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宏
【摘要】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马克斯?韦伯坚持历史多因论的立场,着重研究了西方资本主义生发的思想文化动因,即新教伦理(加尔文派的教义)对近代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问题。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史的研究范式,韦伯采用的“理想型”研究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相关结论,既有方法创新和理论创见,也引起了学界诸多争议,更为后来的学者开辟了宽广的学术探索空间。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 资本主义精神
一、马克斯·韦伯个人及学术方向简介
马克斯·韦伯(1864年4月-1920年6月)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被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称赞为: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
韦伯虽然患有严重的神经性疾病,但勤奋治学,长年坚持学术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韦伯的大量学术论文与专著是在病重到逝世的十几年中以惊人的速度写作的。作为一个在近代欧洲文明中成长起来的人,他所有研究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理性主义问题”。其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就是宗教社会学。通过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韦伯试图回答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且仅在西方文明中,才出现了一种被西方人所认为的其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应归结为哪些事件的合成作用?”
韦伯的研究涉猎广泛,包括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宗教学、哲学乃至音乐、艺术等。其社会学及其相关的主要论著很多,如《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1911-1913年)、《城市社会学研究》(1920年)、《经济与社会》(1921-1922年)、《国家社会学》(1956年)等。鉴于他的突出成就,“1964年,在海德堡召开的国际社会学大会上,帕森斯、雷蒙德·阿隆、哈伯特·马尔库塞等名家一致认为,韦伯在社会学方面是与马克思、迪尔凯姆齐名的社会学‘经典作家”。
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核心思想简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文化比较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第一项研究。该书最初分两部分发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文献》(1904-1905)第七卷和第十一卷。1920年作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第一部分被重新出版。
在此书中韦伯从文化的角度论述宗教观念与资本主义精神和行为之间的生成关系。全书正文分上下两篇,共七章。韦伯指出:“在任何一个宗教派别复杂的国家中,你只要稍稍留意一下有关职业的数据统计,就能经常发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大部工商界领袖、资本所有者、以及那些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工和接受过高等技术和商业培训的职员,基本上都是新教徒。……。资本主义越能自由行事,这一效应就越发明显。”对这种现象韦伯举了许多例子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他说:“这要部分地归因于深远的历史原因,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宗教信仰并不是影响经济状况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经济状况引发的结果。要想参与到上述那些经济职能中去,通常需要参与者具有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又要接受过高成本的良好教育,这两种背景常常是缺一不可的。”第二,一方面“这可以大部分归因于他们所继承的财产不同,……。另一方面,天主教徒更倾向于走进人文主义的殿堂,接受人文主义的训练。……。这正是天主教徒之所以很少参与到资本主义企业活动中来的一个原因所在。”第三,韦伯指出,“在技术工人中,天主教教徒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留守本行业的倾向,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成为本行业的师傅,然而新教教徒则大部分被吸引到工厂里成为高级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毋庸置疑对这些实例的解释只能是:受环境因素影响(家庭所在社区和祖辈家庭中的宗教氛围所倾向的教育方式)所养成的智力和精神特质,决定了他们对于职业的选择,随即也注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
韦伯强调说,“那些断言天主教就是追求理想世界,断言新教教义就是重视现世的物质享乐,以及其他类似的含糊概念,都无法帮助我们达到研究目的。……,矛盾的一方是理想世界、禁欲主义和宗教虔诚,另一方则是参与资本主义的获利行为,而这对矛盾的双方实际上可能具有亲密的关系。”韦伯比对了几种主要的宗教分支,认为“即使在德意志,加尔文宗的影响也是各个宗教教派中最强大的,而归正宗信仰相较于其他信仰看起来也更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在伍珀塔尔地区和其他地方情况都是如此。” “那就是全力以赴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或者其他不管怎么称呼的精神,这些精神的觉醒都倾向归功于新教教义,而坚决不应该听随一种惯常的趋势,将其与生活享乐相联系,也不要在任何意义上将其与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如果能够在老式新教精神的某种表述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之间找到任何内在联系的话,我们绝不应该再这些精神声称或多或少含有的唯物主义因素,抑或是它们反禁欲的生活享乐中寻找答案,而应该将寻找的目标定位在它们纯粹的宗教特质上。”
