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钊
浙江景宁畲族传统建筑文化研究
潘钊
当今,景宁畲族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缺乏合理的保护正在慢慢走向消亡,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做好当前的记录和保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该文化的历史演变、布局依据、建筑类型、建筑构架、建筑装饰特征等方面做了整理性研究。有关畲族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非常匮乏,所以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大都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走访获得,目的是填补畲族传统建筑研究体系,对保护畲族传统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景宁畲族自治县;传统建筑;居住文化;装饰文化;雕饰
具有乡土建筑典型特征的畲族民居,反映出了建筑形态和生活状态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民居是将聚落、地景及仪式建筑的整个系统连贯到生活方式上的最佳途径。畲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断迁徙中的,其建筑营造方法深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表现出了和汉民族文化融合的鲜明特点。浙南和闽东两个地方的畲族传统建筑保持了一定的相似度,但因经济发展和建筑营造手段的不同也造成了局部细微的差异。畲族的建筑被称为“寮”,茅草寮和木结构泥墙瓦房是畲族村落里最常见的建筑形式。
1.1 “悬草寮”
清朝以前,畲族的建筑形式一般是“悬草寮”,也称“茅草寮”。它呈“介”字状,四面围而不实,保持通风。因景宁山区多产竹,就地取材方便,作为支撑结构的竹子通常作为建造房屋的支架。屋顶上的悬草是用茅草或者稻草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去的,再在其上压几条长木,以固定而不被大风掀走。墙壁普遍用小树枝做架,外面用泥巴覆盖上,待压平晾干。墙身上都设有小窗户,所有的材料都是当地的自然物料。有些会在茅寮的一侧修建厨房,没有烟囱和窗户的设计。有些茅寮没有隔间,占地大约二十平方米,高三米,墙高两米。茅草寮有的呈现“人”字型,在寮中间位置布置一列树枝,然后再架上横木,两侧则用木板或竹片盖上,最后用稻草覆盖。茅草寮现在已经没人居住,更多的被当成养殖菌类菇类的场所了。
1.2 “土墙厝”
清朝以后,畲族地区才出现了木制结构建筑形式,被称作做“土墙厝”(图1)。土墙厝是土木结构的泥墙瓦房,屋顶建筑形式为“金”字形状。四面用夯实的土打造墙面,屋架通过在墙上打眼穿孔固定。房屋内部建筑形式多样,土木结构的住宅有的形式四、六、八、十扇之分,有的十扇厝可以满足全家二十几口人的居住。木结构瓦房有两层、三层的,但平房较多,有正厅和侧房。室内设置较为普遍的是一个正厅,左右搭配两个卧房。整个厅堂被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中间的分界线是木质的屏风。两侧留有两个小门,左右门上的顶端分别设置神位和祖先牌位。右厢房后面多是厨房,由于山区地形,每家都会设土塘用炭火取暖。
畲族在建造房屋的时候普遍的做法是,首先立下顶梁柱,然后打上梁,形成一个稳固的构架,其后在屋顶覆盖瓦片,最后在四周用夯实的土来构筑墙体。这些完成之后还要整修室内,铺设地板。畲族盖房,往往是请同村的亲朋好友帮忙。无论是动工开建还是上梁以及最后房屋的落成都要选择良辰吉日,宴请帮助建房的劳动力和亲朋好友,临走还要馈赠钱物以示感谢。
图1 土墙厝
图2 天井
图3 祠堂
图4 廊桥
景宁畲族村落里现存的传统建筑主要是木结构泥墙瓦房,现存的建筑类型主要包括民居,宗祠、神庙,廊桥。
2.1 民居
2.1.1 单体住宅
