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 文兴兰
[摘 要]黔西南州民族宗教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拥有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但目前黔西南州的旅游开发类型主要是以观光旅游和人文旅游为主,对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认识不够,开发程度较低。在今天贵州省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大数据”助力旅游、“精准扶贫”带动旅游的背景下,黔西南州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拥有前所未有的优势和机遇,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劣势与挑战。
[关键词]黔西南;宗教旅游;资源;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3.241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壮大及旅游者越来越喜欢追求切身体验的发展需求,民族宗教文化旅游体验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黔西南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厚重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对发展黔西南宗教文化体验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方面进行SWOT分析,有利于丰富黔西南旅游内涵、推动黔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1 黔西南州概况
1.1 黔西南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黔西南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接合部,是三省(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州府所在地兴义市位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和贵阳、昆明、南宁三个省会城市的三重辐射圈内,区位优势突出。
1.2 黔西南具备便捷的交通条件
黔西南州内运输体系完备,与周边省份、县与县之间、村与村之间已经结成了完整的交通体系;兴义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昆明、贵阳等航线;黔西南州有完整的铁路运输体系;2016年开通了沪昆高铁普安站;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基本建成,初步形成集公路、航空、铁路、高铁、水运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贵州省黔西南州
1.3 黔西南拥有神奇的旅游资源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黔西南少数民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对大自然非常崇拜,他们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树木、石头、田、土、洞穴、动物等作为崇拜的对象,认为它们是能够给本民族带来福祉的“神灵”。为了保护这些“神灵”他们制定了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对人们进行约束,而且人人都会自觉遵守这些规定,所以州内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再加上黔西南州的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游度假的最佳选择地。由于州内的自然资源丰富,这座城市也被人们戴上很多闪亮的光环,例如:中国观赏石之乡、国家风景名胜区、地球上最美的伤疤、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最美峰林、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国家地质公园等。因此她也被誉为“龙古、山奇、水灵、谷美、缝绝、石秀;山如海洋、谷如凤凰、石如宝藏、路如画廊、情如故乡、气候如天堂、饮食文化的康庄”,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地。
2 黔西南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2.1 外来宗教
黔西南州少数民族自汉代开始就与汉文化接触,至宋元时期,汉传佛教传入黔西南州,并对黔西南人民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精美的建筑,例如:兴义市的万佛寺(开放寺庙)和水晶寺(开放寺庙)、兴仁县的积缘寺(开放寺庙)和寿佛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龙县的圆通寺(开放寺庙)和莲花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普安县的松岿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九峰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晴隆县的龙潭寺(废墟未存)和涌泉寺(废墟未存)、贞丰县的蟠龙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观音庙(开放寺庙)、谟县的三照阁等,当年这些宗教场所的建立,为佛教文化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也使佛教在此得以快速地传播。天主教的传入则是在晚清之际,在西方列强的大规模入侵下,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在黔西南州广泛传教。至民国10年(公元1921年),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布依族在内的贵州教徒已有3万人,外国传教士达50余人之多,次年,罗马教廷划“盘江八属”[册亨、安龙、贞丰、兴仁、兴义、盘县、普安、安南(晴隆)八县之称]、罗甸和广西五县为安龙监牧区,民国16年升为正式的代牧区,1947年再升为“圣统教区”。[1]为了更好地传教,传教士在此大修建教堂、广置购田地,从而形成了许多散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天主教堂,其宗教建筑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结构独特、造型精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2 原始宗教信仰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州内有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大都以多神信仰为主,他们崇拜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崇拜祖先。这种多神信仰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黔西南州地处喀斯特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外来文化很难流入当地并影响其思想转变,这就是其原始宗教信仰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世居在黔西南州的少数民族先民们受自身认识水平所限,对风雨雷电,日夜更替、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缺乏认识也无力驾驭,于是,便认为世间存在着无限神奇的力量在掌控着万事万物”。[2]在社会生产力普遍落后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进行自然生产实践活动中,没有良好的农业技术指导和科学的栽培技术,当庄稼受到自然侵害时,便把原因归结于自然界中的“神”身上,并对其产生恐惧和崇拜;當寨子中遭遇灾难、疾病和死亡的时候,便认为是“鬼”在作祟,为了避免“鬼”对人的继续侵害,人们就会通过扫寨、祭祀、驱邪、占卜等形式对“鬼”进行驱赶;当寨子中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的时候,人们便认为是“神”带来的福祉,人们为了得到“神”的继续保佑,便对“神”进行崇拜和膜拜。出于祈福求平安的美好愿望,他们一般是通过占卜的形式来预测一年的运势,由此便衍生出布依族、苗族、彝族等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宗教祭祀文化活动。
黔西南州少数民族自古以来,除了对大自然的崇拜之外,还特别注重对祖先的崇拜,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而灵魂拥有特别神秘的力量,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福祉也可以给人们带来灾难。因此,人们对待祖宗神灵都是非常谨慎和敬重的,在这里每个家庭都会在自家堂屋供奉祖先,每到特大节日、婚丧嫁娶、搬家等都要对祖先进行祭祀供奉。endprint
