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世燕
【摘 要】本文结合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分别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等四个方面阐述电子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从而提高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关键词】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79-02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而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运行,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电子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了《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测量》《日用电子产品应用于维修》等多门相关电子电路基础知识、电子仪表的使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常见电子产品检修等内容的入门课程,是学生学好电子专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键课程。优化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
一、准确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的优化首先教学者要对学情进行准确的分析。准确的学情分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认真分析、了解学情,我们的教学设计才具备针对性和可行性,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性。准确的学情分析包括:第一,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知识结构。熟悉学生对过去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要清楚学生对与新课程相关的知识、技能的熟悉程度,才能更好地确定新课程的教学起点,定位课程目标。例如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二极管整流电路”一课的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知识前已经学习二极管的单相导电性,并能使用仪表对二极管的性能进行检测、判断,但是电路分析基础较差,会加大本章节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对电路的工作过程分析要有所侧重。第二,学生学习习惯分析。尽管在中职学校里面,大多数学生勤于动手操作而对理论缺乏兴趣,但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和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刚入门的电子专业学生更乐于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而到了专业学习的后期,学生则更喜欢具备挑战性、竞技性的专业学习。在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理论知识相对较多,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在《电子测量》中,学生对常用的电子仪表的实际使用、操作技巧则更需要我们关注。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第三,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分析學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对即将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等,以便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组织教学。
二、合理的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合理的教材分析能帮助教学者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合理的教材分析要求对教材本身有总体的了解与把握,能结合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和岗位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二次编辑。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基础电路——整流滤波电路与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内容是否需要整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电源部分的知识;《日用电子产品应用与维修》中涉及的电子产品电路知识及维修如何进行归类、如何与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接等,都要求我们对教材有系统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其次,熟悉教材内容是进行教材分析的关键。其中包括教学内容在教材所处的地位,也包括熟悉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能清楚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目标”、必须掌握的“技能目标”、还有需要着重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并密切关注到三维目标的可操作性。最后,合理的教材分析还应包括科学的确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教学难点则是难度较高、不容易解决的关键点,它们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划分正确与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突破将影响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科学的教学策略
科学地制订教学策略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在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在特定的学情、特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下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与措施,它服务于实际教学,同时具备可操作性、可调控性等特点。不同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有所差别,不能生搬硬套,好比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竞争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策略中,没有好与不好,只有是否适合。教师单纯地安排“合作”,并不能保证有效合作的产生,学生中只有具备了合作的前提与目标、技巧与方法,才能顺利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在《日用电子产品应用与维修》中“电磁炉检测与维修”章节的学习中,由于电磁炉的维修是日用电子产品中维修难度较大的一款产品,由于其电路复杂,故障现象多,学生多半难以掌握。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电风扇、电饭锅、微波炉等电器的维修,学生的学习情况较为明晰,并具备了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辅以多媒体教学,将维修过程进行模拟仿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电磁炉的拆装、检测与维修等任务,最后完成该单元内容的教学目标。而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二极管”的课程教学中,实物教学与独立的实验探究、提问与归纳总结的教学策略,则更能让学生清楚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的特性。因此,科学地制订教学策略,目的只在于使教学设计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有效化。
四、严谨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主体部分,既包含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包含教学时间的设计。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应对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形成符合逻辑的教学环节,能有计划地呈现教学目标实现的完整过程,能对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不同状态进行预测,在电子专业基础课程中,涉及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更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第四章“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教学中,由于该单元电路是电子专业学生接触较多的重点电路,根据教学内容及专业基础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技能水平,该章节内容以电子产品制作为主线,学生分为 4 人一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制作、检测与调试,通过“理实一体化”完成相关知识的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情境设置,引入任务;分析任务,制订方案;合作探究,实施任务;作品展示,师生评价;知识拓展,巩固提高。第一环节教师通过生动的情景设置,提出直流电源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从而引入任务,此环节用时 5 分钟。第二环节教师利用微课展示电子产品制作的一般生产流程,引导各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特长,进行任务分工,并制定任务实施方案,时间 15 分钟。第三环节按照电子产品生产流程设置 4 个任务:元件的选取与检测、元件成型与安装、电路焊接、检测调试,用时 55 分钟。各小组成员按照各自任务分工合作探究,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巡视指导,包括操作演示、解答疑问、阶段反馈与总结。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具体实践中得到突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是展示产品、评价总结和课后拓展,用时 15分钟。各小组对产品进行自评、互评,总结学习感受,说出收获和不足,再由教师评价,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点,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后探究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做”,教与学的目标也在“做”中得到了实现。
优化电子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可以促使专业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更深层次地研读教材,并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寻求最科学的教学策略,游刃有余地调控整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开城.教学设计—— 一种技术学的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李 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