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阅读当消费

2017-06-15 18:30王蒙
当代贵州 2017年21期
关键词:生词古人孔子

莫把阅读当消费

王 蒙

作家。历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十三届中央委员。

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得很快,但相比世界发达国家,人均读书量并不令人乐观。翻翻书似乎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细细想来,其中的问题不少。

第一,泛阅读和精阅读如何能够更平衡?

中国古代读书人居少数,被称为“高人”,一个人能读书,能背下书来,简直不得了。当时读书还要有一个环境,如读经典时要斋戒沐浴。古代把书看成了少数人的特权,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书充满了一种崇敬、敬畏的心理。

孔子对读书并没有太多的想法,而是劝学,劝学并不一定指读书。孔子说“见贤思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他说的是向生活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圣人学习,并没有特别提到读书。孔子谈读书谈得最多的是什么?是读《诗经》。他说“不读诗无以言”,说要是不读《诗经》,见了人就无话可说。

少数人的读,是在认真地从书中寻找真理,寻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到了现代,多数人都在读书。多数人的读书是消费性质的,现在的多数人喜欢看什么呀?爆料的、娱乐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充满了消费味道的泛阅读,对文化的民主和提高全民素质是一件好事,但又无可避免地,让阅读变成了一种解闷的方式。人当然要解闷,但若目的只是解闷,就会走向低俗,像古人那样认真读书求真理、求学问、求经世致用的读书人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小,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第二,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人脑的一部分功能被替代。

古人想找一本书非常困难,掌握一本书的内容就必须背诵下来,这样谈起话来才能引经据典,表现自己的学问、见解和知识。随着现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需要什么信息,只要上网一查就行了,我们获得信息比古人更便捷化、舒适化、平面化、浅薄化、数量化。因为我们获取信息是以量取胜,而不是以质取胜,所以,追求速度的结果就是几乎没有时间去消化,去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古人读书多费劲,得花时间,得用脑力,以至于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方式。我非常反感这种类似于酷刑的读书方式,但看到现在人们获得信息如此之随便,什么都不懂却什么信息都有,我也非常反感。科学技术代替人的一部分功能以后,人的这部分功能就开始退化。如果一切都依赖网络的话,人类的记忆力就会衰退。

第三,浏览越来越侵占阅读,越来越排挤阅读。

浏览和阅读是两个概念,和苦读更是不同的概念。用浏览代替阅读就会出现白痴化现象。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而不去分析它,人是迷茫的;光分析不读书不听别人说话,人是危险的。有家出版社曾做过一个统计,结果显示,“最看不下去的书”排在第一名的是《红楼梦》,我觉得很恐怖。问题出在哪呢?

我们提倡苦读、攻读。攻读就是读书像打仗一样,要经历艰难才能把它拿下来,但读书的艰苦其实是读书快乐的源泉。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书的出版先看市场,追求的是简简单单、舒舒服服、乐乐呵呵,读起来也不用认真。如果读书是为了追求真理,改善自己的精神境界,就得用心读,超前读。这本书你读得有点费劲,不能全明白,就更要认真读。看一遍你觉得知道点,又看了一遍基本弄明白了,你说你的收获有多大。还有,我们不但要读中文的书,还要读外文的书,各种书都要读。读非母语的书,只要能读懂百分之四五十的词汇,我就敢拿来读。你可以分析啊,不可能一遇到生词就要查字典。看了5遍以后,我再一查生词,跟我通过分析得出的结果一样,是多么兴奋的事情啊,不但这本书我读下来了,这个词我也记下来了。如果我们读书用这样一个向前走的状态,而不是躺在那读,不是穷极无聊地读,那么读书的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阅读很重要。我国虽然在经济上得到飞速发展,但精神面貌和精神能力还需要更上层楼,我们需要不被市场所主导的,为了真理、为了提高、为了开阔、为了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真正有用人才的阅读。

(责任编辑/李 坤)

我们需要不被市场所主导的,为了真理、为了提高、为了开阔、为了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真正有用人才的阅读。

猜你喜欢
生词古人孔子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也为颜值恼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生词库
生词库
生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