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袁 燕 汪枭枭
过去五年,是黔西南州冲出“经济洼地”、构筑“精神高地”、总攻“绝对贫困”的五年。五年来,黔西南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打好民族特色牌,坚持大扶贫、大山地旅游、大数据三大战略行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201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中跻身第5位。
念好山字经,黔西南正举全州之力做好山地旅游、山地农业、山地工业、山地城镇、山地生态文明、山区脱贫攻坚六篇文章。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对黔西南如何念好山字经发展旅游业作出指示,“充分依托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注重发挥旅游对扶贫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扶贫脱贫攻坚,让贫困群众更多地分享旅游发展成果”。
截至2015年末,黔西南州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前盘兴高速、沪昆高铁黔西南州段建成通车,贵兴高铁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万峰林机场已开通10条航线,通达14个城市……黔西南山地旅游的活力随着立体交通崛起不断释放,实现向“贵州山地旅游名片”的华丽变身。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让黔西南州蜚声海外,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也成为贵州发展全域山地旅游重要载体。
乘着黔西南州发展全域旅游的东风,位于贞丰三岔河生态体育公园旁的纳孔村改造了村里的70余栋民居,打造“天下布依第一寨”。退休教师岑国云在这里经营着一个小卖部,“路修好了,村里的农家乐也多了,我这小卖部每天都可以卖1000多块钱。”
五年来,黔西南州旅游景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00多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635.9亿元,年均增长35.1%,黔西南州全州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发展山地旅游业,是黔西南州根据自身山地优势的自觉选择,也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必然要求。
黔西南山地旅游的活力随着立体交通的建立不断释放。图为黔西南州兴义汕昆高速马岭河大桥。(黔西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除了山地旅游这篇大文章,黔西南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上,做大规模品牌,搞好“接二连三”;在山地新型工业化上加快转型升级,因势利导创新园区发展平台,乘势而上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上让山水风光融入城市、文化特质融入城市、产业经济融入城市、农民融入城市,经营好美丽乡村,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发展;在山地生态文明建设上优化绿色空间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在打赢山区脱贫攻坚战上打造大党建扶贫样板,打好产业、教育、易地搬迁等扶贫“组合拳”。
山地是黔西南州发展的立足点和发力点,然而要擦亮黔西南州“山地名片”,还需打好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三张特色牌。
黔西南州石漠化面积大、程度深,生态环境脆弱。五年来,守牢生态底线,完成营造林318.8万亩、治理石漠化584.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46%提高到52.7%。凭借出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黔西南州成功入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今年3月27日,依文集团与黔西南州在北京联合打造的时装秀将流传千年的布依文化推向国际舞台。3月29日,望谟县331名绣娘成功挑战“最多人同时用纺线车纺线”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些精彩故事不断激发着黔西南州布依族儿女的文化自信。
贞丰县蒙跃洪13岁开始学习布依族刺绣,2010年当选贵州省人大代表后,她深感应该承担一份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于是创办了一个布依服饰作坊。现在,来自北京、广州等地的订单,在当地催生了一种新的“家庭经济”模式。
黔西南近年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度挖掘牂牁文化、夜郎文化,精心打造“布依戏、苗族歌、彝族舞”等民族风情文化品牌,推出一批地域特色文艺精品,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群。
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同时,黔西南州的民族风物也精彩亮相外面的世界。2016年,兴义市获得“中国羊肉粉之乡”称号、贞丰县因拥有著名特产贞丰粽子和糯米饭获“中国糯食之乡”称号、 晴隆县因羊肉粉、牛肉粉、凉剪粉获“中国三碗粉之乡”称号,黔西南州更是被定为“中国饭店业绿色食材采购基地”。
三大特色牌在大扶贫战略行动中逐渐释放出强劲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美乡村首先要美,中国要富农民首先要富。贞丰县者相镇“小桥流水人家”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就是集乡村美、百姓富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江华海一家人原来住在者相镇坡烂云村江家云组,到镇上走路要3个小时。去年10月,一家人搬到“小桥流水人家”2号院,由于小时候被烧伤,江华海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村里把安置点开店铺的名额给了他。如今,江华海的店铺每天收入几十块,他还承担小区的送水工作,妻子从事保洁工作,一家人每月可以收入3000多块钱。谈起现在的生活,江华海绽开了笑容。最让江华海开心的事情是安置点有学校,他7岁多的女儿终于读上了幼儿园。
“小桥流水人家”2号院的住户大多是者相镇坡烂云村贫困户,他们住在新居,却能找到故土的感觉。江华海说:“今年在这里过春节,比老家热闹多了。”
五年来,黔西南州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实现76万贫困人口脱贫,完成易地搬迁1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6.2%下降到10.6%,小康实现程度从68.3%提升到83.5%。
此外,黔西南通过实施系列民生工程坚持共享发展,切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补短板、增福祉,踏踏实实和老百姓过日子、和老百姓过踏踏实实的日子:教育提升工程、就业创业工程、全民健康工程、社保兜底工程、和谐社会建设工程,把民族团结之歌唱得更响亮,幸福的新路越走越长。
(责任编辑/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