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兴友 赵文明 陈荣发 张 丹 杨巧林/扬州大学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扬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探索
余兴友 赵文明 陈荣发 张 丹 杨巧林/扬州大学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更好地将科技成果在地方得到快速地转化,扬州大学先后与扬州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合作协议和全面深化合作协议,深入推进市校合作和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扬州大学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5个,省重点序列学科1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学校整体学科水平和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医学等5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群长期服务“长三角”地区。以张洪程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与兄弟单位共同承担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在水稻技术创新、技术集成与大面积示范以及推广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为江苏粮食生产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也被科技部表彰为“粮食丰产工程实施先进单位”。
预防兽医学学科以刘秀梵院士牵头,成立院士企业工作站,长期服务国药集团—扬州市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全国7家企业,与国内外兽医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工作。刘秀梵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A-VII株)灭活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成功向国内相关龙头企业转让,合同金额达5600万元。刘秀梵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累计生产15亿羽份,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养禽地区得到推广应用,为控制禽流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培育出国家新品种—扬州鹅和京海黄鸡,长期服务扬州天歌鹅业有限公司、国家龙头企业京海集团等。王金玉教授与京海集团合作开发的京海黄鸡新品种,已成功繁育出2000多万只配套系苗鸡,“京海黄鸡快速扩繁及其规模化饲养技术的中试与示范”被科技部、发改委和省科技厅列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资金重点支持,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学科多年来服务全国各地水利事业,为保障国家的水利安全、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工作。尤其是在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中,陆林广教授领衔团队的研究成果“南水北调工程大型高效泵装置优化水力设计理论与应用”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该成果服务东线工程新建的21座泵站中的15座,主要是优化水力设计研究,使泵装置效益提高了7%,按每年运行5000小时计算,每年可节电13000万千瓦时。
扬州大学现有教职工3800多人,其中专职教师2100多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2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3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9人,博、硕士生导师2200多人。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博、硕士专业学位15种;拥有国家、部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2个。其中全国高校优秀创新团队:动物疫病病原分子致病机制及控制研究创新团队1个;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人兽共患病防制新技术及免疫机理研究创新团队、粮食作物超高产栽培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作物数量遗传和品种分子设计创新团队3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改良创新团队、粮食作物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稻麦协调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创新团队、功能分子有序自组装体构建及其应用创新团队、呼吸道重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创新团队5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动物重大疫病原分子生物学特性与防制研究创新团队、家禽遗传资源评价与种质创新团队、作物复杂性状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与应用创新团队、水稻优质性状的分子调控创新团队4个;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创新团队、红皮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创新团队、水生蔬菜高效生产创新团队、鹅集约化生产技术创新团队、人兽共患病防控创新团队、水稻节水优质高产技术创新团队、东串猪种质资源利用创新团队、肉牛水牛健康养殖创新团队、秸秆机械化还田综合技术创新团队9个。
京海黄鸡规模化养殖 陆 洋 摄
“十二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以推进协同创新为引领,在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等重大科研基地建设方面持续取得突破,现拥有国家、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4个,科技服务平台4个。先后新建中外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部省级以上科研(服务)基地13个,其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点各1个(参与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1个、省级培训基地1个。
扬州大学先后与扬州市共建创新创业与服务平台120余个,其中主要有: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扬州大学生物制品研究中心、扬州市江都区畅晟彩园林科技有限公司北美彩色叶树种引繁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扬州雅典娜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扬州市现代花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扬州联环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江苏金麦浪农业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江都市大江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大江研究所、扬州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扬州鹅育种中心、扬州丰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扬州大学规模猪场高效健康养殖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扬州市江都区振东奶牛研究所、扬州大学—宝应兴牧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功能性鸡蛋研发中心、扬州苏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葡萄促成栽培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扬州口缘食品有限公司发酵肉制品开发中心等。
“十一五”以来,扬州大学科技成果先后获奖281项、累计拥有专利730项、拥有软件著作权194件、出版著作245部、发表论文1万多篇。此外,学校还获动物新品种3个,植物新品种40个;主持制定国家标准3个,省级标准68个;新医药20个、新产品30个、新装备25个、新技术85个。
扬州大学先后成功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并创建了一批优质知名品牌产品。主要有国家级科技成果“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及调优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禽白血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等8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南水北调工程大型高效泵装置优化水力设计理论与应用” “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优质肉鸡新品种京海黄鸡培育及其遗传基础研究” “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的传播生态规律及其防控技术”等23项;成功转化动物新品扬州鹅、京海黄鸡、苏姜猪3个;植物新品种粳稻不育系陵风A、杂交粳稻品种陵香优18、杂交粳稻品种陵风优18、杂交籼稻品种天优3611、迟熟中粳稻新品种武陵粳1号、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5号等40余个;转化系列生物疫苗新城疫重组病毒灭活疫苗、法氏囊生物疫苗、H9亚型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等科技成果120余项。
扬州大学还培育了10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例如: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扬州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扬州雅典娜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扬州根源光热科技有限公司、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扬大港药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等。
扬州大学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化进程。“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5年获教育部立项建设。扬州大学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德国吉森加斯特斯·李比希大学植物育种研究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动物与禽类科学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谷物科学与工业系、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日本东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生院、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日本长崎大学等国外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加强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国际联合实验室汇聚国际领军人才和引进了一批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培养了一批国际化人才。
扬州大学与扬州市科技局和各县(市、区)建立了技术转移分中心,实现了技术转移工作网络的全覆盖。校地(企)技术转移无缝对接,整合了校地(企)技术转移多种资源,形成了校地(企)合作共建多赢格局。扬州大学有不少科技专家在扬州市人大、政协等部门任职,成为扬州市产业发展、成果转化的顾问和智囊成员,直接服务参与扬州市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扬州大学还通过“挂县强农富民” “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 “科技入户”定期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扬州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 “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和“江苏省‘三下乡’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