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任直
【摘 要】本文从平面构成概念元素类教学模式、平面构成视觉元素类教学模式、平面构成关系元素类教学模式进行简要阐述,认为以点、线、面等基础知识为着力点,回归创新的本质,在拥有大量信息的社会背景下运用创新思维来追求最为真实、富有创意的原创作品是中职平面构成教学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平面构成 构架 空间 平衡 秩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63-02
作为工艺美术向艺术设计转化的经典范例,平面构成势必成为中职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一门学科。然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平面构成课程面临着模仿痕迹重、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制约现代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因此,教师务必以点、线、面等基础知识为着力点,回归创新的本质,在拥有大量信息的社会背景下运用创新思维来追求最为真实、富有创意的原创作品。
一、平面构成概念元素类教学模式
(一)点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作为造型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创新思维来认识平面构成中点的大小、形态等属性。以放置在作业本上的圆珠笔为例,相对于圆珠笔,作业本就成了面的形态;相对于作业本,圆珠笔就成了点的形态。由于参照物选取不同,则被感知时所呈现的形态也各不相同。因此,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分析点的形态,而是通过变化的关系感知点的形态;应用创新思维把复杂图形中的元素分离出来,在画面中重新构成。
同时,注重点的数量、位置等关系。例如,为了突出点在画面背景中的位置,应将点放置于画面中心位置;为了产生动态感,应将点放置于画面边缘位置;为了产生图形联想,应在画面中放置多个点,并注重点的集聚与分散、面积大小等属性。
此外,不能简单地根据定式去理解点的排列,应通过丰富点的排列方式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例如,为了表现点的距离感,应让点以虚线的形态进行排列;为了让点排列出面的感觉,应让点以规律、连续的方式排列;为了让点出现静态视觉感受,应按照水平或者垂直方向进行排列;为了让画面产生一种深度或者动感,应综合应用点的连续、多少、大小等多种变化进行排列。
(二)线
线表示方向和长度,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创新思维充分认识平面构成中的曲线和直线,充分运用曲线的优雅、感性等特性和直线的勇敢、坚毅等感觉进行构思。例如,为了表现出阳刚之美,应选择直线进行构思;为了表现出感性化的一些特征,应选择不规则的曲线进行构思。
同时,注重线条粗细、方向、形状、颜色对画面的影响,细的线条能够给人柔弱、优美的感觉,而粗的线条能够给人一种醇厚的感觉。线条方向的不同,不仅能够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而且也能够起到连接画面的作用。例如,为了描述蓝天和一望无际草原之间的交界线,则应以水平线条为主,这样则能展示给人们一种辽阔、平静和开怀的感受;为了营造出一种崇敬感或宽阔的空间感,则应选择垂直的线条,这样则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法庭、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等;为了引起视觉上的错觉,应选择不同颜色的线条。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追求时尚的年轻学者常常应用倾斜曲线表示动感,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容易使人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和眩晕感。
(三)面
面既可以是点或线的移动轨迹所形成的,也可以是点和线的无限放大所造成的,因此,不能将其看成为一种单一的形态。例如,为了能够表示出一种机械和严谨的感觉,应以几何形为主;为了表现出自然界中旺盛的生命力或人物的性格,应选择有机形;为了能够产生出一种梦幻般的效果,应选择具有趣味性、偶发性和不可复制的偶然形。
在具体教学练习中,笔者以三角形、方形等基本几何形为主进行练习,并且在不同距离、方向和形态上进行强化,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复杂的有机形和偶发形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平面构成视觉元素类教学模式
(一)形状
色彩、大小是形状的视觉要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单个形状、多个单元相关组合对平面构成中画面的影响。首先,要最大限度地进行简化,对其内部和外部结构特征进行总结,使其成为美的形状。其次,要善于应用夸张的技巧,夸大和强化最具特征的部分,使其整个画面条理清晰,目的明确。再次,进行形的人为分解和组合,通过改变图形的若干内在结构,重新组建可能的图形,使其获得更多有用的图形,尽可能地体现人类的想象力。
(二)分割
分割可以直接影响画面的整体构成,形成一种新的视觉效果。例如,为了使分割后的图形结构比较严谨,应使用等比分割;为了使分割后的画面形成一种动势,应采用渐变分割;为了使分割后的形体具有一定的可协调性,应选用黄金分割。
(三)排列
画面的排列关系着画面的秩序感,對于常用的网格排列系统,应运用创新思维,结合网格系统进行设计,通过网格进行单元型重组排列,创造出新的图形变化。例如,为了形成闪烁不定、变化丰富的图形,应采用网格线对自由排列的单元形进行分割、精简和结合。同时,一种简单的构图中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因素,在设计装饰图案、标识等作品时,应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网格排列的创新思维。
(四)肌理
任何物体都是有肌理的,在平面构成设计中,应创造性地运用肌理进行设计,运用图案、文字色彩变化等不同的方式营造气氛,注重整体画面的肌理特征。例如,运用水泥、石膏、玻璃、铜丝等材料,通过压刻、灼烧、拼贴等技术改变原有材料的肌理特性,形成组合之间的组合美;运用不同颜料和工具进行腐蚀、流溅、绘制,利用摄影、拓印、电脑合成以及薄厚不均的涂抹等方式获得视觉肌理效果,寻找令人惊奇的奇异肌理。
三、平面构成关系元素类教学模式
(一)构架
画面的构架直接关系着画面构图的可观赏性和完整性,框架长宽比例配置的不同给予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在中职平面构成教学中,应将画面的构架大小、欣赏画面的距离、表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做到画面具有能量和平衡感。例如,为了有效把握画面的组织和视觉力,在画面中构造出一种无形的米字格式构架线。
(二)空间
除了平面空间的变化外,立体空间变化不可忽视。在中职平面构成教学中,应运用点、线、面、比例、分割、聚合等方式,使自然物体转化为图形,并穿插连接、组合、并置等排列方式,形成新的空间深度和结构。由于画面中的深度是变化不定的,在具体设计时应关注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的深度特征,避免层次过多,力求在表达画面层次需求和能表达层次感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平衡
平衡能够给人一种庄严、安宁和平和的心理感受,常常采用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如果设计中一味地追求绝对对称,则会显得乏味和呆板。因此,必须运用创新的思维打破这种呆板感,以对称为基本结构,加之一些不对称的因素进行设计。例如,采用组图、有变化的近似以及色彩的力等方式进行构思,力求找到新的动态平衡。
(四)秩序
节奏与重复、对称与平衡、对比与统一是平面构成中常见的几种画面组织原则。对于节奏与重复而言,可以利用一个点引导视觉运动的方向,将其画面图形整理为近似关系,在画面中形成吸引注意力的兴趣点。对于对称与平衡而言,通过位置、黑白、肌理等元素进行力的配置,在画面中取得令人愉悦的统一的秩序;对于对比与统一而言,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秩序上,避免由于过度的对比而使画面陷入混乱。同时,设计一种主要的对比元素,使其画面整体产生一种统筹的效果。例如,在画面中设计一个主体物件,对其整个画面进行支配。
表现技法固然重要,但创新思维最为根本。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中职平面构成教学创新改革应以点、线、面等基础创新应用为主,注重学生作品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其他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封 艺.中职艺术教育中平面构成课程[J].教学与实践职业,2012(6)
[2]姚玉娟.新形势下平面构成教学的思考和体会[J].美术教育研究,2012(3)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