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涛,杨 帆,程亮亮
(1.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重庆 401331;2.四川外国语大学体育部,重庆 40003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朱海涛1,杨 帆2,程亮亮1
(1.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重庆 401331;2.四川外国语大学体育部,重庆 400031)
近年来,大学生有氧耐力等素质下滑明显,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大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国家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高校体育改革,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访谈等研究方法,以重庆市十所高校为例,探索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现状及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为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质健康;影响
高校体育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大学教育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许多学者对大学体育做了很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最近几年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却一直下滑,没有得到明显的遏制。本文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高校体育组织状况、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与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内在关联,意在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为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1.1 研究对象
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十所高校为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阅了近十年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状况以及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相关文章100多篇,并对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教材进行收集和系统的整理,为论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制定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状况相关问卷发放1550份,回收1520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1510份,有效率为97%。
1.2.3 数理统计法
收集并整理所获得的全部数据,按照统计学原理,在计算机上使用Excel2003和SPSS18.0软件,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果。
1.2.4 访谈法
针对所研究的内容预先设计好访谈的提纲,通过走访及电话的形式,就学校公共体育的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和文笔记录,后对访谈资料进行文字整理。
2.1 重庆市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
表1 重庆市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n=600
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的十所高校中大一、大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合格率较高,大三、大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逐渐降低。分析原因认为:大一、大二学生刚刚入学,高中时期体育课程安排得少,高考压力大没有时间运动。到了大学,学生有充足的体育课时,没有高考压力、对体育课充满激情,再者各高校体育课都为必修课程,严格要求修完体育课学分才能毕业。到大三、大四没有必修体育课程,缺乏教师指导和监督,加上面临考研和就业压力,平时缺少锻炼,身体素质下降,所以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降低。
2.2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现状
2.2.1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情况
2.2.1.1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内容
通过对重庆市10所高校公共体育课设置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主要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瑜伽、舞蹈类项目上,在田径、艺术体操、太极、武术这些项目上开展的课程较少,个别高校开展飞盘、高尔夫等不常见运动项目[1]。根据研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一直下滑,最主要是学生耐力素质下降。而学生耐力素质下降最主要的锻炼方法是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定向户外,从表2调查结果发现,只有少数高校开展田径、定向户外等有氧运动项目,所以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必须要合理。
表2 各高校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状况n=10
通过调查发现,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中,70﹪的高校都会有体育理论课程的安排,但是基本没有达到国家纲要中要求的4学时[2]。在开设过程中,大多数学校每学期开展2学时的理论课程,即使有的达到国家要求的4学时,也是在天气或者场地限制情况下临时安排的,学校并没有系统的安排理论教学课程,对于理论课程也没有统一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理论课程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状况的调查发现,重庆市各高校基本没有设置网络媒体教学课程。
2.2.1.2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修学年限以及修学模式
通过对重庆市10所高校公共体育课修学年限和修学模式的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表3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修学年限及修学模式 n=10
通过表3可以看出: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修学年限和模式基本上是大一、大二必修体育课,大三、大四体质测试。少数学校采用大一、大二必修体育课,大三选修体育课。还有个别学校在实施体育教学改革阶段,以重庆大学为例,重庆大学目前是学生在大学四年内只要完成两个体育项目的考试合格后就达到学校要求,这种课程模式比较新颖,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得到提升,但是也存在弊端:(会导致上课学生数量分配不均,有的体育课程学生数量不足,有的体育课程学生数量人满为患);部分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完成不了学校要求的运动量,很难达到国家要求的体质健康标准。
2.2.2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教学规律和思想的体现,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指导下结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明确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为主的程序,要遵守的规则及使用时注意的要点,是师生双向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抽象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转变可实际操作的步骤和方法[3]。通过对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相关调查得知:重庆市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快乐教学模式、教师讲解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模式以及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大部分高校都是以这些模式进行公共体育课教学,但是这些教学模式也存在缺点:(快乐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让学生在繁重学习中释放自己压力,让学生心里得到放松,但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大部分学生不爱运动、爱玩手机,所以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得到更好的锻炼);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式虽然能够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但是很多高校缺乏强有力的监控体系以及合理有效的考核标准,学生没有监督,达不到预设的锻炼效果[4]。
2.2.3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状况
2.2.3.1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课前教师备课状况
表4 重庆市高校体育课课前教师备课状况 n=90
从表4统计结果发现:体育教师课前备课情况较好,67% 教师每次课前都会备课;22%的教师每周都会备课;只有11%的老师会偶尔备课。表明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有良好的备课习惯[5]。
2.2.3.2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课堂组织情况
表5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课堂组织情况 n=600
笔者从重庆市各高校不同班级随机抽取同学共600人进行问卷调查,从表5结果发现:重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课堂组织时间集中在45min左右,其次是30min以内,再次是60min左右,最后为60min以上。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重庆市高校92%课堂做了课前准备活动,只有27%课堂课间做了体能练习。高校公共体育课是保证大学生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组织时间较少、课间体能练习少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2.3 影响重庆市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子分析