南方的建筑多数为穿斗式结构,景宁畲族传统建筑与之相似,并受到徽派建筑熏陶和汉族传统建筑的影响。畲族传统建筑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地形地貌和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江南民居在布局上房屋为紧凑的一个整体,多为两层楼房。以中轴线为基准,大门和正厅沿线建造。畲族传统建筑的面积并不大,院落则是由四周房屋围起来天然形成的,成为“天井”(图2)。这种营造方式和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形式相似,目的都是为了便于采光和排水。但是受地形的限制,畲族传统建筑并没有足够的平坦面积去营造四合院的形制,“三进五间”的居住空间是畲族单体住宅的典型建筑形式之一。
2.1.2 联排住宅
畲村里另一种普遍的民居建筑形式就是联排住宅了。常见的是几个“三进五间”的单体住宅通过横向排列出来的建筑形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首先,地形限制了畲民不可能有大面积平直的土地建造房屋,这种做法节约了大量的占地面积。再次,畲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相对紧密的空间也拉近了邻里间的关系。第三,合理的规划木材资源和劳动力的利用,这对于建筑成本的降低和建造时间的速度增快是有益的。联排住宅在功能上没有和单体住宅有太大的区别,在联排房屋的建造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注意通风和采光的问题,这就要求排屋建筑的设计必须空间通透。
2.2 宗祠、神庙
畲族村落都会有一个表达畲民神佛崇拜信仰的场所,有的也是原始崇拜和祖先崇拜。所以一般畲村里都会有村庙。供奉的神明也不尽相同,有的村是地方神,有的则是土地公。畲族多以血缘关系聚居在同一个村落,所以每个村落也都会有一个宗族祠堂。祠堂建造的普遍比较宏大,细部做工也比较精美(图3)。
2.3 廊桥
廊桥是景宁县的一大建筑特色,不但数量众多,建筑形式也多有考究。这与景宁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即山水交错,降水丰富。廊桥的桥面一般都比较宽大,采用了木质梁柱的结构和坡屋顶的建筑形式,这和畲民建造房屋的形制是一样的。廊桥有墙壁也有窗户,有的还会分成上下两三层。比较大的廊桥还有戏台和神仙祖先牌位。廊桥的建筑方法和民居建筑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廊桥作为畲族特有的建筑形式相对于民居建筑更加注重装修效果(图4)。
3.1 院落
景宁畲族民居周围的外墙是泥制土墙,而为了泥墙的牢固,在泥墙成型之前会插入竹签。这和当代的钢筋混泥土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畲族村落民居的院落不同于汉族院落的规正,普遍比较狭长。畲民家饲养的牲畜都喂养在前院,住宅一般高于院落的地基。据当地畲民介绍,在当初山里猛兽比较多,把牲畜圈养在自家院落里是为了防止牲畜被猛兽叼走。长期的习惯形成现在畲民的生活习俗。
3.2 开间
畲族建筑在整体上呈现中间宽、两侧窄的特点,整体形制为长方形。中轴线上的开间为客厅,地面用大块石板或者用土夯实。神位和祖宗牌位会被供奉在客厅的正墙上。紧挨正墙的是长案,长案上会放置祭祀物品。长案前面则是一方桌,椅子对称放置在方桌两侧。这种开间的摆放方式是受到汉族文化影响,是汉族文化中的尊卑长幼礼法的体现。正间通常作为会客和餐饮空间。
3.3 卧室
卧室位于正厅的两侧。卧室里的地基也要比正厅的高出许多,通常会用木板垫高。以防潮、通风、采光为目的是南方建筑的普遍做法。以往的卧室会分为前后两部分,通常用柜箱间隔,中间留出一个前后通道,床头朝东,通道口用布虚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外人进入。卧室一般也只有一个南向的小窗。山区潮湿、风大,不开对流的窗户为的是保暖。
3.4 厨房
正厅正壁的两侧有两个小门,里通厨房。厨房一般有个位于后墙上的后门,这样是为了取水的方便,因为后墙后一般都会修建蓄水池,用来蓄水、养鱼和防火。在畲族的历史文化当中有水火不容的说法,所以他们不像汉族村落里厨房要供奉灶神牌位。非但没有灶神牌位,就连做饭的灶台和排水的沟渠都要垂直分布。厨房除了灶台上方是有遮挡的,其余都是没有遮挡的镂空形式,这种做法是为了采光和排烟的方便。
3.5 楼梯
畲族民居的楼梯一般都位于紧靠墙体的位置。有的住宅是紧靠左右两侧围墙把梯子架起来的。楼梯从前廊开始到达厨房上面的通道,再从第二层正壁两侧的上门头进入二层空间。楼梯通常用木材制成,也没有扶手。
3.6 二层
二层的布局和一层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一楼在正壁前多出了设在长案上的神位。在景宁,二层的功能仅限于储存物品,很少用来居住。除了大门的出口,还有一个出口位于二楼走廊的尽头。背山而居的环境造就了从二楼出去即可上山的奇特景观。而厕所都在院落之外。
