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一
摘 要: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更是小学生认识大千世界的重大门窗。观察在小学科学课中随处应用,必不可缺。科学观察能力对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有重大影响,对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观察能力 兴趣 习惯 提高
“观察,观察,再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就更难有创造了。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更是小学生认识大千世界的重大门窗。观察在科学课中应用广泛,不可或缺。科学观察能力对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有重大影响,对提升其科学素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笔者根据资料和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科学观察能力的动力源于好奇和兴趣,并持续于兴趣。因此,我们对于小学生的好奇心要善于保护并加以引导,以加大观察的动力并增强观察的兴趣;同时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培养他们随时随地对各种事物观察的广泛兴趣。在平常的观察活动中要因地制宜创设情境,给学生更多直观真切的感受,并适时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猜想和问题去探究,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致盎然的观察兴趣;而对学生的观察兴趣也要备加引导,适时拓展学生观察的场合和机会,在这些平台中指引他们不断发展观察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提高他们观察的敏锐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观察兴趣就会大幅提升。
二、养成科学观察的良好习惯
1. 有目的地观察的习惯
没有目的地观察,随意性就很大,通常收不到什么观察效果,甚至不能称之为观察。只有明确了目的去观察,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观察效果不言而喻。而通常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情绪性很强,注意力跳跃不定,东张西望,走马观花,把观察当作平常的观看,往往只看见显眼的部分,对其它的视而不见,这样的观察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不会提升反而会逐步丧失。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观察时要强调明确:观察并不是随意地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由于目的不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结果往往也不同,盲目地观察在科学上是不允许的。在观察前就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从而有的放矢地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观察才会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提升。在长期指导训练中逐渐养成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的习惯,这样才能“观”有所得,科学观察能力才能提升。[1]
2. 细致观察的习惯
小学生观察事物时通常停留在笼统的观察层面,往往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要深入事物的核心就不能不细致地观察,粗心大意只能看到肤浅的表层。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把每一个细小的变化观察得真切清楚,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奥秘。越是细致观察,就越能找到更多的观察点和发现更多的异同点,就越易观察到更多的东西,就更易有新的发现。如在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中,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只要观察够细致就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细微现象,如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出现了水珠等等现象,这是具有良好的科學观察能力的学生应该会观察到的,并因此产生新的问题,激发其更强的观察动力及探究欲望。
3. 灵活运用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多种多样,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很难观察得全面。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观察方法,运用各种感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对于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要引导辅助学生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或通过实验方法观察物质特征,或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解决,尽可能全面地观察避免失于偏颇。学生围绕目的灵活运用多种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时,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无形中又提升了他们科学观察的兴趣,此时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改进、创新观察方法,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激发他们去自发观察认识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观察的动力和兴趣会更大更高,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科学观察能力会更上一层楼。[2]
4. 客观记录
“没有记录就没有一切。”一语道破记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中长期的观察活动中,若没有客观持久的观察记录,探究终将是半途而废无疾而终。因此要指导学生客观及时地记录,督促学生自始至终坚持认真细致地记录,并且记录要始终真实地反映自己观察的结果,不能凭主观想象随意修改或无中生有杜造数据。如果试验观察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分析改进后重做,并重新客观真实记录。小学生不喜欢固定单一的观察记录方式,可引导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或用记录本以各种图表数据、图画、日记、拍照、制作标本等方式来记录观察内容,或用QQ空间、微信、微博等等媒介进行记录,只要记录内容能准确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体现了观察的水平和思考的成果即可。为促进学生记录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课外观察记录要及时跟进指导,在中长期的观察活动中还要经常督促学生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并适时评价激励,不断促进学生科学观察的热情。客观记录不仅巩固了观察结果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还提升了科学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3]
三、讨论交流评价,增大观察的动力,提高观察能力
毫无疑问,学生希望他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帮助,进而提高发展其科学观察能力,而讨论交流评价正是达到此目的的特佳途径。因此,必须要创造提供机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的交流与展示评比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就观察到的现象及发现甚至疑问进行讨论交流,对学生的观察研究要积极肯定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跟进指导,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评价中互相借鉴探讨提高认识,在反复观察中完善认识。以评价促进积极主动性,提高观察的动力与兴趣,保持学生科学观察的热情,不断促进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发展。
良好观察品质的达成非一日之功,不但需要学生反复训练、运用,而且还需要教师长期不断地探索引导才能形成。让我们继续迈开探讨的脚步,指引学生增强观察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科学观察的实效,达到培养科学观察能力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科学教师教学用书》(3-4年级),教育科学出版社;
[2]徐彬:《浅谈小学科学起始年级观察能力的培养》;
[3]黄佩娟:《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