在祭祀的过程中又产生出许多具有宗教文化气息的民族节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对当地节日的真实写照。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也只有在这些节日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布依族苗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初一”“七月半”“吃新节”“开秧节”等。在节日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祭祀活动,例如:祭山、祭水、祭树、祭田、祭祖、祭灶神、祭虫王、祭谷王等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其中“三月三”和“六月六”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除了隆重而神秘的祭祀活动之外,还有许多大规模的娱乐活动,例如:浪漫情趣的男女对歌、惊险的跳山狮、热烈的舞龙、跳布依族风情舞等大型活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思想。十月初一的“牛王节”的祭祀活动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在祭祀过程中,人们要用纯植物染的五彩糯米饭和最鲜嫩的草来喂牛,它体现了人们对动物的感激之情和深深的敬意。
这些宗教文化祭祀活动还往往伴随着歌舞等艺术形式,如苗族宗教活动中的踩芦笙、木鼓舞;少数民族祭祀时跳的绕坛和转场舞、吟唱的“古歌”;还有众多民族宗教活动中广为流行的舞龙、舞狮、傩戏等,其活动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
3 黔西南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其著作《SWOT矩阵》(The SWOT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中提出的,是对研究对象内部存在的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和外部相关的机遇因素(Opportunities)、挑战因素(Threats)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法,主体很容易将自身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充分发挥、利用其有利条件,控制、化解不利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和目标。本文在综述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从黔西南州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对黔西南州宗教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3.1 优势(S)
3.1.1 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黔西南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长达4000—5000年,民间宗教信仰的历史十分悠久。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灰尘的落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布依族、苗族、回族、彝族、瑶族、黎族、仡佬族等多民族部落汇聚于此形成独具特色的世居民族。在这些民族中以苗族和布依族的历史最为悠久,世居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远古时代由于受生产力落后和人们思维能力低下的局限,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和解释,固在思想中产生“万物有灵”的观念,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形成民间原始宗教信仰,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祭祀仪式、舞蹈、音乐等一直完整的保存至今。
3.1.2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且独具特色
黔西南州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区域内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年末黔西南州人口总数为3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极富魅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州内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遗址遗迹之外,还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极为丰富、文化韵味浓厚、表现形式多样,有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雕塑、宗教饮食、宗教祭祀音乐、宗教祭祀舞蹈、宗教传统节日庆典、祭祀服装等。就拿布依族的祭祀文化来说,其祭祀仪式往往伴随着祭祀的歌舞、伴随祭祀的音乐、祭祀时专门的服装等。祭祀对于黔西南州少数民族来说是一件非常神圣而严肃的事情,不得有一丝的马虎;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它能很有效地将村寨的人聚集在一起,有助于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无形宗教资源,如广为流传的祭祀节日由来的神话、传说等。
3.1.3 宗教文化体验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融合性非常强
黔西南州地处三省交界处,境内山川秀美,景色迷人,气候宜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例如:自然觀光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族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工艺品资源、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其资源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的格局,具有非常强的可溶性。如果将这些相互独立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开发,融入目前大力打造的“山地旅游”产品中,不仅可以丰富其旅游资源类型,亦可增加其体验型项目。黔西南大可以上述旅游资源为依托,着力打造“黔西南州宗教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使游客更加深入地感受文化、听出文化、看出文化。
3.2 劣势(W)
3.2.1 旅游基础设施差以及接待能力低下
黔西南州内广泛分布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但大多数都分布在交通设施差、旅游接待能力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乡镇地区,这就相当于是在景区与游客之间划了一条深深的鸿沟,致使旅游地和游客隔江相望,可望而不可即,导致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滞后;民族宗教文化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地区经济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最后可能会导致这种难能可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遗忘甚至消失。因此,政府对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的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
3.2.2 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
从黔西南州近几年的旅游规划方向来看,大多是朝着自然观光、都市和田园风光、人文景观等方面发展,而对丰富璀璨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却还几乎处于空白的阶段,未全方位地开发宗教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内容,把完整的宗教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开发是不完整的不成系统的零散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歌舞表演方面,而这种表演形式和现代的表演形式大同小异,其中的文化信息量不大,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其中的宗教文化精髓,在表演的过程中纯粹是为了娱乐人,而其中的“文化元素”却没有太多的突出和体现,游客不能很好地感悟这个带有民族性的神秘宗教的文化精华所在。endprint
3.2.3 人们对宗教文化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黔西南州虽然拥有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但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一般到宗教场所的人员多数为信徒和寨子中较为年长的老人,多属于人们的自发性活动,真正意义上的游客是少之又少。导致这种不景气现象的原因是人们缺乏对宗教的认识和宗教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旅游的认知度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做大量的宣传工作,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3.2.4 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
