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作为一名曲艺工作者,一直希望能为扭转曲艺传承中青黄不接的局面做些探索性工作,故而在家乡山东济宁尝试以“曲艺从娃娃抓起”为宗旨的少儿曲艺培训普及、提高工作已有10年之久。10年来,我与多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对千余名少儿进行了曲艺艺术培训。他们或以优异成绩被大学录取,或在全国、全省少儿才艺、曲艺比赛中摘金夺银。其间,有学员因为有演唱快板与山东琴书的特长,以第一名的考核成绩被辽宁科技大学曲艺专业录取;还有学员凭借演唱山东渔鼓《暖水瓶》应邀赴福建参加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受到专家评委和现场观众的好评。这些成绩引起一些曲艺界与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也引发了我对这些年从事少儿曲艺教育实践的思考。总结10年的经验,我认为,实现少儿曲艺培训的普及和提高,需要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三管齐下”。
1. 改变教学形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诱发孩子学习热情。传统的曲艺培训形式大多是一对一的“师父带徒弟”,而且师徒之间彼此要求特别严,故而艺谚里有“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之说,即彼此接触至少六年才可能确定真正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时移世易,如今曲艺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靠传承曲艺技艺而生存者似乎已是凤毛麟角。尽管拜师、收徒依然是曲艺行界的传统,然而“口传心授”已经不是曲艺传承的唯一手段。在一些中专学校多年开设曲艺专业的基础上,近年已有大学积极参与,曲艺学科建设正在进行中,且成功地培养了许多优秀曲艺人才。事实说明,曲艺传承的“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
诚然,传统曲艺的传承离不开口传心授的传统,然而,从事少儿曲艺培训的10年实践也告诉我——以普及为目标的少儿曲艺培训,完全可以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机制,从而使曲艺教学走进“大课堂”。真正了解、读懂今天少年儿童及家长的情趣与审美,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传承传统曲艺恰是历史呼唤的一种与时俱进之举。10年来,我走过弯路、摔过跟头,但最终现代少儿教育的先进理念令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唯有了解孩子,才能牵手孩子。何为今天孩子最显著的特点?我本人的思索与回答是“三性”,即:扎堆是孩子的天性,要强是孩子的本性,快乐是孩子的特性。针对“三性”我提出了少儿曲艺培训的“三个价值”:团结、竞赛、开心。实践中,正是靠团结价值、竞赛价值、开心价值的平衡统一,我们才得以将许多孩子留在了曲艺培训的课堂。2016年初开始,我们以孩子们普遍喜欢的快板表演为突破口,开办了10多期“少儿快板师资培训班”,培养了400多位少儿快板普及老师。一年时间不到,这些老师就让数千名孩子接触了快板,学习了快板,喜欢上了快板。通过培训,这400多位老师能够较好地把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之中,让曲艺艺术培训成为一种“快乐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在教学上呈现出三大特点:(1)在看待课堂的角度上,把传播变成探秘。针对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老师以启发为主,变课堂上的“你教我学”为“提出问题,一起回答”。带着孩子们共同分析,由浅入深,激发孩子们“换种方式讲故事”的热情。(2)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方式上,把排练变成游戏。以往的大课一般是老师示范,孩子模仿,教出的一招一式如同模子复制一般。我们采取的方法则是老师给一个孩子排练,发动其他孩子一起参与教学,从而在调动孩子们创造热情的同时,让他们对“所以然”有更为切身的体验。我的一双儿女学习曲艺,姐弟俩互教互学,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效果非常好。(3)在认识培训的思路上,把学艺变成开发智力。通过学习曲艺的过程,培养孩子探根寻底的思维习惯,从而开发智力,带动其在学校的文化课成绩。我儿子初学曲艺时,遭到从事医学工作的爷爷强烈反对,唯恐由此将学校的功课耽误了。事实上,学习曲艺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提升了他的综合素养,不但没有耽误文化课学习,反而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
