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娣
摘 要:潘玉良是上个世纪初我国十分有影响力的女性画家,她有着专业的学习经历,欧洲留学经历,这就让她能够将自己的艺术融汇东西,现如今潘玉良四千七百多幅作品被运送回国并由安徽省博物馆保存展出,她作为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画家,其艺术精神和绘画特色值得人们分析和学习。
关键词:潘玉良;女性艺术;思想观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015-01
一、潘玉良与艺术结缘
潘玉良出生于19世纪末,可以算得上是民国初年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画家,这不仅是因为她的艺术成就,也與她传奇的艺术生涯有关。她自幼失去双亲,后又被卖入青楼,但很快她就认识了与她相知相爱的潘赞化先生,潘赞化不仅教她读书认字,还鼓励她学习自己喜爱的事情,潘玉良跟随上海美专的老师也是她的邻居洪野教授学习美术,她对绘画的学习逐渐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1919年,潘玉良考入时称上海图画美术院(也称上海美专)学习,成为为数不多可以和男生同校学习艺术的女学生之一,潘玉良也开始了她正规的美术学习。同时代的很多画家都是先学习中国画,然后进入学校才开始西画的学习,而潘玉良则不是,她的启蒙老师洪野教授擅长的就是油画,这也让潘玉良的美术学习生涯有了不一样的开端。潘玉良在上海美专的学习时间并不长,受当时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干扰,潘玉良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压力,后来在校长刘海粟的帮助下,她前往法国留学。在短短的一年多的美专学习生涯中,潘玉良学习了包括素描、色彩在内的传统西方绘画艺术,同时她也接触到了中国画,从导师王济远和朱屺瞻、国画大师张大千和黄宾虹等人处,学习到了书法、篆刻、水彩、白描等等内容,她开始在画中思考如何将白描、书法等中国独到的艺术特色融汇到西方绘画中去,这些给她的思考为她以后对中西方绘画风格和技法的融合创新埋下伏笔。
潘玉良1921年考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之后又转入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1925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的女画家。她去到欧洲留学的时候,正是欧洲写实主义学院派衰落,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发展的时候,但她并没有受其影响,依旧在学校认真学习传统的写实技法,掌握解剖学和透视学的知识,学习在国人看来是科学、进步的写实主义绘画。此时她的作品既有写实主义扎实的功底,又有印象派多变迷人的光色表现技法,画面语言简练概括,色彩沉稳朴实,构图完整严谨,画面用笔灵动多变,代表作品有油画作品《黑女肖像》、《酒仙》、《裸女》等。
1928年,潘玉良学成回国,刘海粟聘请她成为上海师专的教师,后来又担任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新华艺专以及中央大学教授,在回国任教的这段时间里,她一方面把主要精力用在西方传统艺术的教学中,另一方面,又在潜心研究和探索中西方绘画的相融,她在刘海粟校长“兼收并蓄,调和中西”思想的影响下,她主动向黄宾虹、张大千学习,研究了中国古代大量的优秀国画作品,并且临摹了很多书法和名画,在进一步加深绘画体验的同时,还运用所学探索,例如在宣纸上使用毛笔墨汁画西式人体画,用彩墨的材料融入白描的技法,使用西方绘画技巧,逐渐形成独特的“潘式画风”。
二、潘玉良绘画题材的特色
潘玉良的绘画题材处处体现了潘玉良的生活,无论是花卉或水果的静物画,还是浪漫的风景画,亦或是曼妙的人体画,都是她对生活的体验和概括,看似平淡如水,实则让人回味,她通过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给自己每幅作品的对象都赋予了情感的寄托。
