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语文的课程内容、考察的侧重點、教学的方式方法都发生着变革,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的需要。所以,综合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分析全国卷的命题变化,总结高考改革试行区的经验,我以为,高考改革的新取向及高中课堂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德树人为本,知识能力兼备
培养合格的公民是教育的根本,所以教育要立德树人。2017年高考大纲修订中反复提及“立德树人”,高考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历史使命。除此之外,“语文考察将更倾向于语文能力的考察”,这已经成为共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重要能力,这些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强大的基础知识储备,通用知识熟练的基础上。所以新高考要求基础知识与能力兼备。例如2015年湖北卷,给定构字部件让学生组成双音词,又如2015年北京卷,考查汉字的笔顺,都体现了高考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基础知识的思想。
根据这种变化,高中课堂要更加开放自由,宽严有度,营造一种学生能以基础为基本,以能力锻炼为提升的课堂理念,有严谨的思考和训练,也有畅所欲言的激烈,师生一起阅读、感悟、评论,让学生充分体验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与信任。培养一个品质纯正、人格高尚的人,是语文教育的责任担当。如学习《五人墓碑记》,要教育学生善养浩然之气,缅怀先贤义士;《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要延伸到他的政治之路、学术之路;学《我与地坛》就要母爱的伟大无私,要让语文课肩负起立德树人为本和知识能力兼备两大任务。
二、开放性、时效性、创新性、生活化
新高考更加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要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处理信息,掌握主要观点,形成个人见解。2015年北京卷试题,把语言运用和积累融入到阅读题目中,全卷由两大块组成——阅读和写作,整张试卷文字量达到了8500多字。同时,我们也看到试题取材上更加开放,富有时代性,题目设计富有创新精神。高考语文素材选材上的这四个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命题向课外延伸,选取更具时代感的素材,材料覆盖面涉及到文学、哲学、历史、科技、经济、时政等各方面,生活化特点也更加突出,题目设计破除模型化等都是高考变革的主要方向。
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在新形势下,学校一定要开设一定量的阅读课和组建阅读兴趣社团,老师要精心规划学生的阅读,阅读要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选材上的“开放性、时效性、创新性、生活化”特点。学生的阅读由最初的美文文字、人物传记,到时政评论、专业文章,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认知社会评论时事的能力。
三、作文强化理性思辨。文言文注重文化承载
温儒敏认为当下的高考作文题目设计,有的过于“文艺范”,有的过于“小清新”,存在着严重的为情造文。因此,温儒敏提出,今后的高考作文应向考察理性分析和思辨能力上靠拢,摒弃考试的套试训练,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和文艺腔。作文课要摆脱套路作文,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倡导作文内容的生活化,鼓励学生走出模板作文,注重积累,把读书和读书笔记作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领学生关注时代,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把平时的生活见闻,社会热点,用自己的观点评述出来,积少成多,便是新思想,便是思维能力的锻炼。
高考改革方案中数次提及传统文化,很多人预测古诗文的地位将会在高考中大幅度的提升。但正如考试专家指出的,如果高考文言文再增加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此薄彼的失衡态势,所以,文言文比重不会也不应该增加。文言文的考察,断句和翻译会增多,虚词、句式等的考察相应减少,更突出文言文的对传统文化的承载作用。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能不能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路子,需要自上而下的思考和探索。作为课堂的引领者,一线教师是改革的主力军,只有深刻体会改革要义,掌握高考改革的大方向、高考试题的新取向,才能在课堂中落实,才能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