2. 改良教学方法,变“我要学”为“我会学”,启发孩子探索智慧。传统曲艺的传承关系中,人才培训是“卖方市场”,即学员追着老师学习。因为“一招鲜,吃遍天”,学会曲艺表演等于就有了生存的饭碗。如今的情形与过去相比大相径庭,过去的“卖方市场”在今天成了“买方市场”。张青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落子的传承人,为了传承曾以“管吃管住免费教”为招牌,结果仍然无人问津。孩子们对张先生的不解作出这样的答复:“国家正规职业技术学校也管吃管住,并且发补贴、发文凭还给分配工作。学落子您能给我们解决工作吗?”由此可见,仅凭一腔热情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我们对所从事的少儿曲艺培训,有着十分清醒的价值定位。那便是,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之学会曲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法,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通过曲艺培训提高孩子们综合素养的要求,无疑对培训老师提出了挑战。围绕着“启发孩子探索智慧”这一根本目标,以实现变“我要学”为“我会学”,即培养孩子探索、发现事物规律的自觉。这些年,老师们在教学方法上作了这样三方面的有益尝试:(1)大课、小课因人而异。为了适应每个孩子的独有个性,充分展示挖掘其天赋、潜能,在上大课同时因人而异地上小课,以让每个教师与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因材施教”的美好。无论大课、小课,我们都要求老师学着对孩子“讲理”,要用道理说服而不是以强势去征服对方。(2)规矩、规律联系实际。曲艺表演中有些规矩与规律是相通的。比如登上舞台时的“站姿”与“眼神”,它们所以相通,既缘于与观众情感交流需要的规矩,也需要符合舞台表演之美的规律。这些道理老师必须自己真正弄懂、理解清楚,才有可能变成一种深入浅出的语言,根据排练作品的具体实际,生动、鲜活地传达给少儿学员。(3)集体、个体相映成趣。所有的教学方法必须尽最大可能地适应、尊重少儿学员的天性和特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绝不提倡“为排练而排练”急功近利的做法,而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将排练集体节目与个人节目协调在一起,适时调整,既训练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呵护孩子的个性释放。
為了给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创造一个展示窗口,启发、激励他们探索曲艺魅力的热情,我们经常举办多种形式的汇报演出活动,并与文联、电视台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几年,我们举办了10多次不同形式的少儿曲艺比赛。孩子们用出色的表现为自己和集体赢得了荣誉。
3. 改善教学内容,变“我会学”为“我学优”,激发孩子创造潜能。传统的曲艺传承,有“传承发展‘本为本”之说,即通过师父给徒弟传授作品而实现艺术的传承。今天我们的少儿曲艺培训,既然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模式,那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亦势在必行。只有高质量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高质量的教学内容相协调、统一,才有可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若要达到这样的大目标,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大视野、大胸襟,突破“就曲艺教曲艺”的狭隘框框,推动少儿曲艺培训走出小圈子,融入大天地。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要求老师对学生在校学习的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课程内容都要有所了解,对不同年龄孩子智商、情商及其关注力等情况做调查与研究,要利用微信、通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及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多管齐下,形成综合培养的效应。
由“我会学”到“我学优”之间是递进与提升的关系。所谓“我学优”包含着“学习优秀”与经学习后“我变优秀”两层意思——而唯有得到家长、学校两方面认可,优秀才名至实归。鉴于此,我们对教材编纂在“必须有益于少儿身心健康”的大原则下,提出三条具体要求:(1)说什么与怎么说的巧妙统一。(2)思维智慧与表达技巧的有机结合。(3)适应于少儿的音乐性与适宜少儿的文学性完美融合。正是有了这样的理性认知,我们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才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比方,同是一段绕口令,我们选择的多是诸如“你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再动我的炖冻豆腐;不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别假能耐乱动我的炖冻豆腐;若动了我的炖冻豆腐,弄坏了我的炖冻豆腐,得赔我的炖冻豆腐”这类既考验绕口令技巧,又灌输“损坏他人物品要赔偿”品德的段子。有位小学班主任老师对我说,低年级的孩子上课总是精力不集中,我在班里强调多次,不如你们培养的娃娃唱了段小快板作用大,“有个老人他姓顾,上街去买布和醋,打了醋,买了布,迎面看见鹰抓兔,放下布和醋,去追鹰和兔,泼了醋,湿了布,飞了鹰,跑了兔……”。
从事少儿曲艺培训至今,身边不时有人向我打听它的经济收益,对此我的回答很直白:“没有赔钱,但也没发财。”我收获更多的是对尽所能播撒曲艺艺术种子的喜悦心情——想想看,现在一个孩子学习曲艺,起码有五六位家长同时跟着关心、关注,我们这些年已经培训了几千名孩子了,你算算这能影响多少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