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用家蚕品种皖广三号

2017-06-15 15:43秦凤石凉张彦童晓琪黄浩肖阳吴福泉黄德辉
中国蚕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蚕业原种杂交种

秦凤 石凉 张彦 童晓琪 黄浩 肖阳 吴福泉 黄德辉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61;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10)

夏秋用家蚕品种皖广三号

秦凤1石凉1张彦1童晓琪1黄浩1肖阳2吴福泉2黄德辉1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61;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10)

皖广三号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共同育成的强健性夏秋用家蚕品种。介绍了皖广三号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特性、饲养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实验室鉴定和农村饲养表明:皖广三号体质强健,耐粗食,适合粗放型省力化饲养,解舒好,丝质优,尤其适合长江中下游蚕区夏秋季饲养;该品种一代杂交种繁育过程中,可利用日系暗化型(mln)灰黑蛾品种与中系常规白蛾的蛾色识别纯对,使杂交率在99%以上。

家蚕品种;皖广三号;夏秋用;杂交率;抗逆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蚕区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工业污染等问题;加之夏秋季气候恶劣、叶质差,极易诱发蚕病,给蚕茧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巨大风险;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暖,夏秋季高温天数增多,中、晚秋蚕期极易遇到极端气候的冲击,蚕病频发,蚕农损失惨重。为了适应粗放型、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发展需要,解决夏秋期蚕病高发的问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针对育种工作的方向,在充分研究家蚕暗化型(mln)基因[1-3]遗传规律并先后育成3对中系暗化型品种的基础上,结合多代抗逆(高温、多湿、粗饲)性选择,利用日系强健型灰黑蛾品种(574·576)与常规中系强健型白蛾品种(513·515)组配成夏秋用四元杂交品种——皖广三号(513· 515×574·576),并于2014年12月通过安徽省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3—2014年夏秋季农村鉴定成绩对照《安徽省蚕品种审定指标》全部合格,在安徽省肥西、霍山、青阳、黟县农村鉴定点饲养反映良好,皖广三号与对照蚕品种薪杭×白云相比,发育齐一,龄期较短,产茧量高。

皖广三号抗逆性强,耐粗饲料,解舒好,洁净优,纤度适中,并且在一代杂交种繁育中可利用日系灰黑蛾与中系白蛾的体色差异,识别并淘汰纯对,使杂交率在99%以上,有利于蚕种繁育的轻简化和蚕种质量的提高。现将皖广三号的性状及饲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原种的主要性状和饲养技术要点

1.1 原种的主要性状

513·515(正、反交):中国系统(中·中),四眠,二化性杂交原种。卵褐绿色,卵壳白色。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 200头左右,行动活泼,有趋光、趋密性;壮蚕体色青白粗壮、素斑;体质强健,食桑活泼;各龄眠起齐一;熟蚕体色乳白透明,老熟齐涌,喜结上层横营茧。茧形短椭圆形,茧色白,缩皱中等偏细。该原种虫蛹率97%,全茧量1.72 g,茧层量0.372 g,茧层率21.63%。发蛾齐,雄蛾交配性能好;单蛾产卵量较多,单蛾产卵550粒左右,产附平整,不良卵少,但有时会有少量生种发生。催青期10 d,5龄经过7 d,幼虫经过21 d,蛰中经过14 d,全蚕期经过45 d。与574·576组配一代杂交种,513· 515应推迟1 d催青。

574·576(正、反交):日本系统(日·日),四眠,二化性杂交原种。卵紫褐色,卵壳黄色。蚁蚕褐色,孵化齐一,较活泼,有逸散性,克蚁头数2 300头左右;稚蚕眠起齐一,壮蚕体色玉白粗壮、普斑,有黑头尾斑的暗化型基因表型;强健好养,食桑活泼。茧形长椭圆形,浅束腰,茧色白,缩皱中等。该原种虫蛹率96%,全茧量1.87 g,茧层量0.408 g,茧层率21.82%。蛹体浅褐色,蛹皮较硬,发蛾前2 d逐步变灰黑变软(易与病死蛹混淆)。发蛾齐,蛾灰黑色,交配性能好,雄蛾安静,耐冷藏,雌蛾产卵性能好,产卵安静,单蛾产卵450~500粒,不良卵少。催青期10 d,5龄经过7 d,幼虫期经过21 d,蛰中经过15 d,全蚕期经过46 d。与513·515组配繁育一代杂交种,574·576应提前1 d催青。

1.2 原种的饲育技术要点

1.2.1 催青要求采用两段催青法催青,胚胎发育前期(戊3胚胎前)温度22.5℃,相对湿度75%~80%,自然光照;胚胎发育后期(戊3胚胎后)温度25.5℃,相对湿度85%~90%,光照18 h;蚕种点青后,及时包种,全黑暗保护,促使蚁蚕孵化齐一。

1.2.2 饲育条件1~3龄全龄防干育(上盖下垫),温度28~29℃,相对湿度85%~90%;4龄半防干育(上盖下不垫),温度26℃,相对湿度75%~80%;5龄普通育(不盖不垫),温度25℃,相对湿度70%~75%。

