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
我读书的时候总是要拿支笔,否则会觉得缺了些什么,一般很少寫什么字,主要是用来画线。这次翻看马尔尚《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其中提及麦克卢汉读书的时候在书后编制索引,点明重要的参照,而不是在书中用底线画出重要的东西。他认为,应该坚持抵制“在书中画底线的诱惑”并且终身坚持做索引的习惯。(王晓渔《在书中画底线的诱惑》)晚上扫了一眼电视,某台正在播放
《美女也愁嫁》,正准备调台,突然听到中年男子在问一少妇:“你喜欢读村上村树?”只见那少妇妩媚地笑了一笑,说自己读了很多遍村上春树。然后中年男子感慨,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不爱阅读了,只喜欢看电视,其实电视很浅薄,读书才比较深刻,云云。(王晓渔《“深刻”的村上春树》)
指挥家小泽征尔从青年时代就养成晨读的习惯。他说:“我是世界上起床最早的人之一,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常常已经读了至少两个小时的总谱或书。”在乔伊斯小时候,爱尔兰这个风光绮丽的岛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他有一个群弟弟妹妹,但他父亲偏爱这个才华横溢的长子。“不论这一家人有没有足够的东西吃,也给他钱去买外国书籍。”
1945年7月20日,诗人瓦莱里逝世。根据戴高乐将军的建议,法国为其举行了隆重国葬,墓碑上铭刻着他的诗句:“放眼眺望这神圣的宁静,该是对你沉思后对美的报偿!”
作家阿纳多尔·法朗士是普鲁斯特在文学界的长辈和好友,对文坛上初露头角的普鲁斯特曾经起过扶持作用法朗士把普鲁斯特的小说比做温室中培养的花朵,像兰花一样,有“病态”的美。可是突然问,“诗人(普鲁斯特)射出一支箭,能穿透你的思想和秘密愿望。”
小说家安·兰德有独一无二的风格,她绝不允许出版社对她的对话稿删除一个字,她会问:“你会删除《圣经》的内容吗?”
作家苏姗-桑塔格在谈论哲学家西蒙娜·薇依时说:“有些人的一生是堪做榜样的,有些不;在堪做榜样的人之中总会邀请我们去模仿他们,另一些则使我们保持一定距离来看待他们,并且包含某种厌恶、怜悯和尊敬。粗略地讲,这就是英雄与圣徒之间的区别。”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当时苏联的英雄模范,但他的子女加琳娜回忆说,奥斯特洛夫斯基临终之前如此叹息:“我们所建成的,与我们为之奋斗的完全两样。”
作家托马斯·哈代曾说:“让每个人以自己的亲身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自己的哲学吧”他又说:
“一个人总得慷慨一点,才配受人感谢。”作家威塞尔说“某些时候我们必须介人……当任何人因为他的种族、信仰或观点遭到迫害的时候,他所在地方就应当成为宇宙的中心。”维特根斯坦在读完托尔斯泰的《哈吉穆拉特》后曾掩卷而叹:“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称赞卡尔维诺是“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9币”。意大利符号学大师艾柯评价说:“卡尔维诺的想象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茨之间。”
安德烈·莫洛亚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早在20世纪80年代,斯皮尔伯格就买下了小说《辛德勒的名单》的电影版权。他觉得年轻时拍片凭直觉,现在年纪大点就应该用头脑消化见闻,不应在小节上钻牛角尖,太吹毛求疵会变得很知识分子化。
他说:“我个人最重要的敌人,就是想太多!”他说:“活过才有能力去叙述和人有关的故事。”索尔仁尼琴感叹:“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西方的没落》在欧洲大地的强烈震动让斯宾格勒深感困惑。有人指责这本书是“历史的占卜术”“恶的预言书”……斯宾格勒在1922年的修订版前言里说:“对于那些只会搬弄定义而不知道命运为何物的人而言,我的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
注:本文除了特别说明之外,全部选摘、整理自《一个人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