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院校 一定要开设楹联课

2017-06-14 03:17
对联 2017年11期
关键词:白城师范学院楹联

“高校楹联文化与楹联教育长白山学术论坛”研讨会,2017年10月14日下午在白城师范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是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楹联文化与教育工作发展理论的一次学术盛会,从高校楹联文化与教育的视角,对楹联教育给予一定程度的诠释和开发,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本刊将专家学者自由发言的精彩片段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对联不但是基础文化,而且还是全民文化,对这样一种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不弘扬。师范类院校,一定要开设楹联课。

蒋有泉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对联文化研究院院长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高校楹联文化与楹联教育”,主体是楹联,何谓楹联,怎样认识楹联?

楹联即对联,它的定义是:两行对仗且意联的独立文体。这个定义涵盖了对联全部格律。这是将对联作为一种文体而言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基础文化。千百年来,中国的私塾教育就是识字、读书、对课并重,对课就是对对子,背诵《笠翁对韵》或《声律启蒙》。事实证明中国传统私塾教育是学习国文的最佳模式,也是培养造就文化大家的最佳模式。说对联是基础文化,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印证,即中国的各种文体都与对联有密切联系,诗词曲赋自不必说,就是小说散文新闻报道等也都离不开对联这个基础的文化因素。再者,对联是全民文化,对联历史悠久,它秉承中华民族阴阳、对称的哲学理念,从产生语言开始,便出现了语言对偶形式,这是对联的老祖宗。至《诗经》则出现了大量文字性对偶句,这是对联的雏形。发展到今天,对联已经跻身于主流文学。它覆盖面之广,影响面之大,群众喜爱度之深,与社会时事结合之紧密,是其它文学形式所不能及的。尤其是春节期间,十几亿人参与写春联、贴春联活动,成为一年一度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从上可知,对联不但是基础文化,而且还是全民文化,对这样一种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不弘扬。

继承弘扬对联文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对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国家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继承对联文化,是在继承中华血脉,继承民族的魂,国家的根。因此,我们继承弘扬对联文化,是一种民族责任,一种爱国的行为,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

要继承对联文化,使它成为基础文化,全民文化,目前关键是联教工作。联教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千千万万的学生是对联普及发展的关键。而联教的重点是楹联教师的培养,只有造就成千上万合格的楹联教师,各地学校才有可能开展正规系统的楹联教育,广大学生才能成为楹联的继承人。

白城师范学院的领导认识到联教的重要意义,抓住了在师范院校开展楹联教育这个重大课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我非常感动和钦佩。

高等院校应该耕耘楹联文化,既要学习,又要研究。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开展楹联教育,培养楹联师资,为在全国普及楹联教学做出贡献。在此我特别呼吁:全国师范类院校向白城师范学院学习,同时希望白城师范学院再接再厉,当好楹联师范的排头兵。

●楹联教育进高校的学科构想

高长山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吉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

楹联艺术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横跨两个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

楹联作为一种文体,它的起源虽然尚无定论,但多数学者比较认可,从先秦时期的桃符开始,至隋唐,进入成熟期。这个时期,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风气,在诗人们的参与下,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

从文字学角度看,楹联是文字学、音韵学、修辞学等语言学科的综合实用性作品,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集众家之长,避群类之短。

中文专业与非中文专业差异性教学设想——

中文专业教学切入点有二:1.中国古代文学之明清文学,增加楹联教学内容,原因是明清两代是楹联的鼎盛期。目前的困难是,各种版本的文学史教材都没有楹联的内容,急需自编教材。古代文学教师需要一定程度自修和培训。2.利用书法课堂,渗透楹联教学。

非中文专业楹联学习也有两个切入点:1.通识课。目前中文专业教师为全校二十多个专业开设了《论语》研读;《孟子》研究;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儿童文学等。本学期末将申报“汉字与书法”,“楹联创作与欣赏”。2.大学生兴趣协会。定期请专家培训,进行创作评比活动等。

●传承人的培养光靠小圈子包括小作坊式的师徒相承,肯定是不行的,而高校担负人才培养的重任。

肖振宇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我有两点体会:一、特色文化进校园进教堂进教材的意义非常重大,无论是哪一种文化,发展的关键和未来的走向看什么呢?看传承人,而这个传承人的培养光靠小圈子小作坊式的师徒相承,肯定是不行的,高校担负人才培养的重任,所以我们应该调动广大师生对楹联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辐射功能。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所以我想如何能够增加青年人对楹联文化的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课堂进教材。第二个体会呢,就是要打造地域文化建设这个名片,要不断凝练基地的特色,我们学校有几个基地,其中有一个就是东北民间文化特色研究基地,这个基地前期有好多好多积累,之后逐渐做大做强的,只有把我们的基地做成一个名片,才能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样的话我们这个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才可能有一个良好态势。

●我们今天能够把楹联拿到大学这个平台来研究其发展和走向,可以说是真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陈伟明

