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娟
摘要:教师要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营造出学生乐学的氛围,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提出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积极探索求知的思维活动,最终达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创设情境;趣味性;承启性;挑战性;针对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营造出学生乐学的氛围,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提出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积极探索求知的思维活动,最终达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统一。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呢?
一、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一旦对参与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均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在情境创设中要积极挖掘其趣味性的问题,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把数学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贯穿于其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这一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猴妈妈分饼”的故事情境:一天猴妈妈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她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给了老大1份,老二看见了,嚷着说:“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妈妈把第二块平均分成8份,给老二2份。老三一看急着说:“我最小,我要3份。”猴妈妈听了,便把第三块平均分成12份,给了老三3份。當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就开始提出有效的问题情境,问:“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的最多吗?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的呢?满足猴子们的要求的呢?如果老四要4块,猴妈妈该怎么分呢?”用这样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承启性
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为了让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承启性的问题情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的问题,然后形成新的数学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使数学知识具体化。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分苹果”,有15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这是之前学习的内容,学生能独立的解答,还要求学生列出竖式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是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0”表示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紧接着我把“每盘放5个”,改成“每盘放4个”作为本节课的例题:有15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让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改动之后,题目的意思改变了吗?为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结果会怎样呢?然后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解答。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得出有剩余,再让学生试着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并结合操作过程,了解每一步的含义,认识到分剩下的就是“余数”。学生在旧知识的连接点处突出了演变点,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新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挑战性
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对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能更好地去挖掘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方面的潜能,这对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对这一内容都比较熟悉,上课的时候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为了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谁能够接受今天的挑战,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一听要挑战,顿时来了精神,教师随机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到底有多长?一个月又有多少长?”孩子们将手举得高高的,个个跃跃欲试,“我今年生日到明年生日正好是一年”;“今年‘六一节到明年的‘六一节中间正好一年”;还有的孩子说:“我妈妈这次发工资到下一次发工资,正好一个月。”用生活的经验来解读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让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也留不住的时间赫然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亲身生活经验活生生的把时间“物化”出来,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年月日”,将知识变得简单、亲切、易懂。
四、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针对性
情境创设要给予学生的现实,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年龄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创设一些游戏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活动情境,讨论合作情境,生活化和数学化情境。
如,在上一年级《位置》这一课时,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喜欢玩、喜欢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开火车”的游戏情境,教师当司机,带着孩子们在班级里玩“开火车”游戏,上车的孩子要说出某个同学在“火车”的从左往右的第几,从右往左的第几,回答正确的才能上下车,后来我又将火车头位置让给一个能完整回答问题的孩子,这时,教师又以售票员的身份,请第几组第几排第几个孩子可以来买票的形式提醒没参加开火车的孩子的注意力,一节课以游戏贯穿全课,孩子们真正的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们掌握了本课所学的知识点,目的达到,孩子们也玩得开心。
创设问题情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并且在情境中共同探究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