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情况,笔者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选取了12种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因子变量的贡献率衡量因子的影响度大小。
表6 KMO检验和Barlett球形检验
从表6可以看出,KMO 为0.727,Barlett的p值为0.000,所以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7 解释的总方差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表8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提取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 旋转在 4 次迭代后收敛。
从表7中结果可以看出,从初始中提出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公共因子,表8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果中我们可以归纳为3个因子: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过程为一类,命名为体育课程因子;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体育教师的理论文化水平为一类,命名为体育教师因子;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为一类,命名为学生因子[6]。
从上文可以看出,影响重庆市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子有三类:分别为体育课程因子、体育教师因子和学生因子。通过表7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程因子的贡献率最大为34.6%,其次是教师因子,最后是学生因子。明显看出体育课程是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大部分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比较多样,但是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调查的十所高校中只有少数高校开设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田径类课程。学生的耐力素质是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不重视课堂上耐力练习和学习方法,因此体育课程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教师因子也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设计者,也是体育锻炼和锻炼方法的传授者,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练习,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7]。学生自身因素也是影响他们体质健康状况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上体育课只是为了修学分,没有认真对待体育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学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更无法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总之,体育课程因子、教师因子、学生因子相辅相成,学校课程设置合理,教师综合素质高,学生体育意识强,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上一堂高质量的体育课,学生既能学到锻炼方法,又能加强体质健康。
3.1 结论
3.1.1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主要以三大球、三小球为主,其次为操类、舞蹈类、游泳项目,开展田径类、体育理论课程设的学校很少,开设网络体育课程的高校几乎没有。
3.1.2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修学年限以大一、大二必修两年为主。
3.1.3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组织形式不合理,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
3.1.4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很好的锻炼;部分高校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但是缺乏强有力的监控体系以及合理有效的考核标准。
3.1.5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科学有效地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环节。
3.2 建议
3.2.1 实施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对教师和学生要有有效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体育课质量进行监测、监控或对开展情况进行公示。对学生的课外锻炼,可以研发一套高校体育信息化系统,包含课外跑步app、体育场馆管理、体质测试等功能,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监控,同时把学生的课外体育纳入学生体育课的成绩评定。这样才能引起教师对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对课外锻炼的高度重视[8]。
3.2.2 为切实保障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高校要科学合理的确定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从而提高体育教师指导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竞赛的积极性。[9]
3.2.3 公共体育课共计4个学分,由大一、大二的各两个学分,调整为大一、大二(课堂教学)各1.5个学分,大三、大四(课外体育锻炼)各0.5个学分,大一、大二采取过程与目标管理,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大三、大四采取目标管理,以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为公共体育课成绩,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三、大四的体育活动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开展。
3.2.4 田径作为运动之母是开展其它各个运动项目的基础,各高校应该把田径类课程作为必修项目,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 刘洁,邢文华.普通通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开展现状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6):90-91
[2] [3][4]白砚吉.重庆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分析白砚吉[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7-22
[5] 孙涵.高校体育课程开展情况及实施效果研究-以上海市30所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102
[6] [7]董国兴.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高校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79-80
[8]易国忠.公共体育课的设置及其对学生体制健康的影响因素[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21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2016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on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in Chongqing
ZHU Hai-tao1, YANG Fan2, CHENG Liang-liang1
(1.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China;2.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China)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y students' aerobic endurance shows obvious depression. The physical health level has become university students' weakest point. Now Chinese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More policies are put in place to advancing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P.E., and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Sunshine Spor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P.E. curriculum and its influence on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based on ten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with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 statistics, interview and so on. It provides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 for university P.E. curriculum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improvement.
university;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hysical health; influence
2017-02-18
朱海涛(1976-),男,硕士,副教授 通讯作者:杨帆(1981-),男,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重庆市教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SKG189)
G807.4
A
1007-323X(2017)03-00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