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荷芳杨芳(保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运动的发展现状研究
□刘荷芳杨芳(保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运动进行调查与研究。主要从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运动者参加的项目、兴趣、积极性、态度、时间、目的为本论文的落脚点。经过调查得出彝族打跳运动已成为昌宁县珠街乡彝族人民生活空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数据表明昌宁县珠街乡彝族人民参加打跳运动的积极性较高,但打跳运动的开展受各方面的因素制约:珠街乡政府及群众的支持力度、场地器材的情况、打跳氛围不浓厚,特别是彝族打跳者需要打工劳动,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打跳训练,除此之外就是没有专业的组织领导者和经济条件差。通过上述调查旨在了解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运动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建议,促进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运动的开展。
彝族打跳运动现状调查与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而目彝族的打跳运动又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之一。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彝族打跳运动从最原始的篝火打跳中不断的解放出来形成了今天多种多样的繁衍方式昌宁县珠街彝族乡是彝族主要的聚居地和代表地,而作为彝族的传统体育的打跳运动在这里反映的也更透彻,传承的更完善。千百年来,彝族人民结合本民族特点,创造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活动形式,彝族打跳运动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种类多样,不仅具有高超的技巧和多姿的艺术形式,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在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反映着昌宁县珠街彝族的传统习俗,历史、文化、风格和价值观念。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以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运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抽出100名村民进行调查,对其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作深入调查研究。
对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运动研究和涉及彝族文化生活的各类书籍、各类期刊、报纸、杂志、文献等进行搜索和分析。文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2.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运动研究和涉及彝族文化生活的各类书籍、各类期刊、报纸、杂志、文献等进行搜索和分析。
(2)访谈法。
主要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人员进行访谈,选取昌宁县体育文化局的人员进行实地口头调查。以及对热爱研究彝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相关人员进行访问调查。从而进一步的了解彝族打跳运动。
3.1、彝族打跳运动在昌宁县珠街乡开展的现状
在传统文化浓厚的环境里,文化传承人杨光文跟着小伙伴一起唱山调、打歌,在一次次村里红白喜事或者节庆的打跳中,他能歌善舞的天赋慢慢展现出来。后来又多次代表珠街乡参加市、县民间文艺演出。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一直没有忘记打歌,经常向村里的一些老艺人请教打歌的要领,技艺日渐精进,成长为一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打歌能手。
珠街彝族歌舞传承人胡学凤、赵国勋。胡学凤,女,彝族,出生在珠街乡黑马村瓦窑村民小组,现年46岁,是珠街民间歌舞传承人,其很小的时候,因为生得漂亮,嗓音又好,所以,自小她就十分喜欢打歌、唱山歌,她除了自己在大人后面偷偷的学习,更让人钦佩的是她常常向村里的老人、长辈虚心请教,因此她不但歌打得好,山歌也唱得好。2003年,中央电视台百名记者采风之行到珠街,对着摄像机的镜头和百名记者,她优美的打歌和清脆的山歌,仍然让在场的人无不惊叹,当天所拍摄的场景后来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哪家有什么红白喜事都要进行打歌,胡学凤一方面无偿组织打歌活动,还耐心的教想学打歌的人,现在昌宁县珠街乡的大多数人都会,无论男女老少都会。
(1)昌宁县珠街乡彝族参加民族打跳运动的兴趣取向。
表1 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兴趣情况调查表(n=100)
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昌宁县珠街乡彝族人民都是喜欢“打跳”运动,由于“打跳”运动活动没有场地和人员的限制,不管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在村寨里或自己院坝中心点一堆熊熊篝火,然后男女老少跟着音乐或吹笛子的领头围在大火旁边成一圈又一圈的队形跳起来。无论是喜庆还是节日,只要听见音乐或笛子村里的声音,寨子里的人们就会相约而来,并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跟着欢快的音乐兴高采烈的跳着,兴起之时及至通宵。“打跳”之所以受到彝族人的喜爱,除了其健身、娱乐性外,还在于这种活动具有特殊人人际关系交往作用。通过锻炼身体的形式与情歌对唱的结合,更易抒发感情,相互交流沟通。因此,“打跳”结合的体育活动在彝族人中才富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才会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2)昌宁县珠街乡彝族参加民族打跳运动的条件。
