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2017-06-14 09:38李春梅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9期

李春梅

【摘要】教学中,有较多的学生在解题中毫无方向和目标,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去解题,或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但是不会变通,思维单一。因此本文通过具体的例题,阐述思维定势形成的重要性,积极思维定势的延续和消极思维定势的应对策略,让数学的美真正得以体现。

【关键词】数学思维定势 积极思维定势 消极思维定势 如何应对思维定势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130-02

俗话说得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彰显着特有的灵活和美感。然而,正如体操需遵循一定的程式,思维亦有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方法。在既定条件不变时。可以引导我们迅速形成非条件反射,并调动脑海中的储备知识,及时、高效地解决相应问题,避免思路断片、无从下手的窘境。但若惯性思维过于僵化,则有害于创新思维,使问题无法得到正确的解答。因此,思维定势好比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因势利导,加以合理、妥善地运用。

一、积极思维定势

1.温故知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复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角等于它的不相邻两内角之和”,将不在同一个三角 形中的各个角转化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再利用上面性质进行计算 。

例1:如图求∠A+∠B+∠C+∠D+∠E的度数为( )

A.720° B.540° C.360° D.180°

与学生共同分析方案:

(1)条件不具备求得各个角的度数。

(2)刚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外角性质实际上可以把三个角合為一个平角,或外角性质“合二为一”即把比较分散的角的和的问题,通过外角性质将它们集中在三角形中,由内角和定理来解决问题。

解答过程:设AD、BD分别与CE交于F、G,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

∠DFG=∠A+∠C, ∠DGF=∠B+∠E

∵∠DFG+∠DGF+∠D=180°

∴∠A+∠B+∠C+∠D+∠E=180°

故选D

2.举一反三——规律的思考与归纳

例2:在学习利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分解因式时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x2-1 ②x2-4y2

③-m2n2+4t2 ④(x+z)2-(y+z)2

① 中显然a、b分别表示为x和1,则有x2-1=(a+1)(a-1)

②中对于4y2的项中系数一定要注意,即a、b分别表示x、2y,则有x2-4y2 =(x+2y)(x-2y)

③中先变形为4t2-m2n2,强调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中的数学模型一定是a2-b2型,否则转化为此型,则有-m2n2+4t2=4t2-m2n2=(2t+mn)(2t-mn)

④中把x+z和y+z看成整体即形如a2-b2型分解后再进行合并,则有(x+z)2-(y+z)2=(x+z+y+z)(x+z-y-z)=(x+y+2z)(x-y)

归纳:

1.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时,先把二次项写成a2-b2的形式,再套用平方差公式

2.公式中a、b可以代表一个数、一个字母或一个单项式、多项式

3.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①左边的多项式只有两项,并且都可以写成平方差的形式(包括系数)

②右边恰是这两数的和与这两数之差的积

其实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思维定势在通过反复练习熟悉一些解题方式后,老师经常对有关数学的一些概念、定理之类的东西,进行熟练掌握应用,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

二、消极思维定势

1.知识性思维定势——知识的负迁移

例3:初学者常见的一些错误:

①a2·a2=2a2 ②b2+b2=b4 ③(a2)3=a5

这是概念模糊不清出现的思维混乱,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理清各种运算的概念和法则,比较各种运算中结果的指数的变化规律,在先判断好属于哪种运算后再求得结果,从而及时避免类似错误的产生。

2.方法性思维定势——思维的桎梏

例4 :已知E为线段BD上一动点,AB=4,AB⊥BD于B.过A作AC⊥AE,E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AEB=∠AEC,过C作CD⊥BD 于D.令BE=x, CE=y.求:(1)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2)E点在移动的过程中CD是否为定值

显然,后一种方法的得证优于第一种方法,第一种方法过程复杂且繁琐,付出了一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在计算的过程中易得出第一个错误的答案。所以我们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教师在课堂讲解中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目光看待一个问题,改变思维方式就是走出了思维定势的误区,改变思路是唯一从根本上解决的方法。

三、如何应对思维定势

1.切实加强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判断、推理的基础,它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在讲概念时法则、定义、要注意把内涵讲深,外延渗透,把各种概念的个性、共性揭示出来,把新旧概念的由来和发展、区别进行剖析、类比,抓住它们的特点,防止概念混淆而产生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概念的推导过程,并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实例,运用直观的教学工具,或者类比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是怎样得到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应当如何限缩,具体应用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

2.妥善培养良好习惯

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审题不严、作图不细、思考不深、分析不透,一看到给定条件就急于求解,从而陷入错误的思维定势。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注重分析题目给出的细节,比较既定条件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以积极的心态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总之,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是普遍存在的,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建立积极的思维定势,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能力、自主探索,发展其数学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要敢于、善于打破消极的思维定势,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