该品种收蚁时感光不宜过早,适当提早收蚁;每次给桑前须匀座,保证家蚕良桑饱食,发育齐一。该品种发育快、眠性稳定,稚蚕期注意超前匀座、扩座,各龄注意及时加眠网。各龄起蚕活泼,饷食应及时。1.2.3叶质要求收蚁及饷食用叶宜适熟偏嫩,叶质老嫩不一容易导致蚕体发育开差大,忌用虫口、污烂叶。做好桑叶的采摘、运输及储藏工作,确保桑叶新鲜,保证家蚕良桑饱食。壮蚕食桑量大,需及时喂叶,保证家蚕充分饱食。

1.2.4 蚕病防治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基本方法:净化养蚕环境,杀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家蚕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并尽力消除诱发蚕病的不良条件。

1.2.5 上蔟要求513·515和574·576均上蔟齐涌,茧形较大,要及时做好蔟室、蔟具的准备工作,上蔟以稀上为宜并注意蔟中通风排湿,避免阳光直射。上蔟以温度24~25℃、相对湿度70%~75%为宜。早采茧时间一般在上蔟3足天后,这样有利于减少缩尾蛹,提高发蛾率。

1.3 蚕种繁育期注意事项

削茧不宜过早,注意做好蛹期保护工作。蛹期保护温度以24~26℃为宜,原种发蛾齐涌,注意调节蛹期的温度,及时做好原种的对交调节工作。574·576蛹体浅褐色,蛹皮较硬,发蛾前2 d逐步变灰黑变软,易与病死蛹混淆,需注意区分。

在交配时温度不宜过高,以温度24~25℃、相对湿度75%左右为宜,温度(30℃以上)过高交配的蚕蛾容易散对,造成交配时间过短、受精不充分而出现不受精卵。

2 一代杂交种性状和饲养技术要点

2.1 一代杂交种性状

皖广三号为中·中×日·日二化性,四眠,四元杂交种。正、反交均为浅普斑(图1),壮蚕体色青白。幼虫期各龄发育快,眠起齐一,食桑活泼,体质强健好养,抗逆性强,对高温、多湿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耐粗饲料,上蔟齐涌,喜结上层茧,茧长椭圆形,茧型中等而匀整,缩皱中等(图2),双宫茧率低,解舒优,纤度较细,丝质良好,适合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蚕区夏秋季饲养。

图1 皖广三号的幼虫

图2 皖广三号的蚕茧

2012年秋季,皖广三号参加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联合进行的家蚕秋用品种实验室鉴定,皖广三号在4个联合鉴定点的平均成绩表明:虫蛹率(97.26%)略高于对照品种两广二号(95.34%),万蚕收茧量(17.07 kg)、万蚕茧层量(3.766 kg)和万蚕产丝量(2.815 kg)分别比两广二号提高4.08%、6.81%和4.92%;茧丝长(1 050.8 m)、解舒丝长(885.0 m)分别比两广二号增加69.2 m和96.7 m,解舒率(84.29%)和洁净(96.56分)略高于两广二号(80.44%、96.44分)。

皖广三号于2013—2014年参加安徽省农村试养鉴定,表现出体质强健好养、龄期较短、眠起齐一、耐粗放饲养等优势,并且还具有茧丝产量高、质量优的特点。该品种催青经过10 d,5龄经过7 d,全龄经过21 d,虫蛹率99.01%,全茧量1.825 g,茧层量0.380 g,茧层率20.82%,万蚕收茧量18.51 kg,万蚕茧层量3.809 kg,茧丝长1 058.0 m,解舒丝长776.50 m,解舒率73.40%,茧丝纤度2.905 dtex,洁净95.18分。

2.2 饲养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是注意收蚁时间。皖广三号收蚁感光不宜过早,应适当提早收蚁。二是稚蚕期要及时扩座、匀座。每次给桑前须匀座,保证家蚕良桑饱食,发育齐一。杂交种的幼虫发育快、眠性稳定,稚蚕期应注意超前扩座,各龄注意及时加眠网。三是注意眠起处理。各龄起蚕活泼,饷食应及时,饷食用叶宜适熟偏嫩。四是要确保5龄良桑饱食。皖广三号壮蚕期食桑量大,需及时喂叶,保证家蚕充分饱食。五是要做好上蔟准备工作。皖广三号上蔟齐涌,要及时做好蔟室、蔟具的准备工作,上蔟以稀上为宜,并注意蔟中通风排湿。

[1]黄德辉,孙家羿,杜经元,等.家蚕暗化型(mln)品种育成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6):847-850.

[2]黄德辉.应用家蚕暗化型基因提高杂交率[J].中国蚕业,2003,24(3):97.

[3]张友洪,肖金树,周安莲,等.灰黑蛾基础品种的育成及其杂交生产性能测定[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7(4):244-247.

S881.2

B

1007-0982(2017)02-0081-03

10.16839/j.cnki.zgcy.2017.02.016

2017-04-13;接受日期:2017-04-18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编号16B061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种子工程项目(编号17D0607);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编号17B0612)。

信息:秦凤(1982—),女,安徽全椒,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Tel:0551-62826576,E-mail:melissaqin@163.com

信息:黄德辉(1964—),男,安徽黄山,研究员。Tel:0551-62826576,E-mail:huangdehui1964@ 163.com

猜你喜欢
蚕业原种杂交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多举措促玉米杂交种制提质增产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粗皮桉杂交种无性系在雷州半岛的生长特点
《四川蚕业》稿约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