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光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山区育人小学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此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数学生活化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1]
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这一总目标,根据学科和学生生活实际,制定出具体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2]
二、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商店的价签上标示的是小数;公交车上,小孩是否买票的高度线标为1.1米,这既有小数,也有长度单位;百货商场中“八折优惠”的促销牌,用的是百分数;学校修路要计算土石方,要用到体积公式和乘法运算;上街买东西,多付款后,对方要找零,要用到减法运算……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设法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必要的时候把学生带到生活中,从生活的体验中来感受数学,理解数学。比如学了加减乘除法以后,可以把学生带到市场上去买东西,让他们在具体的市场交换中运用数学。用这样的方式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就能把数学学活。而不致于学成象牙塔里的空理论。[3]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把学生带到校园小超市参观,笔记本3元/本,钢笔5元/支,然后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买4支钢笔和6本笔记本共要多少钱?”在座每位同学请你尝試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的学生用第一种方法:5+5+5+5+3+3+3+3+3+3,有的学生用第二种方法:5×4+3×6,通过“数学活动”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四、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应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常会遇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校建议在校小学生每人每天喝一杯豆奶,学生提出:“老师,一杯豆奶到底需要多少成本?”“我们怎样吃才算合算?”教师可以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并由此引发学生开展“关于豆奶工程中的数学”的课题研究。再如,某人想在学校附近开一家早餐店,请学生帮他出主意:“这家店怎样开生意才会好?”这其中就蕴涵了许多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商业、科技、交通、工农业生产等行业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
五、控制生活问题难易程度
生活中固然可以找到形形色色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但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当前班级的所有学生。对同一批学生而言。有些问题可能过难。让他们一时难以理解;而有的问题又可能过于简单,让他们不屑一顾。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题目难易程度,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难度的题目,确保所选题目经学生适当努力都能得到解决。这就是民间所谓“跳起来摘桃子”,桃子过矮,学生不用跳也能摘到,找不到成就感;桃子挂得过高,学生使劲跳也摘不到,学生会放弃。只有桃子不高不矮,学生使点劲儿跳上去能摘到,才能确保学生感到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问题选择和设置适当,就能使学生在挑战感和成就感中不断进步。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5]
参考文献
[1]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孙明符,王立紫.数学教师教育 [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3]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编.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4]黄翔,童莉.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 [J].课程·教材·教法,2008(01).
[5]李玉龙,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