黔西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都比较分散或是没有开发,景点与景点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相对来说是相互独立、自成一派的。加之大部分景区交通住宿不便,使游客浪费过多时间在路途中从而感到意犹未尽,这就归咎于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将各个景区之间有效地结合起来,没有为游客提供一条精品旅游路线,导致游客的回头率低。
3.3 机会(O)
3.3.1 旅游市场发展的日趋成熟的社会背景就是最大的机遇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以此为发展基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旅游对于人们来说已经大众化、常态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这样大背景下各地开始纷纷挖掘旅游资源,而黔西南的各种旅游资源都比较齐全,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它能给人们带来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宗教文化体验。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乘着“旅游业迅速发展”这艘大船,顺势而上,以此来宣传黔西南的民族宗教文化、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3.3.2 区域携手合作产生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丰厚的经济利益,引起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了“加快培育重要支柱服务产业,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思路,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全力推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州重要支柱产业”。这为黔西南州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指导。除此之外,由于黔西南州地处三省交界处,因此“黔西南州旅游局与昆明市、曲靖市、贵阳市、安顺市和毕节市旅游局在昆明市共同签署《滇黔喀斯特景观旅游精品线路合作协议》”,这就为黔西南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3.3 旅游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在我国,旅游主要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但是,现在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日趋成熟,人们对旅游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旅游不但是人们释放压力的途径,而且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宗教文化中蕴含的不同于竞争社会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开始从观光旅游型向体验型转变,这就为黔西南州发展“宗教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3.4 大数据发展助力旅游业发展
大数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的一种新事物。“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大数据有四个特点,我们简称4V:1(Volume),数据体量巨大。2(Variety),数据的类型多种多样,例如:视频、网络日志、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3(Value),价值密度低,4(Velocity),处理速度快。它的这些特点无疑为发展旅游业提供理论更大的便捷。第一,它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旅游景点的全方位的信息,从而吸引游客对此景点的神往。第二,可以更加有效、快速、及时地更新旅游信息,比如:到了某节日或某一天此景点将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将带给游客带来怎样的体验等,使游客提前做好相关旅游路线的安排,及时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旅游人数,增加景区收入。第三,它通过对一些相关数据的分析,根据人们的兴趣爱好制定一些公众号或分版块发布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使人们对海量的信息的提取更加轻松、快捷。第四,其4V特点为旅游业发展的宣传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它成为一种最为廉价而又最有效的营销手段,且在营销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广泛而深入。2017年9月,《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出台,方案提出,贵州将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大旅游”数据平台,助推贵州旅游发展,所以依托大数据实现旅游产业升级,是黔西南州发展旅游的巨大优势。
3.3.5 精准扶贫政策带来契机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的提出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精准扶贫的目的是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使全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发展旅游业的目的是带动群众一起搞旅游,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同时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文化感受。精准扶贫和发展旅游业二者之间有着共通之处,要做好精准扶贫,就必须把精准扶贫做活做长,而对于黔西南这样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民族自治州来说,不仅要搞好农业上的精准扶贫,还要做好旅游业上的精准扶贫,这样才能长期有效地解决贫困問题。
3.4 威胁(T)
3.4.1 同类型旅游地发展成熟带来的威胁与挑战
黔西南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还有很多方面存在不足。而对于几乎还处于空白阶段的宗教旅游来说更是一片凌乱,不成体系。而黔西南周边的一些民族地区的宗教旅游发展已经是相当的成熟,例如云南地区和黔南地区,他们的宗教旅游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内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黔西南的宗教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必将会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这就要求黔西南的宗教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本民族的宗教文化特色发挥到最好。
3.4.2 旅游业发展固有的商业模式对民族宗教文化完整性的破坏
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旅游的过程其实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当旅游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但是与此同时,现代化的建设也会随之加快。当现代化与原始宗教文化相遇时,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和原则去约束,那么原始宗教文化旅游就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变质,甚至是很难传承。这就要求我们在宗教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其宗教娱乐活动可以增加,而宗教文化内涵不可随意更改,这样才利于对宗教文化的完整继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居多,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民族文化底蕴浓厚,但从旅游方面来看,黔西南州的旅游类型主要是以观光旅游和人文旅游为主,例如:马岭河峡谷景区、万峰林景区、何应钦故居、贵州龙博物馆等为主,类型单一且其中“文化”成分不高。而州内的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及历史气息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几乎是空白的。本文通过对黔西南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SWOT分析,为相关部门在下一步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提供一个参考,以实现推动黔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义仁.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41.
[2] 陈明媚,刘立,邱靖,等.鸡骨卦——布依族祭祀文化研究 [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27.5610149.html[EB/O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