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沛棋
【摘要】当今时代的发展对中学素质教育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地域不同等各种原因,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也越来越明显,学生群体的质量参差不齐。作为学生素质教育核心力量的班主任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班主任班级管理胜任力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以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胜任力为中心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前言
初中班主任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引领者,其专业化水平程度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青春期发育阶段,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波动比较大。这个时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胜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学会运用循循善诱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对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进行改革,加快建设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
二、研究背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公文,发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从那时至今,素质教育的发展就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学生教育模式也由原本僵化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创新性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建设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队伍。为了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才,必须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尤其是班主任的能力。
强调班主任在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在于强调在教学工作中,围绕班级工作开展的所有教育工作都与班主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国家教育方针的实施者。只有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核心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健康才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质量也才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反之,若班主任工作能力较弱,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还会干扰其他学科的学习,影响教育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胜任力模型的概念与内涵
“胜任力”(Competency)这个概念是在197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是指能将某一项工作中能力卓越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别开来的个人特征,包括动机、自我形象、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能显著区分优秀个体与一般个体的特征。简单来说,就是更好地完成某一项工作所具备的各个方面超于常人的能力。
胜任力模型包括三个方面:深层次特征、引起或预测优劣绩效的因果关联和参照效标。胜任力模型包含四个主要要素:背景条件,指的是班主任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和知识学习的能力;知识技能,指的是班主任的各科目全方位的知识储备;行为指针,指的是根据国家对于素质教育发展的各种战略所实施的具体措施;内驱力,就是班主任个体的内心自然持续而强烈的想法或者偏好,它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业行动。国内关于教学方面的胜任力研究文献较少,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是国外关于职业胜任力的研究比较超前,我国主要以英式模式为主,即以班主任的表現为评判标准,主要用于指导班主任的选聘和职称的评比。
胜任力模型是一种广泛运用于各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才管理办法。迄今为止,已有26个国家进行了100多项关于胜任力的深入研究,构建了许多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冰山模型是一个金字塔模型,处于最底层的是内驱力和社会动力,依次往上是个性和品质,自我形象,价值观和态度,知识和技能,最顶层的就是最显而易见的行为。行为指的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所表现的外在的行动,比如对学生的教学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行动。知识和技能具体是指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了解和对具体实践的掌握。价值观与态度是指对待班级管理时个人的偏好和根据理论所做出的正确的判断。个性和品质指的是教师本身的持续而稳定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内驱力是个性和品质形成的内在动力。而洋葱模型是一个圆圈式的模型结构图,在最中间的圆圈是个性动机,外面一圈是态度价值和自我形象,这两项内容也是最难以评价和根据后天习得的特性。最外面一圈的是技能和知识,这也是靠后天的学习与积累所得。
四、胜任力模型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有理论目的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
(一)理论目的
有效记录班主任教学任务完成的全过程,存储纪录优秀班主任的教学管理特点;巩固和丰富关于班主任班级管理领域的胜任力方面的专业性研究;建立班主任班级管理胜任力模型。
(二)实践意义
初中班主任胜任力研究有利于促进同等类型的其他学校班主任自身个体的教学发展以及管理方法的更新和班主任队伍群体的建设,加速青年班主任向优秀班主任的转变,培养大批具有胜任力的班主任人才。初中班主任对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有助于班主任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胜任力,更好地应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方方面面问题;有助于激发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各种创新性研究;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身心健康成长。
五、班级管理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
(一 )总结归纳法
通过研究优秀班主任与青年教师在管理方法、认知行动等各方面的差异来建立胜任力模型。总结归纳法以学生在班级内部的具体行为为依据,开发出最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胜任力模型,总结归纳各类班主任优秀能力的特点,供青年教师学习,培养大批具备胜任力的班主任;缺点是归纳总结的过程耗时耗力,操作难度大。
(二)引导法
根据学校对学生教育方法的摸索引导建立胜任力模型。引导法其实是一个逻辑推导过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胜任力模型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缺点是缺乏具体的行为现实作为模型形成的依据,从而导致胜任力模型描述抽象,实施困难。
(三)修改套用法
通过引用其他学校通用的胜任力模型建立自己学校的教师胜任力模型。这种方法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此种方法的优点是省时省力,但是缺点是不能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做出具体的模型,会导致针对性不强,实用性较弱,学校的学生特性和教学文化会有明显的偏差,结合力度不强。
六、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通过构建并运用胜任力模型,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的胜任力可得到极大的提高。
(一)建立初中班主任绩效考核制度
基于胜任力模型对班主任考核是评选班主任最基本的标准。班级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是学校良好学风校纪形成的关键。在考核评测的过程中,考核者不但要重视班主任工作的个人规划和班级整体建设规划这类的短期绩效,还要重视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全面成长和对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的长期绩效。这也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初中班主任绩效考核制度方案在教学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提高班主任胜任力方面取得明显教学成果的重要原因。
依据考核评测的结果,学校可以根据班主任胜任力的不同建立薪酬奖励不同的等级区分办法实现有区别的管理,进一步激发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竞争性与创造性,建立起科学、规范、合理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班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实现班主任、班级团体、学生群体和学校的共赢。
(二)创设班主任培训体系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的学习地图依据混合复杂式学习模式。依据胜任力模型开展班主任培训,是加强建设班主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学校班级管理工作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保證。在初中学校创设班主任培训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我们要引导班主任自主学习,让班主任在提高胜任力方面有明确的方向,做一名知识渊博又具有敬业心、责任感的班主任。
七、结语
在班级管理中灵活运用胜任力模型,既可为初中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又能对实际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评估,建立适当的考核、评测、激励机制。班主任根据针对性的学习地图提升自己的胜任力,精准完善和发展自己,为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奉献自己的力量。虽然班级管理胜任力模型在部分学校得到了具体的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实施范围还不够广,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提高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胜任力。
【参考文献】
[1]陈民科.基于胜任力的职务分析及其应用[J].人类工效学,2002,8(01):23-26.
[2]冯明.对工作情境中人的胜任力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08):22-26.
[3]顾琴轩,朱牧.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10):4-8.
[4]蒋学东.胜任力特征模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求索,2007(03):61-62.
[5]康丽,沈进.胜任特征模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J].经济与管理,2004,18(06):43-44.
[6]聂雪林,钟建安.员工胜任特征的开发培训[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