人体画尤其是女人体画,是潘玉良最早接触并开始学习的绘画题材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她刚进入上海美专的时候,但是受到当时封建思想和社会环境的束缚,这个题材开始的时候非常受限,刘海粟决定在上海美专开设人体课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潘玉良的女人体大致分为中国画法和西方油画画法两种,中国画中,她常用的手法是彩墨画,擅长用不同的线条勾勒造型,再加上西画理论中的造型色彩,以及点彩的手法表现画面的层次,虽是使用中国画的材料,却有着油画的体积感,色彩也更加艳丽。油画作品中,依旧可以看出潘玉良娴熟的用线技巧,轻重缓急富有节奏的线条,用西画的光源特色,将环境色彩与人体色彩做到相互调和又相互影响,有油画的笔触和肌理,遵循西方解剖学的知识,也有中国画的渗透与晕染,还融合了中国画白描的线条元素,这是中西方绘画的一次融合,既创新了国画,又丰富了油画。后来的油画作品开始想表现靠拢,尝试使用明度和纯度都较高的色彩进行平涂,突出色彩的对比关系,依旧有娴熟的线条勾勒轮廓,充满几何趣味。潘玉良笔下的女人体,或身姿曼妙、风情万种、或体态丰腴、母爱泛滥,又或是单纯羞涩、小鸟依人,这让众多的作品看起来千人千样、万人万种。
人物画也是潘玉良绘画作品中比较常见的题材,她的人物画以周围熟知的人为描绘对象,并不是特意找的模特摆个造型去画,这就意味着潘玉良在画的时候更加有情感的投入,这些人大多生活拮据,但并不影响他们有炽热的心,把潘玉良当朋友去关心,相互帮助,于是真诚、热情、充满爱意的画面就一幅幅展现到大家的面前,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有《弹曼陀铃的老人》、彩墨《花鼓灯枣袖舞》、油画《扇舞》、彩墨《女童与提篮》等,这些民间的人物或舞蹈、或玩乐,一个个淳朴可爱,在表现手法上,潘玉良则采用了平面化处理,大量使用象征性的手法去表现她的民族情结。
静物画占据了潘玉良绘画的一隅,但就是这一隅,也很有特色。这其中的花卉作品占了很大一部分,潘玉良爱花,从画中就可以看出那种喜爱,无论是彩墨的花卉还是油画的花卉,都是那样的喜人。她笔下的花,身姿修长、生机勃勃,绘画手法上,或长线、或短线、或涂抹、或随意点点,这样的表现手法既丰富了画面肌理,也把花的纷繁复杂和层次鲜明表现的淋漓尽致。瓶瓶罐罐、水果、盘子这些静物画也很有意思,有些作品在物体轮廓的处理上很有塞尚作品的味道,依靠色彩的冷暖关系表现物体的体积,刻意减弱画面的透视效果,非常具有表现力。
三、潘玉良的艺术精神
潘玉良的艺术精神是丰富的,简单来说,包括对艺术的执着,对民族的牵挂和对创作的不懈努力。
可以说潘玉良是被她的爱人潘赞化先生发现了艺术的天赋,她在后天的努力就完全是自己对艺术的爱好和执着,她一生留下了四千多件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这其中包括水墨画、油画、版画、雕塑、素描以及速写,她为了追寻艺术的灵感,汲取艺术的养分,足迹遍布世界,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爱好人体,她有着非常多的人体作品,这些作品强调人物的神态,强调描绘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通过线条的变化处理,让这些线条也充满生命力,时而忧伤、时而愉悦,与人以及人的心情融为一体。她喜爱雕塑,曾经考入罗馬美院雕塑系进行过专业的学习,其作品《张大千头像》被巴黎现代美术博物馆收藏,《格鲁塞头像》被巴黎的一家博物馆收藏,她在美院雕塑系的老师给她题字,称她是绘画和雕塑两艺著称的艺术家。如果说人一定要有信仰,那艺术就是潘玉良的信仰,是她生活的全部。
潘玉良虽然有过一段不光彩的青楼生活,但她勇于为自己寻找出路,勇于追寻自己的爱情,在潘玉良出国的日子里,没有移情别恋,一生只爱潘赞化,即使有一个守在她身边的男子一直对她好,也不曾心动。她以真心示人,换的陌生人的真心,爱情和友情这些在她的画中也能够体现,正如林风眠曾经说过的那样:“艺术从本质上说就是情感的产物,艺术如果对于感情不发生任何力量,那艺术便不成艺术。”
艺术的发展与革新离不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时代早就了潘玉良,潘玉良早就了艺术。她处在一个新旧思想交融更替的时代,虽然人生一路坎坷,但潘玉良没有屈服,凭借自己对艺术的执着冲破束缚,勇于开拓创新。认真学习,积极吸取国内外优秀画家和优秀作品的养分,无论是西方传统绘画的解剖透视、明暗虚实,中国画中的晕染罩染,白描书法,还是西方现代绘画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只要觉得合理就能为我所用,在国画中加入西方的绘画语言,在油画中又加入中国线描和晕染的功夫,终究成为一代名家。
参考文献:
[1]石楠.潘玉良画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董松.潘玉良艺术年谱[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
[3]丹纳(法),傅雷(译).艺术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