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输血 这些误区不该有

2017-06-14 09:26朱素颖
大众健康 2017年6期
关键词:全血宿主亲属

朱素颖

老百姓对输血有很多误区。比如有些人认为,需要输血的病人应该用亲属的血。其实,输亲属的血更不安全,容易引发一系列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致命性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小张的妈妈生病了,需要手术。小张认为自己已经多次无偿献血,身体健康,自己的血型也与妈妈相同,希望能够直接输血给妈妈。但医院拒绝了,小张想不通,拿其他人的血给妈妈,会不会不干净?对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输血科主任王秀菊副教授说,老百姓对输血有很多误区,像小张这样的想法就是错误的。因为病人用亲属的血更不安全,容易引发一系列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致命性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因此,临床输血的原则是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液。关于输血与献血,以下这些误区应该避免。

误区一:用自己家人的血

王秀菊解释说,某种程度上讲,亲属间(如父母与子女)输血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性比非亲属间输血的要大得多。当供血者和受血者血液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型相同时,会干扰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受血者免疫系统的卫士会把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当做自己人不作攻击。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因此得以在受血者体内大量繁殖,从而反客為主。此时受到干扰的免疫系统便会把受血者的淋巴细胞当做入侵者攻击,使得受血者的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大量破坏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细胞,引发致死率极高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这种病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情严重,有时医生甚至来不及作出诊断,病人便已经死亡。

误区二:输全血效果更好

许多人认为,输全血比输成分血好,似乎全血的成分更全面,效果会更好。王秀菊介绍说,能输成分血时并不建议输全血,因为全血的成分并不全。血液中各种成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有不同的保存期限,全血在4℃条件下保存,只能对红细胞起到保护作用,而对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护作用,这些成分很快会失效,特别是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全血中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另外,输全血也常会增加输血风险。全血中大量血浆增加血液循环和心脏负荷,可能诱发心衰或急性肺水肿;全血中的细胞碎片和抗原物质等成分对人体有害无利,可能导致输血反应。因此,现在普遍认为,全血只适应于血容量不足而且有进行性失血的急性大量失血的病人,并非任何患者都适合或需要输全血。

误区三:体弱者常输血对身体有好处

王秀菊强调,很多人认为输血可以补充营养,因而体弱的病人应该经常输血。其实,血液作为人体组成成分,主要发挥着运输、调节、免疫、防御和凝血止血等功能,对增加人的体质和营养没有直接效果。相反,不合理输血需要承担可能传播疾病和引起输血反应的风险,弊大于利。库存血不同于患者自身的血液,可能会导致免疫抑制反应发生。这种异体免疫反应可能会影响患者自身的免疫调节功能,从而更易发生术后感染,延长术后康复时间。此外,异体输血也会引起的血源性疾病传播,如肝炎、艾滋病等。因此把血液当成营养品来输注是不可取的。

猜你喜欢
全血宿主亲属
穿山甲和新型冠状病毒到底啥关系
警惕微信“亲属卡”的诈骗
鸟界“神偷”——大杜鹃公审案
献血的间隔期需要多久
宝宝感冒发烧为何要做全血CRP
抓住自然宿主
绦虫大战,争夺宿主控制权
狗也怕醉汉
探讨如何合理调控成分血液资源,避免血液浪费
大量输血实施方案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