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策略

2017-06-10 18:58周洁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资源保护旅游发展传统村落

周洁

摘要 六盘水市天门村是我国第三批传统村落之一,资源特色鲜明,布依族文化氛围浓厚。以天門村为例,研究其资源价值和村落保护难点,并从文化资源的保护、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建设3个方面探讨了天门村的旅游发展对策。

关键词 传统村落;资源保护;旅游发展;贵州山区;天门村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59-02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izhou Mountainous Area:Taking Tianmen Village as an Example

ZHOU Ji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Jiangsu 210036)

Abstract Tianmen Village in Liupanshui City is one of China′s third batch of traditional villages.It has unique resources and strong atmosphere of Bouyei′s national culture.Taking the Tianmen Villag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value of resources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tection of Tianmen Village,then discusse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village from three aspects: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tergration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tourism.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resources protection;tourism development;Guizhou mountainous area;Tianmen Village

我国已公布3批传统村落名单,贵州省现有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17%。但由于贵州山区地形复杂,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目前的研究对贵州山区传统村落发展的关注度不够。贵州山区民族村落大多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较好地保存了原生态的自然风光[1],以及传统淳朴的民族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何在资源紧缺的条件下找到一条适合贵州山区民族村落资源保护、旅游发展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天门村概况

天门村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花戛乡,是一个纯农业乡,主要聚居布依族人,2014年入选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天门村南距花戛乡政府8 km,北距水城县县城45 km,紧邻险要的北盘江,位于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北盘江园区的六车河景区。天门村村域范围内现有自然村落7个,村民227户。

2 天门村的资源价值

该村落地形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优美的梯田景观,是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中特色鲜明的布依族村落。居民依山而居,住在传统布依族吊脚楼里。村落是地理环境与人文特色的综合体,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较高的文化价值。

2.1 山地聚落——与梯田共生的典型

村落被北盘江和格所河环抱,景色壮观;独特的地形条件形成的梯田依山就势,与村寨相辅相依、和谐共生。梯田是天门村村民生产生活的依托,也是村寨生长的依托。村寨在梯田等自然基底中有机生长,成为天门村村寨的典型空间特色。天门村建筑多依地形而建,在宽敞处形成寨内的公共空间,以公共空间为核心形成多个吊脚楼聚居小团,同时顺应地形而形成多层台地。寨内小道皆顺应地形,灵活多变。寨内道路材料多由当地石材自然拼砌而成,很多路段有多级台阶,与村寨中建筑分割出的空地共同组成了寨内的公共空间。

2.2 连续完整的吊脚楼建筑群

村寨内吊脚楼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70—90年代,其中大寨风貌建筑35座、小寨风貌建筑39座、新寨风貌建筑36座。3个寨子风貌保存完整的建筑占比为79%,整体建筑风貌保存较完整。整体建筑群错落有致、簇团而聚,在村内3个山头形成大寨、小寨、新寨3个吊脚楼聚居群。

天门村吊脚楼建筑为全体木结构,建筑多为4开间的3层楼房,部分楼房带挟屋,结构为抬梁穿斗木结构,双坡悬山瓦屋顶,屋脊正中设瓦猫。底层架空,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圈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当地气候潮湿,架空的底层也方便通风排湿;第2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第3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整体建筑层次丰富、功能多样。

2.3 布依族民族文化的体现

寨内与村寨周边分布有青杠林、枫林、竹林等风水林,吊脚楼内部的火塘是居民用来取暖、照明、做饭及待客的重要场所。村寨的饮食与服饰仍旧延续当地布依族传统。村寨传统食品主要有粽粑、糍粑、五色糯米饭、腌熏腊肉、酸笋鱼、米酒等;特色手工艺包括蜡染、土布制作等,如今天门村寨民仍旧穿着传统的布依族服饰,佩戴当地的布依族头饰;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跳花会等民族节日具有浓厚的布依族文化特色。

2.4 旅游价值

天门村村寨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建设条件不佳,存在交通不畅、经济建设落后等问题,在传统村落中受外界打扰较少。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空间、住民传统生活方式等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村落林木葱郁、环境清幽、民风淳朴,拥有自然原生态的观赏体验,有条件成为北盘江畔的原生态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

天门村的原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布依族民族风情体验、完整的吊脚楼建筑群观赏、民族美食产业、民俗活动体验、传统手工艺产业等若加以利用,对接地质公园北盘江沿线旅游线路,将具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潜力。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游、生态体验游等,可以满足六盘水市以及以贵州省为主的西部省市民众假日休闲的需求。

3 村落现状以及发展旅游面临的问题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村落环境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问题,同时也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大难题。到2015年,对外交通仍仅有X320县道1条,且路面为泥沙土路。目前,村民饮水还多饮用地表水和井水。在现代文明渗透下,村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是迫切的,面对工业文明甚至信息文明的突然涌入,自身生产方式、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乃至民族文化与之产生冲突在所难免。老旧木建筑的居住舒适度欠佳,村寨中已有少部分村民在寨中修建砖混结构的住宅。新建的住宅虽数量较少,但对寨子的整体村落建筑风貌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与各大民俗景区资金雄厚、资源丰富、服务设施齐全、市场影响度大等特点相比,资金少、设施落后、旅游资源缺乏、初期客源市场小是天门村旅游发展初期的难点。

