件,经相关部门认定的10类高层次人才,可按简化程序办理劳动人事关系转移、档案接收及户籍迁入。

同时,在住房保障方面,珠海也为人才开辟了低于市场价位的“绿色通道”,目前已基本建立货币补贴、实物配租等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住房保障机制,累计已为近4000名各类人才解决了住房需求。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目前全国多个房价压力较大城市,都有相应的“人才房”政策出台。

去年7月,深圳市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新筹集建设政策性住房4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将不少于30万套。深圳还将人才住房从现有的住房保障体系中相对分离,构建双轨并行的公共住房体系。

今年4月,西安市出台文件,明确提出给予大学毕业生住房租房政策支持,普通高校新毕业大学生租住公租房,免于资格审核,可享受1-2年执行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过渡期。

南京市也在4月发布《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试行)》,从今年7月1日起,将对当地无房且5年内无住房登记信息和房屋交易记录的6类人才,给予每月最少600元的租房补贴,最大可提供150平方米的共有产权房。

即便是一些相对缺乏人才竞争力的三线城市,也寄望以更大尺度的住房福利打动人才。浙江省金华市近日就提出,对于“两院院士或相当层级的国际顶尖人才”,除了“可直接奖励领军人才房或限价销售房”外,若选择自助购买商品住房的,“可享受不超过购房总价60%、最高300万元的购房优惠”。

吸引人才作用几何

一线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引发各界对于人才去留问题的担忧。

3月上旬,有网民在“知乎”网站上提问:“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立刻吸引大量阅读和回帖。其中,“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的回帖走红网络。另有网文“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也引发大量关注。

全国多个城市的高压调控随之而至。但鲜有“一夜回到暴涨前”的预期。

一线城市房价“多空对峙”之下,祭出“人才房”法宝的二三线城市,能在多大程度上收获人才回流和转移?

信息管理类专业毕业的腾讯员工小唐说:在北上广深,一个人可以服务十家企业,在家乡只能成为每天无所事事的打字员,“最对口的职位是网吧网管”。

正如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所言,“人才选择城市首先是看发展机会,而非纯粹仅为满足居住需求”。在他看来,住房只是吸引人才的条件之一,对于像珠海这样的发展中城市来说,“更为关键的是要为人才提供创新的平台和软环境”。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也认为,“人才房”计划对于地方政府引进人才无疑发挥了促进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人才发挥作用。

亦有专家认为,“人才房”的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配套完善。

首先,“人才房”的市场公平性还存在一定争议。

上海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杰曾表示,凡是称得上人才的人,收入等方面已经属于社会阶层的高端或中高端,“越富有的人福利往往越多”,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其次,“人才房”政策边界还不够清晰,“人才”标准还失之模糊。

早在2010年,杭州市就曾出台“人才房”政策,计划以低于市场价格一半的水平,向指定的高知群体供应人才专项用房150万平方米。后来有媒体发现,在公示的房源分配名单中,共计有63套房子被供应给63位在杭州的国企、民企的中高層主管。

刘洪玉、牛凤瑞等专家建议,“人才房”作为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导向上还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要多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人才的住房问题。

猜你喜欢
格力住房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唤醒芬芳
格力澄清没有不做手机 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住房保障实践探索
毛遂自荐
董明珠玩任性,格力将蚕食手机市场
辽宁公租廉租房并轨运行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