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生
【摘要】失眠在祖国医学典籍中,称之为“不寝”、“不得卧”、“不得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晨醒过早,常伴有睡眠不深及多梦。失眠既是一种与多种病因有关的症状,亦可作为疾病单独出现。根据临床辨证可将该病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心火炽盛型六种类型,治则为根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收到奇效。
【关键词】中医中药;失眠;辨证施治;临床分型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8.0.02
Th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LIU Zheng sheng
(Shandong province Caoxian Suji Town Health Center,Shandong Heze,274400,China)
失眠癥,现代医学多称为神经衰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1]。笔者根据中医药研究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取得明显疗效,总有效率达95%以上。现将临床分型及辨证施治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失眠症的发病因素错综复杂,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与体质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有密切关系,心神不宁和阳不入阴是失眠的病机关键[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主要基于心主神志的理论,强调阴阳交泰,水火互济,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由此所呈现出的阴阳平衡失调、阳气不足、阴气衰微,五脏之气乡搏,营气衰,卫气内伐,表现为夜不能寐,难以入寐或睡而不深,多梦易惊醒,昼而不精,头昏头痛、因此凡影响这种生理特性的诸多因素,皆可导致失眠。而临床辨证过程中,则多从正邪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正气强弱与邪气盛衰,在失眠产生机理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2 临床分型
2.1 肝郁化火型
症见不寐、心烦易怒,性情急躁,喜叹息,目赤口苦,小便赤,大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郁化火,热扰心神。治宜疏肝泻火,解郁安神。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重用丹参。药用丹参30 g、山栀子10 g、丹皮10 g、生白芍15 g、泽泻10 g、车前草10 g、知母10 g、珍珠母30 g、夜交藤15 g、柴胡10 g。
2.2 痰热内扰型
症见失眠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心烦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和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重用法半夏,药用法半夏30 g、薏苡仁30 g、黄连6 g、枳壳10 g、竹茹15 g、茯苓15 g、陈皮10 g、生甘草6 g、丹参30 g。
2.3 阴虚火旺型
症见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腰酸,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心神不宁。治宜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重用百合,药用百合50 g、生地黄30 g、元参30 g、麦冬10 g、丹参30 g、莲心10 g、夜交藤15 g、知母10 g、旱莲草10 g。
2.4 心脾两虚型
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证属心脾气虚,心神失养。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徐长卿30 g、党参15 g、白术15 g、黄芪10 g、当归10 g、生甘草6 g、茯神15 g、陈皮10 g、酸枣仁10 g。
2.5 心胆气虚型
症见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脉弦细。证属心虚胆怯。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重用法半夏,药用徐长卿30 g、党参15 g、白术15 g、黄芪10 g、茯神30 g、龙齿30 g、石菖蒲10 g、酸枣仁10 g、夜交藤30 g。
2.6 心火炽盛型
症见心烦不寐,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证属气机不舒,郁而化火。治宜清心泄水,安神宁心。药用黄连6g、当归15 g、朱砂3 g、竹茹15 g、大黄10 g、淡竹叶12 g、生地15 g、山栀子10 g、连翘20 g、豆豉15 g。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加,失眠发病率不断上升,临床治疗多应用镇静剂,但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工作。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失眠具有简便验廉、疗效好、病人乐于接受等优点。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寐之证,病因虽多,然阴阳的交通“不得从其道”乃为病之根本,凡气血精津环流不畅,代谢升降失其常度,皆可碍运滞血,瘀血阻络,心失血养,以致寤寐异常。临床所见不寐患者,每以情志变化,精神刺激为主因,引起肝气郁滞,脾运失常,以致气虚血淤,或气滞血淤,或痰瘀互结,或瘀热扰心。
祖国医学认为,不寐原因有多种因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阴阳不调,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暴怒伤肝,气郁化火等,皆可使魂不能藏,而发生不寐。笔者认为,本病的治疗除辩证论治外,还应根据证型不同,分别加入对失眠有特效的药物,才能药到病除。
中医认为,心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脉、神志。失眠多与肝肾有关,心藏神,肾藏精,若情志所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火动扰心,神不安宁亦致失眠。神经衰弱多由于心血不足而致肝、脾、肾血亏失养,功能下降,“血之生源于脾胃,化生于精髓”。由于生化之源不足,致心血更亏,久之成为恶性循环。另外,阴血不足,心肝失养,虚阳上亢,心肾不交,痰火上扰,故而出现头痛、头昏、失眠多梦、抑郁烦躁、注意不集中、口干、尿频、乏力消瘦等症状。
此外,失眠属于心神的病变,常与情志变化有关,故应重视精神方面的调节,注意解除烦恼,消除顾虑,稳定情绪。同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多参加体育锻炼,正确对待病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 碑,冯方俊.内蒙古中医药.中医治疗老年失眠的辨证及探讨[J],2013,29(3):169.
[2] 伍曙光.中药辨证治疗失眠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0(20):8.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