4 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策略

对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而言,村落保护是为了保存人类共有的自然文化遺产,而发展则是当地民众的迫切需求[2]。天门村的资源保护主要从整体建立、分区控制和对重要村落要素制定分项保护措施着手;天门村的旅游发展主要从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

4.1 文化资源整体保护

村落的整体保护规划措施为划定村落保护的核心区、控制区与环境协调区。核心区严格限制新建建筑,维持现状空间布局;建设控制区的主要功能为控制和引导集中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民宅、公共服务、商业服务、旅游服务、市政基础设施等。对其建筑高度、风貌、功能进行控制和引导,改建建筑的风貌必须与传统建筑保持一致;环境协调区区域内除景观亭廊、旅游步道等必需的建筑外,严禁其他形式的项目建设,主要以园林绿地和植被抚育为主,保护村落周边绿地和梯田不被破坏。

4.2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4.2.1 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重点突出发展市场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如核桃、板栗等。升级农产品品种、更新种植工艺技术、利用农业物联网销售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等转变销售方式。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利用天门村良好的梯田景观资源发展稻田养殖,发挥稻田资源最大的“负载力”,实现种养共生互利。

4.2.2 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旅游具有强大的经济扶贫功能,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增长、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3]。天门村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可利用地处北盘江旅游体系的地理优势结合农业开展旅游活动。在旅游发展初期,采用集体组织与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先进行小规模的旅游经营。将旅游主体定位为周边市民,主要为游客展示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山区民俗风情。修整村落中传统公共活动空间,提升村民交往空间的环境质量,也为今后举行村落节庆活动打下基础。为充分展示村落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在现有的单一旅游路径上构建特色旅游线路,与北盘江风光旅游线路对接。

与节庆活动相结合,发展布依族美食文化产业,推广布依族特色美食。由政府主导,推广村寨传统民族手工艺,如酿酒、布依族民族手工艺(织布、纺纱、制衣、竹篾)等,可指定手工艺传承人,给予支撑扶持,同时在学校开设民族手工艺课程。

4.3 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建设

4.3.1 基础设施建设。对天门村内的给水设施、排水设施、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环卫设施进行整治和建设。山地村落较平原村落地质环境多变,其因地形约束,道路不宜全盘相接。因此,应采用符合复杂地形条件的自由式道路布置方法[4],对原有主道路进行拓宽、维修和硬化,对原有石阶、石板道路进行恢复和修缮;改善天门村的供水管网,增加停车场、路灯、垃圾桶;对不能满足村民现有生活环境要求的圈舍、厨房、厕所进行局部改造。

牲畜养殖业一直是布依族传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村民养殖在吊脚楼底层进行,但这种传统的牲畜养殖方式既影响村落环境又影响居民健康安全。故可在3个村落外围布局集中牲畜养殖区,方便村落统一管理。

4.3.2 旅游设施建设。梳理完整覆盖的步行交通网络,提升交通便捷性和区域可达性。规划旅游服务设施,包括餐馆、住宿、观景节点等。旅游接待中心2处,规划位于新寨东部和北盘江码头。其余旅游设施规划为摄影写生基地、特色民族商业街、布依之家民族文化度假村以及旅游停车场地等。

3个寨子分别规划3个主要公共空间节点,作为村民活动场所与旅游接待空间。新寨“迎客广场”取自布依族饶有风趣的酒俗“迎客酒”和“迎客歌”,成为迎接四方宾客的入口广场;小寨“跳花广场”取自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跳花会”,可举办对歌、交友活动;大寨“枫香广场”取自布依族“三月三”满城尽插枫香叶的习俗,在此可举行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等民俗节庆礼仪。

住宿设施:结合吊脚楼改造形成天门家庭旅馆,由政府组织对原有吊脚楼进行修缮;也可采用集体组织与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在建设控制区修建风貌协调的新吊脚楼民宿,建筑的外部风貌与历史建筑群的整体风貌相互协调。

餐馆设施:结合特色建筑提供天门农家乐、特色小吃馆、特色饮品店、果疏礼品超市等各类特色餐馆。天门农家乐将与古村游相结合,配合各个节气时令、风俗活动推出特色餐饮;天门特色小吃馆可提供布依族粽粑、糯米饭团、特色腊肉套餐类等简餐。布依族特色饮品吧以茶叶、鲜榨果汁、米酒为主打,配以布依族点心,打造出具有天门村风格的休闲饮品吧;规划乡村果蔬礼品超市,主营新鲜的水果、蔬菜及其加工产品等,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餐饮购物选择。

5 结语

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贵州山区民族村落应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由政府集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旅游发展方面采用集体组织与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在改善基本基础设施的条件下,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和可控规模的旅游发展[5-6]。以天门村为例,贵州山区传统村落的旅游活动开展应与当地生产生活相结合,旅游发展与当地基础农业发展相协调,初期以改善村落基础环境为重点。

6 参考文献

[1] 何敏,李进兵.论山区小规模民族村落旅游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4 (11):103-105.

[2] 周政旭.旅游先导发展与民族文化自觉: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发展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2(2):98-104.

[3] 秦远好.旅游业与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N].光明日报,2006-04-21(11).

[4] 冯骋,高炼,董子卿.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5(6):19-20.

[5] 车震宇,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2006(6):45-60.

[6] 李斌.传统村落旅游经济的认识与开发:基于屿北村与光复乡的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4(17):143-144.

猜你喜欢
资源保护旅游发展传统村落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金头闭壳龟生物学及资源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黄公望景区发展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基于北斗的数字秦岭系统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