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路祥,骆映心,任 猛,田朝阳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国传统园林“小中见大”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以王向荣教授展园作品为例
刘路祥,骆映心,任 猛,田朝阳*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以竹园、青岛园、四盒园、快乐田园、天地之间和心灵的花园为对象,以王向荣教授的展园作品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5种“小中见大”造园手法(遮挡地面、框景、框景错位、俯视和仰视)在其中的应用。分析表明这些展园的设计手法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小中见大造园手法对构建中国园林的独特空间属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园林;小中见大造园手法;遮挡地面;框景;框景错位;俯视;仰视
目前,中国城市用地紧张,绿地更为紧张,如何在小的绿地空间内创造大的空间体验,是中国现代园林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小中见大”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独特造园手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
实现“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有多种,前人多有论述,如金柏岺先生提出了空间的先抑后放、空间层次增加、路径的曲折变化、景物尺度缩小、园外借景等[1];杨玲等提出空间分隔、延长路径、借景、障景、意境联想等[2]。本文总结了在传统园林中应用极广的5种“新”的“小中见大”手法:遮挡地面、框景、框景错位、仰视和俯视,以王向荣教授现有的全部展园作品竹园、青岛园、四盒园、快乐田园、天地之间、心灵的花园[3-8]为例,分析了这些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如何被应用、继承和发展,以及这些手法对构建中国园林的独特空间属性的意义,旨在为今后现代园林空间营造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直接视觉感受的小中见大是通过距离的模糊以达到对空间的视觉误判,进而使园林空间在人的主观感受中比实际更大更深。
冯仕达先生通过分析苏州留园内几个案例,指出遮挡地面(图1左)、框景(图2左)、框景错位(图2右)具有模糊空间距离的作用[9]。坐在恰航之中,北侧栏杆在视觉上屏蔽了室外地面,水面大部分被遮挡,在视觉上似乎将北面假山上的可亭拉得比预判距离更近。在涵碧山房外的平台向北望时(图1右),可亭立于假山和驳岸之后,显得更远。从古木交柯向北望去的入口框景,从古木交柯看向绿荫轩,3个八边形墙面开口呈现明显的错位,分割了视域,框与框、框与景之间的距离都是模糊的,给人空间深远的感觉。
图2 从古木交柯向北望去(左)和从古木交柯望向绿荫轩[3](右)
笔者对比研究何园内拍摄的几张照片,图3左为地面视角(平视),图3中为二楼视角(俯视),两者造成的空间距离巨大的反差十分明显,人站在园内同一水平距离不同高度上,距离感不同,同样达到模糊空间距离的作用。同理,仰视(图3右)亦可达到同样的模糊空间距离的效果。
张家骥先生曾言通过视界的模糊以达到对空间的视觉误判,突破有限空间的视界局限,进而使园林空间在人的主观感受中比实际大,达到“无往不复”的空间意识[10]。这里的“视界”是针对人的视觉心理特点而言的,是视觉所感知的界限或界面(有实有虚)。张家骥先生所说的正是通过模糊空间距离以使园林空间在人的主观感受中比实际大,其实质是“小中见大”。而达到这种模糊空间距离的手法:遮挡地面、框景、框景错位、仰视和俯视,正是“小中见大”的手法。
图3 在何园内平视(左)、俯视(中)和仰视(右)
2.1 遮挡地面手法
遮挡地面使人失去判断物体远近的参照物(地面),从而模糊人对物体实际距离的判断。这种距离的模糊可以通过2种形式的遮挡地面来实现。
2.1.1 窗框遮挡地面 窗框又可以分为倒角景框和普通景框。倒角景框(图4左)以上部开窗、下部实墙的形式,使得上部空间渗透,下部视线被阻隔。人透过景框的视线无法看到地面,失去对墙后景物实际距离的判断,产生墙后景物被拉近的错觉。四盒园中的玄关入口与此种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图5右)。此外,四盒园中窗框遮挡地面的新手法也被大量使用。
2.1.2 矮墙遮挡地面 这种矮墙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分割空间的地面矮墙(图4中、图4右、图5右),另一种是护栏矮墙(图5左)。矮墙遮挡地面,使得墙后地面全部被遮挡(图4中)或大部分被遮挡(图4右),使得墙后人物或景物像被一下拉近到墙边。护栏矮墙与栏杆在青岛园中被同时使用(图5左),实现遮挡地面的效果。当走动的人物出现在矮墙后边时,矮墙的遮挡使墙后的人物像被拉近,感觉人物是紧邻矮墙在走动,当人走出矮墙,走到栏杆时,对人物的距离判断瞬间恢复正常,会产生时近时远的模糊感。墙体遮挡地面的手法在四盒园中亦多处出现(图5右)。
作者根据王向荣教授作品自绘。图5~图14与此相同。
图5 青岛园矮墙护栏(左)、四盒园玄关入口(中)及外墙(右)
