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张斯恩
建设国家科技城人才汇聚地的实践与探索
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张斯恩
近年来,绵阳市人社局立足人社职能,服务发展大局,围绕科技城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地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013年以来,绵阳市累计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75亿元,引进173名高端领军人才、910名博士、2950名硕士前来创新创业。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74.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3万人、正高职称3350人、副高职称21700人;技能人才总量31.7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96万人;外国专家220人。
健全人才政策体系,确立人才服务发展战略布局。先后出台了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激励、服务等政策近30个。
一是在人才引进培育方面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绵阳科技城创新人才汇聚地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绵阳科技城“千英百团”聚才计划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
二是在人才激励使用方面制定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实施办法》,设立每年6000万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资助、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
三是在人才管理服务方面出台了《绵阳科技城青年科技人才公寓租赁管理办法》等,落实500套人才公寓、1000万元创业人才购房补助。
打造人才支撑平台,推进科技城人才汇聚地建设。积极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优势,打造人才引进培育、作用发挥、管理服务的各类支撑平台,促进各类人才向科技城集聚。
一是建立高端引智平台。启动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国家科技城(绵阳)分市场建设,打造“线上线下”智能服务平台。连续4年成功举办科博会人才交流与成果展示活动,形成了西部人才交流合作品牌。
二是打造技能人才高地。建成4个国家级、3个省级、20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给予每个工作室10万元技能人才培养资助。依托军民融合高技能人才基地——九洲技师学院加大技能人才培养。
三是建立创业服务平台。建成科创园区孵化基地、金家林软件产业园等各类创业孵化器20个,建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6家。2016年成功扶持641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产值2.37亿元。
四是建立研发转化平台。全市建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8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个。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实现合同成交额7.94亿元。
五是建立培养提升平台。建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9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9个。建成创业教育基地9家,认定创业培训机构47家,开展创业教育超过6万人次。
实施重大人才项目,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用好用活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实施重大人才项目,开展重点人才工程,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一是实施“千英百团”聚才计划。大力引进电子信息、汽车、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并对引进的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目前累计引进国家、省“千人计划”专家33名。
二是实施科技城创新创业计划。面向社会征集入库创业项目1711个,围绕科研院所去行政化、国有企业人才激励和人才流动等深化人事改革开展45项改革试点,216名国有企事业单位专技人员离岗创业。
三是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来绵创新创业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分别给予最高5万元、3万元和2万元的购房补助,给予每个高校毕业生初创项目1万元补贴。近3年来绵创新创业大学生达4.2万余人,绵阳市大学生创业项目在“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全国总决赛企业组第一名,创业高校毕业生陈飞宇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
四是实施外专引智计划。设立“绵州友谊奖”,对在绵阳科技城建设中有突出工作实绩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外国专家最高奖励10万元。积极争取国家外专引智项目,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7国外专组织建立合作。2015年至今共实施外国专家组织项目31个,聘请外国专家44人。
张斯恩(右一)与以色列专家组织代表交流
五是启动军民融合人才聚集计划。实施军工单位民品研发团队(“民参军”企业研发团队)资助计划,对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再激励项目,以及承担有利于绵阳发展两新产业的国家科技项目(课题)的研发团队,给予最高100万元配套资助。目前,已引导军民两用技术在绵转移转化,在导航、核医学、物联网等领域催生出238家军民融合企业。
绵阳市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当前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绵阳科技城建设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人才聚集力不强。与发达地区相比,绵阳在地域优势、收入水平、产业配套、信息资源、人才政策等方面还有差距,人才吸引力、聚集力不够强。特别是绵阳企事业单位所能提供的薪酬与沿海和大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遭遇外地的高薪挖才冲击也较为严重,留才难度较大。
人才结构欠优化。一方面是行业分布不合理,党政机关、教育、卫生等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占比较大,而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企业甚至出现高、中级人才断层现象。另一方面是专业分布不合理,普通文科类专业人才居多,而全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化工等产业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
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选育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未能真正形成人才竞争优势。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业技术人才受体制机制限制,没有较好融入地方经济建设。
引才渠道较单一。目前,企业主要通过人才市场和猎头公司引进人才,事业单位主要通过全市性统一招考引进人才,缺乏针对性强、集成度高、规模大的引才渠道。特别是重大产业、重要领域、重点企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较少,集聚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聚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使用,加速释放人才红利。
突出“高精尖缺”引才导向,打造军民融合人才聚集高地。大力实施军民融合高层次人才(团队)资助计划、军民融合服务领军团队资助计划、军工单位民品研发团队(“民参军”企业研发团队)资助计划和军民融合人才培育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着力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
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着力打造重点人才培育高地。优化提升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等人才培育模式,加强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在企业推广设立“首席技师”,深化名师带高徒培育模式,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技能实训基地,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对接,加强技能人才培育。
优化人才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人才资源转化高地。力争在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完善产学研人才双向流动政策、引进人才特设岗位制度、改进人才专项编制使用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及以成果转化、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分配方面实现突破。进一步完善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机制,以人才流动促进成果转化。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打造高端人才合作高地。高水平建设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国家科技城(绵阳)分市场,开展人才延揽与交流合作活动。办好科博会人才交流与成果展示活动,努力打造成中国西部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才交流平台。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建成西部一流、辐射海内外的高端军民融合人才引进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