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能祖
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下面对师生互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师生互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基本特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促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相互提高的过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师生互动主要有以下特点:(1)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科學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量、信息量急剧增加,学生的化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交流都不再局限于课本,往往扩展到课本外教师和学生所感兴趣的化学现象.(2)课堂的局限性.在化学教学中,虽然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基本上是无障碍沟通,但受到课堂时间分配的限制,师生的互动交流仍然难以做到每个问题都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对部分知识只能是一知半解,不少是不甚理解的.(3)时间的自由性.如何解决课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应局限于课堂,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课间进行互动交流.
二、师生互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式
1.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中,大多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了解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很少有机会提出个人的疑惑和不同看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基本知识,但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不利影响.因此,基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目的,教师应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一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问答环节,灵活使用教具和实验器材,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化学内容.二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和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原电池”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在盛有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放入表面镀铜的铝片与相同质量的普通铝片.让学生观察试管中产生的现象,并在学生观察后总结出较活泼金属作原电池的负极,而不活泼的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的现象,以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等问题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思考.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最能产生问题和问题情境.好的实验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利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明显现象使学生感到疑惑和不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探究的学习动机,就能完成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与理解.虽然新的高中化学教材已经安排较多的实验活动,但是有不少是验证性实验,限制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教材内容基础上调整和充实实验内容,设计突出学生实验探究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探究“次氯酸的漂白性”时, 对比干燥氯气和氯水的漂白能力不同后,明确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即Cl2与H2O反应的结果,那么Cl2与H2O反应可能会产生哪些新的粒子呢?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这些粒子的存在?通过实验设计,提高了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3.提出互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使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因为所提问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性,学生思考的空间大,对化学的学习就会充满好奇、充满乐趣.那么,如何提问呢?(1)问题有启发性.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学生是困惑的.教师要善于设问点拨,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问题有趣味性.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有趣、有味.有趣味的课堂,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问题要有生活性.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化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来活跃课堂气氛,以探究性问题、探究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讨论和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