这种通过墙或景框实现遮挡地面的做法使得景与墙、景与框之间的距离是模糊的,此时人对景物的判断会出现含糊的尺度感,当这种遮挡消失时人对距离的判断会经过短暂记忆[11]后恢复正常。有意识地创造人对园林空间视觉误判的手法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用的小中见大的造景手法。
2.2 框景手法
框景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极为普遍,框景的物理载体——景框既可以划分空间层次又有空间的渗透。景框另一至关作用是收缩视线,对于同一对象,直接地看和隔着一重层次看其距离感是不尽相同的,倘若透过许多重层次去看它,尽管实际距离不变,但给人感觉上距离似乎要远得多[12]。故此,景框可以使距离变远,空间变大,起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竹园中框景被大量应用且形式丰富(图6),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实顶景框和开顶景框(表1)。王向荣教授在其作品中大量应用框景,借助框景来创造小中见大的效果。其中倒角景框这种独特的形式在竹园中亦有出现(图6f),角处开窗是对传统框景形式的创新。
2.3 框景错位手法
框景错位的作用同框景之理。框景错位既有划分多重空间层次的作用,亦有明显压缩视线的效果,且比平行框景效果显著。景框之间错位角度越大,那么通过景框的视线被压缩得越明显,透过景框视线看到的景物也显得越小,空间也会感觉越深远。
竹园中利用框景错位的做法甚多,可分为2层、3层、4层和5层框景错位(图7、图9)等形式。由图8、图10、图11可明显感知,框景错位的层次越多,视线穿越空间层次也越多,同时视线被压缩也越明显,空间距离感亦越远。由图7~图11总结出表2。
框景错位用法在四盒园中的体现更加明显,做法更加巧妙,形式也更多样,不但有门框与门框的错位,还有窗框与窗框、窗框与门框的错位。这种产生距离模糊、空间模糊的框景错位造景手法正是传统园林惯用的小中见大手法。
图6 竹园框景透视图
图7 竹园2层框景错位水平剖面视线(左)及其鸟瞰视线(右)分析
图8 竹园2层框景错位透视图
图11 竹园4层及5层框景错位透视图
表2 竹园框景错位的空间、视线
2.4 仰视与俯视手法
仰视和俯视也可以造成空间距离模糊感,产生小中见大的效果。
在同一景物的水平距离保持不变下,景物的抬升形成的仰视或人被抬升形成的俯视会使视线距离大于实际水平距离,那么仰视和俯视时会比平视同一景物感觉要小。此外,舒尔也曾有关于月亮错觉的调查,即物体大小的恒常性会受到高度的影响。月亮在地平线看起来较大,而在天顶时看起来较小[13]。
当人仰视(或俯视)另外一处或透过景框仰视高处(或俯视低处)时(图12右、图13左),由于仰视(或俯视)会使被看物体感觉比实际小,给人感觉距离比实际要远,因此感觉空间被拉大。在青岛园中这种仰视和俯视的做法非常之多。除上述高处眺望形成的俯视外,还通过坡道创造仰视和俯视(图13),使人不知不觉中高度缓缓抬升,当突然看到一景物时由于不觉中自己已经被抬升许多,此时所看到的景物已不是原来的距离,会比心中感知的实际景物尺度或大或小。《园冶》所言:“高方欲就亭台”就是这种通过高差创造仰视和俯视的效果。此外通过坡道创造频繁的仰视和俯视的做法在传统园林中亦比比皆是。在四盒园作品中的这种应用也颇为突出。
3.1 5种小中见大手法在王向荣展园作品中均有体现
从表3可以看出,青岛园和四盒园中应用了全部5种手法,其它展园作品分别使用了5种手法中的部分造园手法。框景和框景错位在6个展园作品中都有应用,是最常用的手法。仰视、俯视和遮挡地面的手法需要自然地形或人工创造竖向变化,因此,这些手法的使用受制于场地、成本和造园目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用频率较低。
3.2 5种小中见大手法的形式和材料呈现出动态演化和创新趋势
从竹园(2007年)、青岛园(2007年)到四盒园(2011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四盒园(图15左)中框景形式的应用比竹园(图14左)和青岛园(图14右)更加丰富,框景错位的使用也更加多样;四盒园中遮挡地面的做法比青岛园更具创新性,仰视和俯视的手法愈加巧妙。快乐田园(2009年)(图15右)中的框景材料变为竹竿,框景形式更加复杂;天地之间(2010~2011年)(图16左)中的框景材料变为布条,框景形式更加繁复;心灵的花园(2012年)(图16右)中框景材料变为竹子与布幔的结合,框景及错位的形式达到了扑朔迷离的程度。王向荣教授不仅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以小见大的手法,而且对手法形式(倒角框景、横向门框)、使用的材料(竹竿、竹子、布条、布幔)进行了革命性的再创造。
图12 青岛园平面图及剖切位置(左)、青岛园北立面和西立面(右)
图13 青岛园A-A剖面(左)和B-B剖面(右)
图14 竹园鸟瞰图(左)和青岛园鸟瞰图(右)
图15 四盒园鸟瞰图(左)、快乐田园中框景材料和形式的创新[6](右)
在竹园、青岛园、四盒园、快乐田园、天地之间、心灵的花园中“小中见大”手法创造性的使用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二元对立[14]的摆脱,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性注解与探索。
图16 天地之间中框景材料和形式的创新[7](左)、心灵的花园中框景材料和形式的创新[8](右)
表3 展园作品中“小中见大”造景手法的应用情况
