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方海玲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新型教育组织的出现,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文章以教学视角出发,对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在高职院校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创新的路径框架,并分析服务理念、交互方式、传递系统、技术等四方面来建设教学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
关键詞: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教学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引言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民办院校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挑战,从追求扩大规模到重视品牌建设,从完善校园设施到提升内涵管理,民办院校都做出了诸多尝试。同时,民办院校过度依赖生源的生存现状,使得其出现“重生轻师”的发展态势,整体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所招收的学生成绩普遍低于同地区平均成绩,显出生源质量不高的发展劣势。生源质量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影响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又影响生源质量,民办院校的发展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在此基础上,专家指出民办院校改革之根本在于提升教学质量[1]。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公众接受知识作为可持续发展驱动力的结果,创新的概念已被确认为加强高校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工具[2]。因此,本文将服务创新应用于民办院校的教学服务当中,探讨不同维度在提升民办院校教学质量中的应用。
二、服务创新
19世纪70年代,国外有关学者开始对服务创新的研究,首次提出服务创新的整合概念模型,其中包含四个关键维度,由此奠定服务创新研究理论的重要基础。国内对服务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针对企业或部门的服务创新。清华大学的蔺雷和吴贵生[3]通过分析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首次提出五个理解“服务创新”概念的关键要素,构建出“服务创新新概念要素”示意图。
三、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在教学服务中的应用
将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应用于民办院校的教学服务中,可发展新的服务维度内涵。
1.理念创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一些高校在探求自我定位和发展目标时,选择将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指出,“教学服务型大学”更加适合于一些地方普通院校和民办院校[4]。理解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关键点在于“教学”和“服务”:首先,教学是民办院校的根本任务,由于各方面资源的限制,科研条件不足,无法承担过多的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其次,服务一直是民办院校发展的基石,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求来实现学校的资源设置、学科建设,重视教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
2.教学服务交互过程创新。我国学者茹宗志(2004)第一次将交互过程引入到教育服务中,认为交互质量是提高教育服务整体质量的关键[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中,对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结构提出意见和建议,摒弃教师“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实现交互主体地位的平等;由于民办院校学生活跃但成绩相对低下的特征,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鼓励教师走进学生学习生活,实现交互过程的人际交往性;在教学工作当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困难,结合当下流行趋势与时事热点为学生更为形象有趣的传道解惑,实现交互过程的动态性。
3.体制创新。这里指的是在教学工作中给予教师更大的授权与自主性,进行教学创新的尝试与实验。可以根据学科性质、课堂需要、学生层次自主决定学生上课形式、上课地点及最终考核方式,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不以传统“填鸭式”教育为新时代下办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同时不再局限于试卷的单一化手段,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还可以创建不同的资料存档形式,比如录音、视频、实验报告、实验成果等,以此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实现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4.技术创新。技术选择作为服务创新中的辅助因素,在教学服务中也不可或缺。民办院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普遍面临着“听不懂”的现状,尤其是一些基础学科或者其中有公式计算的学科,仅仅依靠短短的45分钟,并不能让学生完全消化理解课堂讲解内容。在当前教学技术创新方式中,微课或者慕课成为高等院校统一的选择,民办院校应加大有关的技术投入与条件建设,为教师录制微课,开设直播课程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加强网络建设,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授课模式,充实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建设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网络系统,计入学分,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民办院校的教学服务创新中,以理念创新为核心,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重视交互过程创新的关键作用,实现教学服务主体全参与的积极性与互动性;加大体制创新的改革力度与决心,去除高校服务中的“恶性官僚主义”,体现民办高校服务本质的重中之重;技术选择是基础,促进民办高校的教学服务效率,完善学生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娟,徐爱香,郗艳华.民办院校教学改革之根本[J].科技广场,2008(2):167-168.
[2]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s. Succeeding through service innovation: A service perspective for education, research,business and government[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United Kingdom,2008.
[3]胡松,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和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01):33-39.
[4]徐绪卿.浅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12(01):84-85.
[5]茹宗志.论教育服务中的交互过程[J].教育评论,2004,3: 4-6.
作者简介:李 媛(1989-),女,助教。
方海玲(1989-),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