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创新构建创新文化环境

2017-06-14 09:38史天蔚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9期
关键词:创新者环境思想

史天蔚

创新的论题应该说已经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但是审视目前中小学教育现状,创新教育在大部分学校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组织师生参加一二次创新竞赛活动并不难,培养一二个有创新头脑的学生或许也不难,但是,要在校园中构建人才辈出的文化环境,要使校园成为创新人才的孵化器,绝对不可能是立竿见影,指日可待的事情。因此,理清创新与创新文化的关系,构建创新文化环境,是教师创新的保证。

首先,应该大力鼓励教师标新立异的意识。求异是创新的特点,创新尚求异而忌求同,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注重整体性、群体性和同一性,坚持保守的、惰性的中庸价值观,体现在中小学教育中,就是几十年来在教学目的、过程、课程、管理体制、评价机制、师生关系等方面形成了僵化而顽固的体系,这一体系笼罩且麻醉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企图想做出头鸟的标新立异者往往成为周围人的众矢之的,或者遭到捍卫传统教学观念的权威们的棒击,神州大地的中小学教坛上,推行的总是那几种教学模式,倡导的总是那几种教学观点,依赖的总是那几个教学英模。以至于当创新的口号从耳边响起时,许多教师想到的首先是找一个创新榜样来学习模仿,在教学实践中想创新也无从下手,这实在是一种悲哀。教育决策者和教育权威者是倡导求异变革还是僵化保守,关系到教师群体的价值导向。我们应当鼓励变革,无名之辈创新往往会面临精神文化的障碍和压力,根据“马太效应”理论,一个人一旦出了名就越容易出名,拥有的荣誉越来越多,而越不出名的人则越难出名,甚至他应该得到的也得不到。教育系统的评职称、评优无不建立在荣誉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者大多是后起之秀,要想浮出水面极其艰难。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师队伍中大力提倡敢为人先,勇于挑战的文化,悉心营造一个鼓励众多的、不知名的青年教师成长的文化环境,只有拥有这样的环境,才可能成批地、大量地涌现出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素质的优秀教师。

其次,宽容教师创新中的失败,在教育界建立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很多人都是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笔者更愿意从对教育创新者的宽容心态来认识。回首几十年的教育史,从阶级斗争为纲到市场经济竞争年代,包涵宽容的人文修养教育一直是人们忽视的空白,而创新之路往往就是风险之路,不论是创新课程的开发,还是创新课题的探索,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即可能被承认,也可能受批评,既可能得到推广,也可能湮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道理谁都懂,但在现实生活中,宽容创新者的失败却往往很难。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主管领导为了保证学校的升学率,往往反对实验性的探索,即使用教改装一下门面,也不乐意。不愿宽容创新者的人往往持这样的理论,家长们只有一个子女,学生只有这一次升学机会,我们允许你失败,家长和学生却已没有第二次了,他们不答应。教师的创新思想写在文章中发表可以表彰,但在教学实践中操作却万万不能,这种限制客观上挫伤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会导致错失创新良机。我们讲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树立保护少数人的文化理念却有诸多障碍。霍夫是在最独立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得到了主管英特尔公司产品研制开发的高层领导诺宜斯的支持,其人其產品随之脱颖而出。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作为决策者应该允许创新者的失败,允许创新者的一些小毛病,怪习惯,不论是科技,还是教育领域,没有宽松自由的环境,人们畏首畏尾,不敢发表独立见解,不能进行创新试验,就根本谈不上会有创新成果。

第三,交流与协作是启迪教师创新的重要方式,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交流与协作。历史上不管多么杰出的创新天才,多么知识渊博的专家,都需要信息的交流、思想的激荡、知识的互补,在遗传育种上,杂交创造新种,在教育创新方面,不同流派不同模式的教育思想碰撞,也能产生出创新的火花,现在国外许多名校都为教师安排了“咖啡时间”,通过教授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交流,获取新信息,触发新思想,让“咖啡时间”变成创新的温床。魏书生能在教坛独树一帜,便是由于他善于鉴赏和综合多种教学思想,从赞可夫到凯洛夫,从布鲁纳到布鲁姆,涉猎广泛,视野开阔,才能结合教学实践自成一家。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国外诸多的教学思想不断被介绍进国门,时代为教师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教育部门应该创造条件,让有志于教育创新的教师加强交流,博采众长,既发挥了他们个体的创造性主动性,又提高他们教科研协同作战能力,教改才能结出创新硕果。

第四,强调热爱教育科学的价值观,鼓励创新人才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学而优则仕”,曾经有一阶段在教育界演变成了“教而优则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批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这对教育来说并非是幸事,这种观念沿袭到今天,便是教师一旦成名,主管部门首先想到的是把他推上领导岗位,而不是考虑怎样给他提供创新条件和环境,再上新高,这种官本位思想客观上消蚀了这些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动摇了部分教师热爱教育科学的价值观。

更有甚者,一些成名教师受社会时尚影响,把“创新”当成热卖点炒作,在公开课中表演“创新模式”教学,在编撰教学理论和复习资料书名前廉价地贴上“创新”的标签,这不仅是对“创新”概念的亵渎,更是对教育科学神圣性的玷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教师对于名利的追求超过了对事业的追求,教育科学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树立了教育神圣的文化观念,才能视创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

教育观念的创新,教科研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教育文化的创新。构建创新文化的环境,是一项艰辛而长远的事业,需要我们从长计议,但教育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又要求我们立即从现在做起,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创新者环境思想
环境清洁工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的改变
基于Bass模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扩散实证分析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漫观环境
《创新者的培养》
阿吾(一首)
把握中国的创新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