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声
深入小学调研,听了不少语文课,平心而论,其中不乏依《课标》、持教材、重学情让人怦然心动的课。但是,也有的课堂教学让人不敢恭维,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阅读教学。这些课串情节,围绕课文内容打转,且问题设计散乱零碎,质低量滥,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问与答缺乏思维含量,无法达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请看《凡卡》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凡卡告诉爷爷昨天晚上挨了一顿打,原因是什么呢?
生:因为凡卡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很生气,所以就打他了。
师:老板是怎么打的呢?
(学生纷纷要求发言)
生:老板揪着他的头发,把他拖到院子里,拿皮帶揍了他一顿。
师:这个礼拜凡卡又挨了一顿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老板娘叫他收拾一条青鱼,他从尾巴上弄起,老板娘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他的脸。
生:一次,伙计们捉弄凡卡,他们打发凡卡上酒店去打酒,叫他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他。
师:(点点头,满意地说)大家说得真不错。你们说,凡卡的学徒生活痛苦不痛苦啊?
生:(有口无心地说)痛苦。
课例的执教者为了追求课堂上的活跃气氛,想拎起一根“藤”,让学生顺藤摸瓜,最后贴标签式地问学生凡卡的学徒生活痛苦不痛苦,学生嘴上说痛苦,其内心是否真的与文本产生共鸣,不得而知。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无须深入思考,无须潜心读书,张口就答,闭口能和,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充其量只是把相关的内容梳理梳理,而难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去感悟、理解。
那么,怎样提问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确保其有效性呢?以此教学片段为例,可以这样引导:读了凡卡挨打的片段,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想对凡卡说什么?想对老师说什么?这样,就能通过问题的引导,促进语言形象的还原,并引领学生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深刻地感悟潜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交谈时的随想而问,而是事先精心安排设计好的。课堂提问应尽量做到既科学又经济,努力达到“多一问而嫌多,少一问却不足”的绝妙境界。要想实现这样的理想境界,就应当在备课中深入钻研教材,增强问题的整体性和凝练性。对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还要善于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对之实行合并、简化,做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将重点给问散了,难点给问歪了,特点给问没了。
“运筹斗室之中,决胜课堂之上”。让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吧。
(黑龙江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心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