中国楹联博物馆馆长、天津楹联学会会长

此次在白城师范学院举办的高校楹联文化论坛上,对楹联文化走进高校给出了自己的定位。楹联过去在文人眼里是小道,但通过近九年主持天津楹联学会、创办中国楹联博物馆、中国楹联图书馆等一系列有关楹联方面的文化建设,让我有些感受和体会。天津楹联学会在天津五所大学设有教育基地,这项工作虽已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是今天来到白城师范,没想到他们在这样一个相对偏僻的环境下做出如此惊人的成绩,让我感到震撼。中联会蒋有泉会长将其定位为大学楹联文化的一面旗帜,我觉得当之无愧。定位有了,概念也提出来了,下面怎么来推动是一个关键问题。白城师范学院出版了《楹联文化概论》,其意义不在教材本身,而是它的引领作用。如果所有大学都能将楹联文化上升到“传统文化符号”、“一张名片”的高度来认识,那么,楹联文化的真正繁荣将为之不远。这里,对我还有一个启发,就是地方上的楹联学会怎么样和高校真正结合起来,白城师范文学院院长宋彩霞和白城楹联学会主席孙英在这方面已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具有普遍性示范作用。回津后,我们将把白城的经验带给五所大学教育基地,推广白城的做法,促进两地大学之间的交流,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大学楹联文化在全国落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白城“高校楹联文化与楹联教育长白山学术论坛”现场

●我们现在也在做中华文化传承还原的尝试

李树君

吉林建筑大学书法学院执行院长,吉林省楹联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我这次来白城师范看到文学院的建设,很受启发。我在尝试建“中国教室”。中国的大学教室是什么样子呢?中国书法学院肯定能找到其中的符号。

●大理大学2009年开始开设对联通识教育课程,有1.5学分

陈丽荣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联都网站名誉站长,大理大学教授

我是大理大学护理学院的一名教师,我的专业是医学。我喜欢对联,2003年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一个专业的对联网站——联都。我2009年在大理大学开设了一个全校性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叫《对联的写作与鉴赏》。当时我们申请了以后也获得了教务处的审核与通过。我们这门课有24个学时,有1.5学分,从2009年到今年结课,经过了九年,也就是九轮的教学。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每年组织学生出版一本自办的杂志叫《联海泛舟》目前选课的同学来自全校5个本科专业,不限专业只限制人数,我们有两个校区,每个校区的人数不能超过三百人,每次选课的情况基本上都是29人左右,每年开两个班。当时我们还跟《对联》杂志“学生擂台”栏目互动,组织学生去参加擂台赛,一些文字悟性比较好的同学,还能够在对联擂台赛中得到奖项。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这次来白城师范学院,我受益匪浅,白城师范学院是高校楹联教育的一面旗帜,我很受启发。我想这次回去以后,游说一下我们的领导,进一步支持楹联教育工作。

●对联应该放到写作里面

王启东

延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博士,副教授

白城师范学院能把对联提高到这样一个位置,很不容易,而且学校花这么大手笔,建设对联长廊,这是我绝对想象不到的。我教写作教了二十多年,我觉得对联应该放到写作教程里面,可能更适合一些。白城师院,把对联课程普及,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个方面,我们将来把它普及,不是说光普及楹联,而是要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还有对教材的修正,这个最重要的修正就是增加传统文化的分量。

●国学复兴的瓶颈是师资的严重匮乏

傅海青

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

《对联》杂志社副总编

目前,国学复兴的瓶颈是师资的严重匮乏,这种师资的匮乏不仅仅是国学知识的匮乏,还有国学的行为习惯、人文涵养等各方面的欠缺,因为国学它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它更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完整体系。白城师范学院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为全国师范类院校树立了个良好的样板。如果师范类院校都能开展系统的中国文化课程,培养一披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优秀教师,中华文化之复兴指日可待!

●如果我们培养更多的师资,将来工作后就会发挥巨大作用。

高洪贤

白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吉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白城一高专学校原党委书记

由楹联我想到了书法,书法协会有个决议,提倡书法进校园。但实际上从未展开,原因不是学校不重视,主要是缺师资,如果我们培养更多懂楹联,懂书法的师资,将来工作后就会发挥巨大作用,高校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主阵地,要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

●传统文化进校园,真正上课的主体还是学校的老师。

金锐

中国教育报记者、青年联家、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

我本身是做教育媒体的,一直在各个学校跟老师们打交道。现在有很多的学校其实都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但是因为师资的问题,很多时候是请一些社会团体去学校开选修课。这样做只能说是一种权宜之策。问题是什么呢?在于这些老师们只是某些方面的专家,对于学校来讲,他没有课程建设、没有教师团队建设、没有一个系统的考核、评估。这些老师也并没有研究过教学法,从教育学角度来讲还是值得商榷的,所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从学校入手,培养老师。学校开启一个系统课程,以这些社团,专家为辅,来学校进行指导,但是真正上课的主体还是学校的老师。所以,像白城师范学院这样的做法非常好。现在这些学生之中,很多将来会走上教学岗位。那么,他们学到对联再去传播对联,那影响力就非常大了。我举个例子,我认识的湖北省的一个老师,已经过世了。他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他只是每次上课时给学生们讲一讲对联的基本形式,批一批他们作业,让他们写一写。但是他培养出来的学生非常出色。其实,学生并不是和这个老师学到了多少知识,只是老师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给他们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对联的世界。其实,对联传承是什么呢,是对联规则吗?也不一定,因为对联规则很简单,那是对联的习俗吗?对联习俗并不需要我们传承,我们农村婚丧嫁娶一直都在延续着。我们更重要的是传承什么呢?是传承对联中的美,包括对仗美、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更包括它的文辞美,情感美,其实传承对联就是传承美。那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对联怎样写是美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心中种一颗美的种子,然后让这颗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白城师范学院楹联
大楹联 有作为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AnalysisoftheDifferencesbetweenwrittenandspokenEnglish
Study of difficulty of Mandarin Chinese speakers in producing English
孔府的年节楹联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nselling Service Availablefor University Students
立秋日
孟干强、闫佳月国画作品
楹联雅味
“白城甘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