昌宁县珠街乡彝族参加民族打跳运动是非常方便的,因为“打跳”活动没有时间、场地和人员的限制,不管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只要在村寨里或自己院坝中心点一堆熊熊篝火,然后男女老少跟着音乐或吹笛子的领头围在大火旁边成一圈又一圈的队形跳起来。无论是节日还是喜庆,只要听见音乐或笛子的声音,寨子里的人们就会相约而来,并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跟着欢快的音乐兴高。采烈的跳着,兴起之时及至通宵。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昌宁县珠街乡彝族人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尤其是物质条件好。所以珠街乡彝族的节日和筹客的方式就越来越隆重,这样每逢节日或筹客都流行打跳运动,形式越来越隆重,几乎每家办事不管喜事还是丧事都进行打跳。
3.2、影响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运动的开展因素
彝族是一种少数民族,他有着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俗习惯,自然也不喜欢其它民族文化的侵入,所以局限于自己的风俗。彝族“打跳”起源于彝族人民狩猎劳动、模拟动物、除恶驱邪、民族风俗,在这样的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集体创作的舞蹈形式。“打跳”是传统民族体育活动的一种,活动没有场地和人员的限制,乐曲曲调欢快,节奏感强,动作灵活,风格奔放开朗,简单易学。“打跳”是彝族体育活动的精髓和魅力所在,鲜明的彝族体育文化健身意蕴。经过调查表明经常参加彝族“打跳”的群众还是很多的,是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很多。影响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运动的发展因素有: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节日风俗、感情交流。其节日风俗是昌宁县珠街乡彝族发展“打跳”运动的。在当地的节日风俗,开展中发展传承彝族“打跳”文化,丰富彝族文化,传承发展彝族“打跳”活动。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发挥优势、发展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应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传统的凝聚力,利用“打跳”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消遣功能,吸引广大群众参开展,促进社会与彝族“打跳”的共同发展。
(1)昌宁县珠街乡人民政府对本乡彝族打跳运动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情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性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因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他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运动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以前大家都过着简朴的生活,不喜欢与外界交谈,始终没有将彝族的优良打跳传统与外界的舞蹈交流,政府也没有太在意。现在人们的生活也不断提高,追求也越来越高,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当地打跳运动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政府鼓励各个村社都成立自己的打跳队,每逢节日,各个打跳队都去参加比赛,政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当天的生活开支,从而激发各个村民参加打跳的积极性。
(2)打跳场地设施的调查分析。
表2 昌宁县珠街乡彝族打跳场地情况调查表(n=100)
由于昌宁县珠街乡地处高寒偏远山区,交通相对不便,经济条件也不好,乡政府在地面积不大,所以所建打跳场地相对较小。彝族的打跳运动最大的特点是它不受场地的影响,只要有人有笛子就可以开展。除了乡政府组织的比赛,各个村社的打跳运动是没有固定场地的,几乎每家人办什么事(喜事、丧事)都会进行打跳运动,都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开展。
虽然说场地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各个村社都觉得自己应该有他们自己的打跳场地,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帮助,拥有自己的打跳场地。
(3)昌宁县珠街乡彝族人民打跳运动的意识和行为分析。
表3 昌宁县珠街乡彝族人民打跳运动意识情况调查表(n=100)
保从表3可以看出昌宁县珠街乡彝族人民的打跳热情非常高涨,积极性也非常的高。但是女性的打跳运动积极性要比男性高,绝大多数人民都喜欢打跳运动,也愿意参加各种打跳运动;总体来说昌宁县珠街乡的人民的打跳意识都比较高。
当今青少年对于我们自己民族的了解越来越少,在健康教育和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彝族“打跳”因动作简单易习,娱乐性强等特点在全民健身中得以广泛流传,至今依然保存完整,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云南彝族地区至今流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古老的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应积极地保护和推广“打跳”运动,这样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彝族歌舞文化,而且还能增进各民族交流往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强身健体方面,“打跳”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手段,它不但给人们带来运动的快乐,还给人们带来音乐的享受,可以说是一种两全其美的锻炼方法。
[1]师有福.彝族文化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朴永关.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1.
[3]杨旭芸.彝族打歌为弥渡广场文化活动增姿添彩[Z].大理州年鉴,2012.
G85
A
1006-8902-(2017)-05-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