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
开创大一统盛世局面的汉武帝刘彻,自然有很多能臣贤相辅佐,如卫青、霍去病、主父偃等,其中公孙弘就是数位丞相之一。
然而,这位公孙弘虽仅主政4年,似乎并没留下多少好名声。司马迁说他快速晋升的秘诀,不过是“希世用事”,善于迎合罢了。班固在《汉书》中则有更多不齿之词,“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活脱脱一个生性多疑、阳奉阴违的小人。书中还讲到一个故事:公元前125年,刘彻碰到一件难事,他的胞兄胶西王刘端骄横凶蛮,杀人如麻,在当地引起公愤,必须马上处理。但谁都不敢去,怕有性命之忧。就在刘彻愁眉不展时,丞相公孙弘向他举荐:“独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让董仲舒去给刘端当国相。于是,很多人解读,公孙弘借此事将与自己有怨的董仲舒置于险境,抑或踢出中央权力圈。
历经两千年沧桑,如今再来评价公孙弘,研究者们发现,或许他的负面被过分放大了,反而掩盖了主流。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其实,如果放在今天,公孙弘可能是个励志的典范——他是猪倌出身,40岁开始发奋读书,60岁才被召为经学博士,步入仕途,76岁做了宰相,堪称古代官场上平民逆袭第一人。
公孙弘出生于齐地菑川(今山东寿光一带),年轻时曾在家乡做狱吏,但因为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上任不久就犯下错,被免了职。回乡后,他的人生跌入谷底。因为没有生活来源,公孙弘无奈当起了猪倌。古代的农村,家家户户都需要猪倌帮忙,猪倌是村民共同的雇工,地位非常低。菑川临海,公孙弘每天早上把猪赶到海边,然后面朝大海,天天发呆。
40岁那年,公孙弘忽然困惑起来:“难道我真要一辈子放猪吗?”他心有不甘。于是,不惑之年的公孙弘一头扎进了书堆里,还投奔到齐地著名儒学大师胡毋生门下,开始研读《春秋学》。当他学有所成时,已经是20年后了。60岁满头白发的公孙弘还想干一番事业。但谁会想到,他竟然非常走运,恰好碰到一个大力选拔人才的新时代。
公元前140年,刘彻即位,当时运行几代的功臣政治已经难以为继,他开始推行一套新的人才选拔机制——察举制,面向全国招揽人才。这年10月,刘彻下诏要求地方诸侯国和郡县举荐贤才。菑川国的官吏们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公孙弘。因为在当地,他好学名声在外。于是,他风风光光地坐上专用的“公车”,沿着驿道前往长安。到都城后,他顺利通过了一系列测试,成为了经学博士。但朝廷不仅需要他的学识,还希望他能在行政领域发挥才干。不久,朝廷将一项特殊使命派给他——出使匈奴。
从匈奴归来,公孙弘如实向朝廷禀报了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匈奴其地就是一片蛮荒之地。就我一路所见,匈奴人以游牧而生,住的是牛羊皮搭建的帐篷,吃牛羊肉,这跟我大汉的富庶丰饶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刘彻差人问他:“如此说来,如果我大汉和匈奴开战,将必胜无疑?”
公孙弘回答:“匈奴人是未开化的蛮夷之辈,陛下完全没必要他们计较,赐他们一些钱粮、珠宝,继续维持和亲之策,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事实上,刘彻早有攻打匈奴的想法,他想凭借当时强大的国力彻底消灭匈奴,解决边患,迟迟未战只是等待时机。听到公孙弘的一番话,刘彻龙颜大怒,指责他徒有其名、难当大任。公孙弘感觉苗头不对,立刻向朝廷报告,称自己年老多病,希望告老还乡。最终请求得到了准许,公孙弘怀着复杂心情回到家乡。此后,他成了村里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识字,靠收取学费勉强度日。乡亲们都断定,也许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划上了句号。然而时代的洪流依然向前,连公孙弘本人也没有想到,他还会迎来仕途的第二个“春天”。
公元前130年,系统而完整的察举制已经成熟,依照要求,各郡及诸侯国需举荐一位贤良文学代表,菑川国也必须完成任务。于是,当地的官吏又想到了公孙弘。这一年,他已经70岁,家中一贫如洗,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他告诉长官,上次乘兴而去,却落败而归,朝廷的考官也应该记住他了,实在应该推荐别人。可是长官不许,非他不可。無耐之下,公孙弘穿上老乡送的一套衣裳,再次踏上了去往长安之路。
当时,全国100多位贤良文学代表中,公孙弘是最老的一位。考官们确实也认出了他,故意把他的文章放在最下面,认为皇帝或许没耐心看完,这样公孙弘就不必再让皇帝烦心。但谁会想到,刘彻思才若渴,把所有的文章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而且,他认为公孙弘的文章写得最好,当即将他列为第一,并立刻召见。看着公孙弘的文章,听着他的言谈,刘彻忽然觉得,眼前这位老先生精神矍铄、满腹经纶,是辅政的上佳人选。于是,公孙弘再次被任命为经学博士。
已经70岁的公孙弘,终于开了窍。他明白,对皇帝而言,最需要的是把正推行的制度冠以响亮的名号,加以恰当的理论解说,以便更容易地说服百姓,也让持不同意见者找不出缺陷。10年前,他没有摸到皇帝的政治脉搏,急于发言,耽误了前途。这一次,他接受教训、谨言慎行,一切按照皇帝的思路行事,仕途越来越顺利,不久被任命为左内史,之后又升任御史大夫。76岁时,公孙弘被拜为丞相,封平津侯,成为西汉开国以来第一个布衣丞相。汉朝的丞相权力巨大,几乎所有政府机构都由丞相府指挥。所以,当时的公孙弘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任期间,公孙弘提出了为“五经博士”设立弟子的措施,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定期选拔、教育、考核、分配人才,这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打下了基础,封建时代文官制度也由此诞生。公元前121年,79岁的公孙弘老死在任上,被追封为谥献侯。
西汉早期“功臣政治”盛行,丞相皆出自功臣及其子嗣,他们在拜相之前就已是侯爵,享有殊荣。公孙弘出身平民,被拜为丞相之前没有爵位,但从他开始,先拜相再封侯的制度逐渐立了下来,很多平民就此走向登峰之路。因此,就打破功臣子弟世代为相的惯例这一点,公孙弘为中国政治开创了一个崭新篇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贵族阶层逐渐瓦解,平民出身的人可以做官,甚至可以当皇帝。汉武帝时期,公平选拔人才观念开始兴起,公孙弘正是因为时逢这样的大时代,才奏出一段“夕阳无限好”的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