每个民族从建造房屋的过程中都能表现出许多民族性、地域性以及文化、宗教上的特征。一个民族的房屋建造风俗必然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特征。畲族是一个注重传统的民族。口口相传,一代传一代的方式传承着畲族的建造方式和建造手法。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渐渐奠定了现在畲族的建筑模式,相同的规格和参照物决定了畲族建筑缺乏创新能力,风俗、宗教的文化特征和地理、气候的地理特征也都束缚着畲族建筑的创新变化。
畲族建造民居首先是在较为平整的山脚下,然后进行局部改造,把后方的山面处理平直,把脚下的地面处理平坦。在确定了预想的建筑面积和梁的长度以后,畲民们就会进山采木。关于进山采木畲族有着重要的风俗,通常砍伐树木的人要求必定是父母双全,而且砍下的树木不能落地,要用肩膀扛出去。房屋建造的数据通常会保留起来以备修缮的时候使用。
景宁地区畲族建筑的装饰以雕刻为主。研究畲族建筑的雕饰是研究畲族传统装饰文化的重点,这也是研究畲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畲族的建筑雕饰不但有装饰功能,更重要的它是建筑构件的一部分。畲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就基于功能上和装饰上的双重作用。
5.1 景宁畲族传统建筑的特征
畲族传统建筑的特征表现在规模较大、形制考究的宗庙祠堂和大型畲族民居上。这里面的重点是以雕刻为主的畲族装饰文化。精美的木雕和石雕是畲族雕刻的精华部分,而精华中的精华则是木雕。
5.1.1 建筑雕饰的部位
畲族建筑的雕饰在装饰和实用这两个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雕饰做工精美,不但美观而且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畲族建筑雕饰艺术文化的典型特征不但在功能性上有所体现,而且更表现在对雕刻的手法、材料的运用上。木雕在畲族建筑中装饰部位主要是中堂的前梁、雀替、撑拱、下檐马腿、门窗的栏栅等处。畲族建筑的大门是石雕装饰的主要部分,包括门旁的石柱、石像。畲族工匠充分考虑建筑雕刻的材质、手法、工具、形状等多方面的因素,创作出了既实用又美观的雕饰精品。
5.1.2 建筑雕饰的表现手法
圆雕、线雕、透雕、通雕等都是畲族传统建筑的雕刻手法。各种雕刻手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也通常会把各种雕刻手法交错运用。不过,雕刻在建筑的运用有它的原则性,大梁等承重部位不能做深度的透雕,只能用线刻和浅浮雕。雀替、马腿等构建是雕饰的重要部分,适合做深刻的圆雕、透雕,窗户等平面则用线刻或者浮雕。
5.1.3 建筑雕饰的题材
畲族建筑的雕刻题材呈现多样性,人、动植物、器皿、绘画、文字等都在雕刻的范围之内。雕刻要根据不同的雕刻部位和材质、工艺灯特点进行处理。人物纹样主要有神仙、道士等形象;动物主要有狮子、老虎、麒麟、仙鹤、大象等;植物主要有莲花、牡丹、葫芦等;器物一般是神佛所有的法器,艾叶、卷书、宝钱、宝珠等;文字主要是吉祥文字,比如寿、喜、福、禄等;几何图案有太极纹、万字文等。
1.景宁畲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景宁畲族自治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兴金.畲族起源与风俗[J].寻根,2004,9(5):58-64
3.兰晓萍,兰颐宗,雷鸣.浙南山区畲族村落居住文化探究[J].文史杂志,2002,22(5):39-41
4.郭志超.畲族文化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阿摩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M].常青,徐蔷,李颖春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崔恺.本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邱国珍.浙江畲族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潘钊 山东交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