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娜+魏良洲
摘要:目的 探讨肠道菌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影响。方法 拟针对我院从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NAFLD患者的传统治疗,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肠道益生菌的治疗。对两组患者服药前后的相关肝脏生化指标包括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尿素氮、以及空腹血糖,肝脏的B超影像。结果 干预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的脂肪肝症状较服药前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在服用前后各项指标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用药前后在尿素氮、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三项检测指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服用适量的肠道益生菌,有助于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症状,对于辅助性治疗和病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肠道菌;益生菌;非酒精性脂肪肝
肠道益生菌是人类肠道中常见的菌群生态系统。其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对人体肠道正常功能的发挥和内环境的维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益生菌通过自身的自身代谢过程和人体肠道功能相互协调,有利于肠道的蠕动和对食物的消化,并通过绝对种群的优势对外来有害微生物菌群有着直接的抑制作用。通过与内环境的相互作用,益生菌往往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代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肝脏通过门静脉循环和肠道相连通,因此不可避免会受到肠道益生菌的直接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益生菌和脂肪病变、胰岛素抵抗、过度肥胖等症状密切相关。而这些都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性因子,因此探讨肠道益生菌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拟针对我院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肠道菌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影响,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诊断为NAFLD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本项实验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此项研究,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03年制定的NAFLD诊断标准[1]同时患者在治疗前三个月未服用肠道益生菌制剂。排除标准:排除患有其他系统严重慢性病的患者,排除神志不清或患有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实验组男52例,女8例,患者年龄为38~81岁,平均年龄(75.3±10.2)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56±2.68)kg/m2;对照组中男50例,女10例,年龄为34~79岁,平均年龄为(74.8±11.3)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74±2.41)kg/m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指数的比较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采用NAFLD传统治疗方式。干预组患者即联合益生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内蒙古双双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80004)的金双歧片,服用剂量3次/d,4片/次,以连续治疗3个月作为一个完整的疗程。
1.3评价指标 并对两组患者于服药前和服药后分别做腹部超声检查和清晨空腹抽血测定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尿素氮、以及空腹血糖,需列出相关的数值以及计算的P值,进行数据收集比较,采取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采取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采取(x±s)的方式来表示计量性资料,组与组之间的比较采取t检验,采取χ2的方式来检测资料。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服用益生菌药物前,观察组患者轻度31例,中度26例,重度3例,而服用益生菌之后,脂肪肝消退有10例,轻度26例,中度22例,重度2例。服用前后进行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经过服用益生菌药物前,对照组患者的衰减系数相对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有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观察组在服用前后各项指标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服用前后在尿素氮、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三项检测指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非常普遍性的疾病。在临床上主要以患者无饮用酒精性饮料史而可见肝实质细胞转变为脂肪性细胞为特征的综合症状。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重要危险性因子[2]。过往的研究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往往可见小肠细菌过度性生长的症状[3]。而正常人群该特征并不明显。因此通过益生菌的引入来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环境,抑制非益性细菌的过度生长是其发挥积极影响的主要药物作用,但是其具体的药物机理目前并未研究透彻。可能是因为益生菌的存在,抑制了大量有害微生物通过次级代谢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子啊肝脏中的积累,减轻了对患者肝脏的代谢负担。同时还有研究指出[4],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减少患者肠道中乙醇含量检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发原因之一是来源于细菌的代谢产物脂多糖,这是一种具有内毒素作用的成分,大量肠道内细菌的过量繁殖和死亡,导致了肠道内由细菌细胞壁所降解的脂多糖游离出来,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从而促使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促进了干细胞的纤维化和脂肪变性化。本文的研究结果与过往的研究结论基本符合,经过服用益生菌药物前,观察组患者轻度31例,中度26例,重度3例,而服用益生菌之后,脂肪肝消退有10例,轻度26例,中度22例,重度2例。服用前后进行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服用前后各项指标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服用前后在尿素氮、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三项检测指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了肠道益生菌的存在,有利于患者体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降低,这可能是通过降低肝脏的炎症和门静脉脂多糖的水平来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乳酸菌发酵的产物抑制胆固醇合成酶,从而抑制胆固醇的生成;细菌促进粪便中胆固醇的排泄;肠道细菌通过与胆固醇结合抑制其吸收入血液;肠道细菌通过干扰胆盐的循环,促进其排泄,从而增加胆盐合成对胆固醇的需求量,其结果导致体内胆固醇的消耗量增加[5]。
综上所述,服用适量的肠道益生菌,有助于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症状,对于辅助性治疗和病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獻: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73.
[2]谢松生,钟万芬,李文郎,等.8项生化指标对酒精性脂肪肝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21).
[3]董姝,刘平,孙明瑜.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3(03).
[4]李萍.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诊治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9).
[5]恽景廷,沈振海,陆昀,等.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J].江苏医药,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