中国传统园林的“小中见大”手法对构建中国园林独特空间属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些经典的小中见大空间造景手法只有经过融会贯通、创新改变,才能在现代园林中发挥它的内涵价值。
[1] 金柏苓.中国式园林的观念与创造系列论文之五:小中见大、得意忘象[J].北京园林,1991(3):11-16.
[2] 杨玲,王中德.空间与意境的扩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小见大[J].中国园林,2008(4):57-60.
[3] 王向荣,林菁.竹园:诗意的空间,空间的诗意[J].中国园林,2007(9):26-29.
[4] 王向荣.用空间色彩和材料构建的城市印象:第六届中国(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青岛园设计方案[J].风景园林,2007(6):52-53.
[5] 王向荣.四盒园:空间和诗意的花园[J].风景园林,2010(2):142-146.
[6] 王向荣,林菁.快乐田园[J].城市环境设计,2009(9):119-121.
[7] 王向荣,林菁.15号花园天地之间[J].城市环境设计,2011(3):116-117.
[8] 林菁,王向荣.心灵的花园[J].中国园林,2012(8):83-85.
[9] 冯仕达.苏州留园的非透视效果[J].建筑学报,2016(1):36-39.
[10] 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00.
[11] 郭黛姮,张锦秋.苏州留园的空间[J].建筑学报,1963(3).
[1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8-65.
[13] 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 翟俊.折叠在传统园林里的现代性:以北京2013年园博会设计师广场获奖作品“步移景异”为例[J].中国园林,2014(12):63-66.
(责任编辑:黄荣华)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maging Big from Small”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Techniques in Modern Garden: Taking Exhibited Garden Works of Professor WANG Xiang-rong as Examples
LIU Lu-xiang, LUO Ying-xin, REN Meng, TIAN Chao-yang*
(College of Forestr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Taking the exhibited garden works (Bamboo Garden, Qingdao Park, Four-box Garden, Happy Countryside, Garden between Sky and Earth, and Psychical Garden) of Professor WANG Xiang-rong as examples,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5 kin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maging the big from the small”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techniques (covering the ground, enframed scenery, enframed scenery dislocation, looking down, and looking up) in modern garden. We considered that: the design techniques in these exhibited garden works we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space method; these “Imaging the big from the small”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techniques had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que space properties of Chinese garden.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Imaging the big from the small”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technique; Covering ground; Enframed scenery; Enframed scenery dislocation; Looking down; Looking up
2016-12-16
刘路祥(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通讯作者:田朝阳。
TU986
A
1001-8581(2017)05-00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