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64-01
媒体曾报道:某中学生不堪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选择离家出走;某中学生因不满教师没收手机竟选择服毒自杀;某中学生由于1分之差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竟然选择跳楼自尽……关于中学生种种惨痛报道,让人扼腕痛惜的同时留给我们的更是长久的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不是缺失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挫折教育?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是否应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中之重?
中学生是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属于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状态,生理阶段处于发育高峰时期,而心理阶段处于“断乳期”,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身为十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我觉得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远远不够,还应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
1.挖掘教材主旨加以渗透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善的、健康的主要思想,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主题,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对学生产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加以渗透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作家除了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表达思想感情外,还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无论是正面和反面的,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分析引导,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产生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让心理健康教育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去。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3.检查课后作业加以渗透
通过作业辅导往往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作业突然不认真或不完成,或者在日记、作文中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等。这时在学习作业辅导的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尤其不可忽视。老师对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要善于敏锐的发现,及时加以引导。例如,我班一位女生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我不喜欢我的人生,毕业时就是我人生的终结。”“我的人生早已没有了,现在存在的只是我的躯体而已。”这种“脉相”,无疑引起教师的警惕;这种“迹象”,必然让语文教师有了打开这位学生心结的欲望,深入解她的心结,并能对症下药,开出好药方,帮助她摆脱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泽地。所谓“食补”不若“心补”,教师的正确诱导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因此通过检查辅导学生作业,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心理保健筑一道有效的“预防线”。 4.指导课外阅读加以渗透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这种方法主要是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调控,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有意识的编印一些心理阅读资料,向学生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刊物,针对学生的实际,选取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教育。
总之,每一篇优秀作品都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只要充分利用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
5.开展实践活动加以渗透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中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