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莉
【摘 要】本文从情境设置、增强演示效果、让学生分组实验以及充分利用探究性实验等四个方面阐述打造物理高效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实验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38-02
俗话说,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实验是科学的实验。这句话正说明了实验的重要性,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也可以说实验就是物理课程的灵魂。众所周知,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与手段,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是学生发现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原理、获取物理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新教材一改从前概念为主实验为辅的模式,现在几乎每一个课程都配有各种简单有趣的实验。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实验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此为基点,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情境引入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兴趣的导引。有的实验看起来简单,直接演示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引入实验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时,教师给学生介绍探究功和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内容,教师先不急着进行实验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次弹弓比赛的视频,然后拿出在课下利用树杈和橡皮筋自己制作的弹弓,并在课堂上利用弹弓和小石头进行了实际演示,让学生对用力拉橡皮筋导致橡皮筋的拉伸大小和小石头飞行的远近进行仔细观察。接着,教师就实验观察的结果向学生进行询问,并提示学生用力拉橡皮筋就是对橡皮筋做了功,然后橡皮筋就对小石头做功,使小石头获得一定的速度飞出。有学生提出:如果用小的力气拉橡皮筋松开手时,橡皮筋的拉伸比较小,橡皮筋对小石头做功就少,就导致小石头以比较小的速度飞出,表现为飞行得比较近。如果用很大的力气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拉伸就是比较大,那么橡皮筋对小石头做功就会很多,这样小石头就会以很大的速度飞出,表现为飞行的比较远。这时教师顺势提出:既然力做功的多少能够使物体获得不同的速度,那么力做功和物体的速度变化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今天这个实验,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就从实际情境很自然地进入到实验的教学内容中。
在实验教学之前,利用情境导入实验,能够让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并产生足够的兴趣跟着教师的教学活动逐步进入实验,这样就能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接下来的实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增强演示效果,引发学习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在大脑中构建比较鲜明的物理现象,以求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实验虽然进行了操作,可是由于实验装置配备的问题,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而事以愿违。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改进实验的装置,增强实验效果,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能感染学生。
教学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时,课本中给出了演示实验,但是由于器材的配备致使实验效果很不明显。实验用的单匝铝框内部的磁通量变化很弱,实验得到的感应电动势以及感应电流都很小,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很弱,导致原来的磁场和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相互作用不是很强烈,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学生对这个实验几乎没感觉,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该实验的装置进行改进:用导线绕制两个 70 匝的圆形线圈,然后把其中一个头尾相接组成闭合线圈。用这两个线圈把原本实验设计的两个铝框换下来,改进完成后再进行实验。由于增加了线圈的匝数,虽然磁通量變化情况是相同的,但是此时的感应电动势就增大了很多,且由于增加了线圈的匝数,其电阻也跟着相应的增加了,每匝线圈中的电流没变,可是匝数多了,也就是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进行了叠加,从而使感应电流的磁场变强,最终使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来的磁场间获得足够大的作用力,实验现象就很明显了。学生看到这个现象就会被吸引,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实验的探寻中。
三、变演示为分组,激发学习动力
物理实验教学应当是有趣的,可是不少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为了赶进度,很少和学生互动,甚至不让学生参与实验,直接进入教师演示-讲解的模式,使实验失去了原本的趣味,学生也感到索然无味,高效课堂更是无从谈起。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改变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变成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只需起到指导的作用,这样就会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对实验内容透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学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时,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对本节课的内容也已经心中有数,基于此,教师可以把这个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欧姆定律。教师首先带着学生解决专为这节课精心准备的复习题目,再复习与欧姆定律有关的一些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以下器材:干电池、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两个定值电阻,让学生利用这些器材按照自己设计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再利用所得数据寻找欧姆定律。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可对该实验进行扩展:给学生提供一个二极管,让学生完成寻找欧姆定律的相关实验,学生的好奇心瞬间被激发,积极加入到实验中,最终掌握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教师通过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物理理论知识有了实际运用的机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在增加学生动手机会的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成就感,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四、充分利用探究性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课本中的物理实验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通过实验教学能让学生获取物理概念、规律,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应当具备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利用探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探究问题,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以帮助学生顺利得到结论。
在教学“生活中常见的力”时,课本中出现了摩擦力的方向性问题的判断,学生对于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一直是学习难点,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于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缺少感性认识,教师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时,如果只是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就会让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的概念更加疑惑。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这个问题。教师发给每桌两把刷子,让学生先自行通过实验观察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时刷毛的情况。自主探究时,学生把两把刷子上下放置在课桌上,一个学生固定下面的刷子,另一个学生开始用力推动上面的刷子,观察刷毛倒向情况;接着固定上面的刷子,让下面的刷子开始运动,再观察刷毛的倒向情况。这时教师让学生分析观察的结果,当发生相对运动时,刷毛的方向总是和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探究:如果两把刷子仍旧是上下放置在桌面上,一个学生仍就固定下面的刷子,另一个学生用力推上面的刷子,但不能让上面的刷子运动,也就是保持两个刷子相对静止的状态,再观察此时刷毛的倒向情况。按照此设定,学生开始探究两把刷子相对静止时刷毛的倒向。学生发现刷毛向后倒,说明了物体有相对下面的刷子向前的运动趋势。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教师再介绍静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样学生对静摩擦力方向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实验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师的实验教学中。
总之,在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对实验的接受程度出发,通过对实验的自然引入、改进教学方式、改进实验器材等方式入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学,构建富有魅力的、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黎丽清.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J].学周刊,2016(2)
[2]段串怀.新课程改革下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讨[J].学周刊,2016(2)
[3]成春英.初中物理测量大气压强实验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1)
(责编 韦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