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银行”扎根上海

2017-06-15 17:27文/岳
质量与标准化 2017年1期
关键词:绿洲保质期养老院

文/岳 阳

“食物银行”扎根上海

文/岳 阳

近几年来,一个新的名词——“食物银行”来到上海,并逐渐走红。顾名思义,这间银行存放的是食物,领取食物的则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国外,“食物银行”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是困难群体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较于国内对于“食物银行”的新鲜感,在国外,“食物银行”早已普及。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有了食物银行”的雏形,后经加拿大传入欧洲。最初由一批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志愿者自发组织,将剩余食品收集起来,免费发放给街头忍饥挨饿的穷人。后来,食物银行发展成了一个公益项目,一些企业将“临保食品”(即临近保质期且未过期的食物)免费赠送给公益组织,再由公益组织分发给需要的人,由此形成了“食物银行”公益项目。

从点对点开始

2013年,麦德龙上海普陀店开始将“食物银行”引入中国,当时上海的公益组织还没有开展这一项目的经验,超市就直接与附近的养老院取得联系,定期向养老院捐赠“临保食品”,深受老人们的欢迎。

据麦德龙“食物银行”项目负责人介绍,“临保食品”是接近保质期但还未过期的食品,超市一般会将这类食品打折出售,如果销售不掉只能做销毁处理。美国的一些企业觉得如此处理实在浪费,就将“临保食品”免费赠送给公益组织,再由公益组织分发给穷人。目前,麦德龙已经在上海全面推广这一项目,在与市慈善基金会的合作下,向全市6家麦德龙超市周边的敬老院定期捐赠食品,并计划在全国陆续推广。

据了解,上海“食物银行”的模式大多为企业与受助单位直接对接,只是点对点的捐赠,覆盖面较为有限。在国外,民间公益组织在资源的合理分配这一环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正是目前中国本土化“食物银行”急需补充的一部分。

绿洲公益大力推广

2015年5月,由环保公益组织——“上海绿洲公益”发起的绿洲食物银行浦东运营中心在塘桥峨山路公益街开幕。周边的超市、饭店将富余食品捐出,经过审核登记后便可上架,食物都标明保质期,供困难家庭免费索取。“食物银行”在将余量食品发放给贫困家庭的同时,在社区倡导惜食、分享的理念,减少食物和物资的浪费。

“我们的使命是打造中国的“食物银行”网络,实现食物零浪费,社区可持续,人人有其食。”据透露,绿洲食物银行在上海全市的战略拓展地图,是开拓30个以志愿者为运营主体的食物募集中心,任何有爱心的公益组织、爱心人士或学校社团都可以向绿洲食物银行申请,经评估后成为绿洲食物银行授权的食物募集中心。绿洲食物银行将对这些募集中心进行实地评估,评估通过后将进行食品安全及存储运输方面的培训。

推广公益项目、帮助受困人群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事,但是,食物有其特殊性,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点。只有食品安全得到保障,这项公益事业才能够得以长久发展。

专家观点

可持续利用值得肯定(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

上海如今也开始引进国外“食物银行”的做法来帮助有需求的人,是欣喜,值得肯定。

上海的“食物银行”虽然是从国外引进,不是首创,但仍然具有创新意义。除了外资企业外,其实民政部门、文明办、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商业银行、大学和国企都可以一起来推广这个理念,把“食物银行”项目落实到街镇、居委会、敬老院去,落实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和人群中去,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这就是可持续概念,值得大力提倡。

风险还是蛮大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葛伟民)

直接通过“食物银行”的形式把食物赠送给养老院等慈善机构,风险还是蛮大的,一旦遇到对相关食物存在过敏体质的食用者,可能会出现问题,毕竟保质期只是参考值。类似高龄老人这样的群体经不起风险,也折腾不起。

建议对于“临保食品”,大超市可以采取低价处理的方式直接销售,所得的款项再拿来捐赠给养老院等慈善机构。因为,直接买卖是自愿行为,而受赠老人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猜你喜欢
绿洲保质期养老院
绿洲里的老先生
注意食物是否过了保质期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沙漠绿洲
跟保质期赛跑
In My Next Life
撒哈拉沙漠要变成绿洲?
车市复苏保质期能有多久?
心中有块美丽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