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金花
摘要: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经常探讨的话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素养、能力的共同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学习习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要求学生科学地记数学笔记
有些教师认为,上课重在参与和活动,不鼓励记笔记,要求学生将知识记在脑子里;有些学生在初中、小学学习中没有形成记笔记的习惯,到了高中一样不以为然;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会把老师教授的所有东西都满满地记在自己的笔记上,以为这样就能掌握一堂课的要点,但实际效果并不好.殊不知,记数学笔记也是一门技术活.在引导学生记“数学笔记”时,笔者做了如下指导:第一,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不能没有自己预习过程中所没能领悟的知识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疑问,不能把笔记记得满满的不留一点自己思索质疑的空间,要留自己可以小结的空白区域或者贴上空白纸条来标注自己所要掌握的重点和课后复习中自己遇到的门槛或者急需自己解决的问题.第二,笔记中在某些知识点或者单元的后面要有自己梳理的知识点及知识点的联系.在数学复习时,即使合上课本、合上笔记,自己的脑子里也能像放电影一样映射出单元体系.第三,在某些知识点和单元的后面要留有空间给自己记录自己的错题以及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在复习的环节里,再来看看自己的错题原因,加深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二、要求学生多阅读
有人说,阅读是文科的事,数学是理科,学习是辩证的、逻辑的、科学的,要提高成绩必须要多做题,其实则不然.笔者不否认多练、多做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题做多了,就一定能理解数学知识了?未必!在学生学习数学时,尤其是起始阶段,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多阅读,阅读教材,阅读关于数学知识的课外书籍和报刊,让学生与数学知识的本源多亲近和接触.阅读数学史,能提高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拥有勇于挑战的决心、信心和恒心.反复阅读教材中的概念,将文字表征与图象、公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几个相似的概念联系起来阅读和记忆,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阅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拓展自己知识面的同时提高数学学习的价值感悟.
三、要求学生勤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探究失败的经验,尤其要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很多数学题,只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步骤,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敏捷性.在解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的条件,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发现原方法的不足,寻找最方便的解题方法,从而完成对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技巧总结.培养学生养成寻找最好答题方法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答题时间,提高了解题效率.通过对方法的反思,学生完成思维的发散,全面激發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例如,求1-tan15°1+tan15°的值.学生通常是将tan15°化成tan(302)°来做.通过对题目解题方法的反思,学生可以继续发散思维,得到以下两种做法:(1)先转换成正余弦,后化解.(2)tan15°=tan(45-30)°,再进行求解.
反思,还可以是总结、归纳性的反思.比如,“圆锥曲线综合问题”复习课习题处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此类问题的常见题型,一般表现在定量问题、最值或取值范围问题以及探索性问题等.在粗线条下进行细分化的反思,如定量问题主要是指定点、定值或定直线等.此类问题的一般求解策略:引入参数直接求定点、定值.从特殊到一般,先探究后证明.最值问题主要包括与弦长、面积有关的最值或取值范围问题,求解策略:根据题意建立目标函数,再利用换元法、配方法、均值不等式法、导数法等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值或取值范围等.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感悟探究的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经验.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反思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发挥教师的领引和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