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定永+江晓燕+蔡林
摘要:高等教育扩招改革深入推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大、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高校学生犯罪案件直线上升,并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文中对此进行了归纳,并从学校教育角度对大学生犯罪预防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特点;预防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不断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纵深发展,大学生规模屡创新高并长期保持在高水平,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但另一面,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高校准备不充分、后勤保障跟不上等原因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一定程度滑坡。更严峻的是,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犯罪数量迅速增加,给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把握大学生犯罪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急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犯罪特点综述
1.数量不断增长
数量增长是大学生犯罪的显著特点之一,从马加爵杀人案、付成励弑师案、药家鑫杀人案、旅日留学生机场刺母案、复旦投毒案到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李斯达强奸未遂杀人案、2016年川师大血案,一串串足以让人心惊胆寒的标题,印证着大学生犯罪数量的快速增加。不可否认,近年来高校学生犯罪时有发生,并且年年都有影響力颇大的典型案件。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在校大学生犯罪率占青少年犯罪率的比重从1965年的1%、文革期间的2.5%骤升至2013年的18%左右,大学生的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120%。
2.主客体范围扩大
大学生犯罪的主客体范围均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犯罪主体方面,表现为犯罪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学历层次、经济状况等的多样性,犯罪的女大学生、高学历大学生有所增加;在犯罪客体方面,主要表现为从集中于直接对“人、财、物”实施犯罪向其他方面如意识形态、网络虚拟空间、重要机密信息等扩展。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窃取国家机密军事信息或商业信息等。
3.时间规律性
从整体分布上看,大学生犯罪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学期初和学期末属于犯罪易发阶段。一方面期初期末是学生举行“会餐”、“散伙饭”等团体聚餐聚会活动相对普遍的时段,无形中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期初一些学生不得不面对补考、重修、留级的压力,期末又有学生必然面临恋人分别、毕业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压力之下如果不善于自我调节,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在一定外部因素刺激之下便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4.专业性、智能性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都熟悉掌握了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技能,对各种高科技产品也能很快适应并学习使用,因此,在犯罪中也经常使用专业知识和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智能性。如复旦投毒案中,犯罪人林森浩明显利用了所学专业知识,投放的是普通民众根本不熟知的剧毒化学药物N-二甲基亚硝胺。
5.社会化
由于现代大学几乎都是开放式管理,大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这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成长,比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做兼职、认识社会等。但是,活动范围的扩大也导致大学生犯罪地点、犯罪对象从校内向校外拓展,同时还有机会与校外社会人员勾结、采用“社会方式”一起犯罪,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化。
6.动机复杂化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的心理也越来越复杂。对于大学生犯罪动机,虽然仍主要集中于财、性、霸几个方面,但是其他各种怪异的犯罪动机也层出不穷。比如,在众多犯罪类型中居于首位的是财产型犯罪,然而一些大学生施行财产犯罪并非因为“缺财”,其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甚至很优越,他们之所以犯罪完全是由于寻求刺激、体验不劳而获的“快感”等一些畸形心理所导致。
二、从学校教育看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预防大学生犯罪首先应着力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完善。下面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素养、预防大学生犯罪进行探讨。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全员育人思想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必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预防大学生犯罪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学校的事情,是全校教职工以及大学生自己共同的事情。高校决策者要树立这样的全员育人思想,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提升学校的教育管理包括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水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努力创建思政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专业团队。通过提升待遇、人文关怀等途径吸引、留住相关专业人才,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二是要加强教科研活动。通过教研、竞赛、示范课、考察学习等形式促进相互交流,推广更有实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及时排除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不良认识。
2.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很多模块,高校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兼顾,不能偏废,才能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避免走上犯罪道路。其中,尤其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思想道德教育。除了按规定开设思政课之外,还要努力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技能培训等其他课堂之中,融入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真正得到加强。
二是法制教育。创新构建多方参与的法制教育渠道,如与司法机关合作组织大学生参与庭审旁听、参观监狱进行警示教育、邀请公安和法院等实务部门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到校举办讲座、模拟法庭等。
三是心理及性教育。要落实心理普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心理预警机制、开展性教育讲座,提高大学生自我疏导、调节能力。
四是礼仪教育和责任教育。大学生礼仪是大学生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准则,是其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通过礼仪教育可以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言行;责任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提高责任能力,并外化形成责任行为。
五是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开展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耐挫能力,避免类似于付成励弑师这样的案件发生。
3.建立完善相关机制,让优良品性内化于行
教育是否有成效,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水平如何,关键要看大学生的行为表现,看他们的实际行动,看犯罪发生率。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相关机制,让优良的品行体现在实际行动之中,同时,机制的建立完善本身也能促进优良品行的进一步形成。各高校决策者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结合学校实际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充分论证,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机制和制度,如:大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及奖惩制度、文明寝室评比表彰制度、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校内不良恋爱行为监督举报制度、心理问题学生跟踪与帮扶制度等。
4.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做好控制性预防工作
不得不承认,仅仅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水平来完全杜绝大学生犯罪是根本不可能的。不管学校教育水平多高、效果多好,总会有一小部分或极个别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背离学校的初衷,发生一些犯罪行为,就如清华学生刘海洋一样。因此,除了做好基础性的教育、管理和一般性预防工作外,还要有针对性地重点做好控制性预防工作。所谓“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要重点针对心理普查中筛选出来的问题学生以及日常行为表现中存在一定倾向性的学生,通过建立帮教小组、完善跟踪监控体系等方法途径做好控制预防。
大学生犯罪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但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场所在大学校园,因此,高校必须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施加更广泛的积极影响,尽可能降低大学生犯罪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