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

2017-06-11 23:10欧桂梅
教育界·上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质疑能力创新意识因材施教

欧桂梅

【摘要】语文是一个能传递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民族精神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礼义廉耻、尊师重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兴趣;创新意识;因材施教;质疑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是整个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已成为语文教师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如今还在影响着一些语文教师。教师课堂上自导自演,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期下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压制,创造性被束缚,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要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学得好,那就是好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认清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實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措施、方法。无论哪门科目的教学,都需要好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至关重要,因此语文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不仅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提升素质和能力。新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更新。如果语文教师还是运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将很难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方法运用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条件。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学生才有主动的求知欲、探索欲,才能够有效培养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比如在导入环节,我会根据不同的课文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我根据学生都爱听故事的心理,采用了故事导入方法,给学生讲述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故事导入方法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方法运用的核心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创新型人才将是祖国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来选用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索课文中的知识,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掌握新的知识,然后通过联想、凑数、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学生深入学习的阶梯,是触发学生思考、创新的引言。语文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问题,都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课堂问题呢?一是要有针对性。提问要围绕教学目的与要求,突出重点与难点。二是要适度、适时。提问应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达到解惑的目的。三是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不再单一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思索。四是要有预见性。提问要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要能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

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教学方法运用的目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思想家程颐主张“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其提易失”,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一个人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活动过程中,然后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只有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教学方法运用的目标,才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

六、教学方法运用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在讲课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尝试的空间。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学生感觉到获取知识非常轻松,不用动脑思考,则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更不会去想学习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使得学生无法享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动脑筋,解决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七、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正确对待,做到因材施教。

(一)全面了解学生,做好科学分析

学生有着不同的能力和个性,教师应该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用科学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二)针对学生特点,抓两头带中间

在教学中,教师在照顾学习能力强、消化知识快的学生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相对落后的学生。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课间,注意个别指导;课后,注重学生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把优、中、差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成立互助小组,让优生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而后进生也会因为优生的帮助得以进步,对学习产生兴趣,跟上集体的步伐。

八、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問题罢了。”他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质疑问题,应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航标。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注重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质疑。比如在教授《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教师先板书课题“可贵的沉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适时提问:“为什么这个沉默是可贵的?”“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对哪些问题还关心不够,从而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九、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结合多媒体电教手段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多数小学已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电影、幻灯、录像、投影等多样化现代视听手段的运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使教学形象、直观,化难为易,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气象。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结合多媒体电教手段,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感受。例如教师在教授《一束鲜花》时,事先准备好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上课前用音乐导入,使教学形式更新颖,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解到“当‘我看到小男孩跪在母亲坟前,心里想到了什么”时,可播放《天下父母心》的歌曲。教师可跟着音乐轻轻朗诵歌曲,使学生通过歌曲内容去理解“我”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各抒己见,有的还引用了歌曲中的歌词来回答教师的提问。可见,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仅让课堂化难为易,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掀起课堂高潮,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让学生好学、学好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教材的实际特点,选择、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质疑能力创新意识因材施教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课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