韦伯引证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来分析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虽然很难说資本主义精神已全部包含在他所引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里,但这些话确实以近乎于典型的纯粹性保存着人们正在寻找的资本主义精神。他说,“这种贪婪哲学的特质看上去好像正是那些有信誉又诚实的人的理想,尤其表现为一种观念,那就是个人有责任增长他自己的资本,并将资本增长视作最终的目的。当然,富兰克林的这些话所宣讲的不单纯是告诉人们立命安身之法,而是一种独特的伦理。对于违反这一伦理规则的人来说,他们不会被当做是愚蠢的人,而是会被当做玩忽职守的人来对待。这才是事情的本质。它不仅仅是指商界的精明——这一世间最为平常无奇的事——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简言之,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天职美德和发挥天职能力的表现。韦伯说:“‘人们履行天职的责任的特殊观念,恰恰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为典型的特质,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所在。这种职责观念是一种义务,即个人应当摸索研究自己的职业活动内容并且确实在摸索着,不管他的职业内容是什么,尤其不管他表面上是利用了个人的能力,还是仅仅利用了(作为资本的)物质财产的,这些都不要紧。”
在韦伯看来,几乎所有与理性资本主义有关的种种因素是西方文明独有的。韦伯认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曾象近代西方这样深切地体会到,国家生活的整个生存,它的政治、技术和经济的状况绝对地、完全地依赖于一个经过特殊训练的组织系统。社会日常生活的那些最重要功能已经逐渐掌握在那些在技术上、商业上、以及更重要的在法律上受过训练的政府行政人员手中。事实上,国家本身,如果指的是一个拥有理性的成文宪法和理性指定的法律、并且有一个受理性的规章法律所约束、由训练有素的行政人员所管理的政府这样一种政治联合体而言,那么具备所有这些基本性质的国家就只有在西方才有,尽管用所有其它方式也可以组成国家。”韦伯断言,西欧的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而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余英时对韦伯此书研究成果的批判与借鉴
由于受韦伯《新教伦理》一书的启发,台湾学者余英时教授写作了《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他在该书序言中较为深入地分析评价了韦伯《新教伦理》一书的积极意义,批评了他的《中国宗教》一书存在的错误,同时针对中国传统的宗教伦理进一步探讨了“韦伯式”问题,并最终得出了与韦伯《中国宗教》一书大相径庭的结论。
余英时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序言里,肯定韦伯《新教伦理》的特殊贡献在于;“他指出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除了经济本身的因素之外,还有一层文化的背景,此即‘新教伦理,他也称之为‘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他认为加尔文派的‘入世苦行特别有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韦伯对中国儒教的判断不同,余英时认为,“以‘理想型而言,韦伯所刻画的‘入世苦行也同样可以把中国宗教包括进去。”“中国虽然有‘入世苦行的宗教伦理,也有‘理性主义;然而‘苦行和‘理性却未能深入政治和法律的领域之中。……中国的政治和法律还没有经历过‘理性化的过程。这仍然是一个‘韦伯式的答案。”
四、《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简介
“‘理想类型是韦伯社会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方法论概念之一。简单点说,就是试图仿效自然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理想模式的方法,先进行超经验的、纯观念的研究,然后再以这种研究所假设的‘理想类型作为参照系来解释经验的、现实的对象或关系。在韦伯这里,‘理想类型又可分为两种,即①‘历史学的理想类型,例如本书中所说的‘资本主义文化、‘教会等,这种理想类型是在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亦即使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因此又被成为‘形成过程的理想类型。②‘社会学的理想类型,例如韦伯著名的所谓三种‘权力类型等,这种理想类型是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很少存在,但作为一种抽象原则或典型却又是应当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可能存在的,所以又称为‘纯粹的理想类型。一般所说的作为韦伯社会学方法论概念的理想类型,主要是指后者。”
在书中我们可以随处看到这样的“社会学的理想类型”方法的运用,如韦伯认为,“只有那些处于上升时期的工业中产阶级才体现了资本主义精神。甚至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精神的典型体现者也不是利物浦和汉堡的那些风度翩翩的绅士(其商业财产是世袭而来的),而是曼切斯特和西法利亚的那些多在非常普遍的环境中靠个人奋斗而发财致富的暴发户。”“他们是些在冷酷无情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既精打细算又敢想敢为。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人都节制有度,讲究信用,精明强干,全心全意地投身于事业中,并且固守着严格的资产阶级观点和原则。
“理想型”虽不是韦伯最先发明的,但却是因为经过他的大规模的运用而卓有成效的。根据余英时对韦伯思想及著述的研究,“所谓‘理想型,最简单地说,即是通过想象力把历史上的事象及其相互关系连接为一整体。这样建立起来的‘理想型,其本身乃是一个乌托邦,在真实世界中是找不到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理想型超越了经验而同时也包括了经验。它本身不是历史的本相,但为历史本相提供了一种清楚的表现方式;它本身也不是一种假设,但其目的则在引导出假设的建立。……。所以‘理想型的建构一方面是以特殊的历史经验为对象,另一方面又以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为核心。……。由于‘理想型中的普遍性永远离不开特殊的历史经验,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便不得不根据特殊的经验对象而不断地创造新的‘理想型;同时,一切已建构的‘理想型也不能不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而不断地受到修正”余英时认为,“研究者只有对《新教伦理》一书的基本理论重新加以改造(reformulation)才能建构一个和自己的专题研究相应的‘理想型”。
总之,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工业资本主义发生的问题,包括对企业家精神的种种概括,打开了一个研究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问题的新视野。尽管韦伯的理论存在很大的缺陷,包括可能是囿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韦伯对人类那种即将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即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所设想的,在消灭私有制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出现,其产生的思想渊源他没有表现出任何预见性的兴趣。但毫无疑问,他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而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6.
[2] [德] 马克思·韦伯著,杭聪编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余英时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