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要去求醫,身體健康和命仔是自己的,澳門居民的醫療選擇很多也很便利。澳門人過往最常見的,不外乎小病本地醫療體系搞掂,大病就一定得向外求醫,比如中國內地城市,尤以廣東省廣州、深圳、中山等地三甲醫院,或者向香港公立或私立醫院求醫,當然,赴香港的醫療費會比內地和澳門貴很多,然而即便如此,澳門人在本地也好在外地也好,甚少捲入公開的醫閙糾紛事件,這是勿庸置疑的。
不過,最近發生在澳門一起閙得街知巷聞的,值得拿出來一說的醫閙糾紛事件,當屬一單內地醫生轉介內地病人來澳門鏡湖醫院借用醫療手術室但不幸手術失敗的個案。據報,內地居民陳家雄經北京天壇醫院一名呂姓醫生介紹,5月6日安排其55歲母親在澳門鏡湖醫院進行一項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微創手術,但母親在手術數小時後被宣佈“腦死亡”。陳家雄及親屬翌日在鏡湖急診中心拉起橫幅抗議,要求院方給家屬一個合理交代,驚動醫院內外。當日,直選議員陳明金、施家倫、宋碧琪協助其召開記者會,而令這一醫閙事件曝光。三位議員一致質疑院方在治療過程中存在耽誤病情、誤診情況,並稱涉事廖姓醫生收受1.8萬元現金以及禮品,希望當局啟動醫療事故調查。病人家屬更透露,術前三日才被告知手術費用由之前說好的10萬大增至約22萬至25萬,懷疑鏡湖醫院存在故意報低價、臨時加價的預謀行為。冀有關方面能盡快啟動醫療事故調查,還家屬一個公道,掦言稍後不排除起訴。衛生局當晚發出新聞稿回應:就一名患顱內動脈瘤的內地居民來澳於前日在鏡湖醫院進行微創手術後,因腦出血情況危殆的事件,表示十分關注。要求院方於兩日內提交詳細報告。
筆者瞭解事件的最後動態是,曾成功在鏡湖獲得悉心治療的內地病患康復者及家屬登報感謝鏡湖醫院的報導,估計是醫院方欲借此新聞挽回近日跌入低谷的形象,這是可理解的。而據悉,事件中病人家屬向醫院方提出了六百至八百萬的賠償額,不過, 坊間盛傳醫閙事件解決不妥的話,恐怕日後類似的賠錢了結事件陸續有來,這種說法也非杞人憂天。看看近年內地,在金錢萬能的社會發展旋律下,千奇百怪的醫閙事件每日每刻都有發生,手法可謂五花八門:擺設靈堂、抬屍大鬧、軟禁院長、逼醫生遊街、毆打殺害醫護人員,甚至出現職業醫閙……林林總總,後果是不僅醫院無奈,醫護人員也人人自危。
所有事件都有兩面。對本地醫療機構而言,內地醫閙文化移植澳門固然不亞於計時炸彈,因為不知何時會中彩發生在自己的領域。尤其是澳門的醫療設備比內地更先進的優勢之下,吸引內地醫生帶病人來澳門醫院進行手術日增,也令病人成功續命的機率大增,為內地病人造福的同時,也給內地醫生一個內地不可能實施的重大手術的機會,其實是多贏的好事。當然,不排除有手術失敗的風險。鏡湖醫院所發生的該起醫閙事件己告一段落,或者說已順利解決了。但我們不得不反思,如何杜絕防範日後類似的醫閙再發生,儘管醫閙在內地醫院是常態,但在澳門這座小城,一單小醫閙已閙得滿城風雨,醫院連政府官員都不能置身事外。要知道,醫閙事件不僅影響的是醫院的面子,對整個醫療界以及社會都會帶來負能量的影響,更甚至污名化本地長期以來健康發展的醫療系統,這些代價絶非由醫療機構支付數百萬賠償費就可一筆勾銷掉。
我們在批評外地臭名遠昭的醫閙文化的同時,也要反思造成醫閙背後的源頭,為什麼在內地醫閙成為常態,卻鮮見香港有醫閙,一說法是,內地醫務人員的收入除了基本工資之外,還要與其向病人提供的醫療服務和藥物掛鉤,而據悉香港醫生是固定年薪,醫生很難有紅包、藥品回扣等灰色收入,基本杜絶開大處方、大檢驗單的現象;其次,香港醫療界的行業操守非常嚴格,出現違規醫生分分鐘被吊銷牌照,得不償失。對於本地醫療業界來說,適時反思自身醫療體系有哪些不足?有哪些可做得更好?以及探討建立一些防範機制是很有必要的。此外,要加強提升醫生醫德醫術的氛圍,堅拒內地醫療機構以金錢掛帥的企業文化,這樣從源頭去掉了賺取病人金錢為目的的醫療宗旨,自自然然最終贏得社會的信任和信心。畢竟,而今的病人不再是單一的服務接收者,在和服務提供者一醫院的治療關係中,病人除了重視醫治的結果,同時也重視治療的體驗過程,以至爭取同等的回報——優質醫療服務。同理,回到醫院和醫生層面,一家醫院的口碑如何,決定於醫院的醫療品質。不用諱言,應對未來病人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及優質醫療服務的要求,醫德、醫術何等重要。但處理好醫患關係同樣也是要非常重視的,不愉快的醫閙頻發,說穿了就是醫患的不信任演進為矛盾和衝突,當中,不排除病人家屬得不到公平對待,惟有以另類途徑解決問題,也不排除有人抱著閙事就能獲得賠償的心態,歸根究底,要杜絕大小的醫療糾紛,如何正本清源,才是首要的工作。 (澳門/ 陳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