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土地利用布局研究

2017-06-10 17:56封丹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9期

封丹

摘要:为保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开展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土地利用布局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为例,基于土地自然资源、土地生态环境2个子系统构建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MapGIS軟件提取评价因子的基础数据;其次,采用AHP确定权重,并应用多因素加权和法计算154个评价单元的土地自然环境质量综合分值;再次,运用频率直方图将大化县自然环境质量划分为3个等级,并绘制其空间分布图;最后,通过叠加地貌图分析得出,空间分布图与大化县地貌形态基本吻合;可将大化县划分为4个管制区,分别为东北高峰丛洼地禁止区、中部中峰丛洼地优化区、西北丘陵山地控制区、东南峰林谷地协调区,并针对各区提出土地利用方向。

关键词:生态保护红线;土地利用布局;大化县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9-1628-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9.008

Research of Land Use Layout Based on 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Line

——A Case Study of Dahua Coun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ENG Dan1,2

(1.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Surveying,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 China;2. College of Resours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To guarante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not be destroy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research on landuse layout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line. Taking Dahua count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study are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natural resources subsystem and land environment subsystem. First, underlying data of the evaluation factors was extracted by MapGIS software. Second, the weights were determined by AHP, natural environment quality comprehensive score of 154 units was calculated using multivariate weighted sum method. Third, natur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Dahua county divided into three degrees by frequency histogram, and its space distribution was drawed. Fin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ce distribu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LANDSCAPE by superimposing landscape, and Dahua county could divide into four zones, including the prohibited zone of high-cluster peak depression in northeast, the optimization zone of middle-cluster peak depression in central region,the control zone of northwest hilly eares, the coordination zone of high-cluster peak depression in northeast, and landus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ed forward on each of zones.

Key words: 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line; landuse layout; Dahua county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层破坏、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裸露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因此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的土地利用布局研究成为热点,尤其是喀斯特地貌地区。生态红线是“三线划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基于生态红线划定的土地利用布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为例,进行基于生态红线划定的土地利用布局研究,以期为大化县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大化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西南部,位于北纬23°33′22″-24°22′20″,东经107°9′45″-108°2′22″。正北接金城江区,东北靠都安瑶族自治县,西北邻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南接南宁市马山县,西南接百色市平果县。境内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东北是高峰从洼地区,西南和中部主要是中锋从洼地区,西北为丘陵山地区,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土壤类型以石灰岩土、红壤和黄壤为主。红水河由西北部至东南部横贯全境,支流有盘阳河、平治河、清坡河等。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年均降雨量1 249.0~1 673.4 mm。

2013年,大化县耕地面积25 361.77 hm2,占行政区总面积的9.22%;园地678.21 hm2,占0.25%;林地125 586.84 hm2,占45.67%;城乡建设用地

6 200.12 hm2,占2.25%;交通运输用地8 379.28 hm2,占3.05%;其他建设用地125.46 hm2,占0.05%;水域261.86 hm2,占0.10%;自然保留地10 1985.78 hm2,占37.09%[1,2]。

2 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体系构建

以土地自然资源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为准则层,选取8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2.2 评价指标说明

2.2.1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是指森林、灌丛以及草丛等合计面积占行政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计算公式为植被覆盖度=(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面积+0.02×未利用地面积)/区域总面积×100%。

2.2.2 水面覆盖度 水面覆盖度是指水面面积占行政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计算公式为水面覆盖度=(水库水面面积+河流水面面积+湖泊水面面积+坑塘水面面积)/区域总面积×100%。

4 土地利用布局

通过自然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图与地貌图叠加分析,同时结合社会经济情况,将大化县划分为4个区,分别为东北高峰丛洼地禁止区、中部中峰丛洼地优化区、西北丘陵山地控制区、东南峰林谷地协调区(图2)。

4.1 西北丘陵山地控制区

西北丘陵山地控制区包括岩滩镇、都阳镇、乙圩乡、羌圩乡、北景乡全部及江南乡部分行政村,涉及40个行政村,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1.49%。该区自然生态质量指数高。

该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林地面积大,区内各乡镇围绕岩滩水库分布,且红水河从乙圩乡巴岩村至岩滩镇吉发村横贯区内,水资源丰富,故该区是全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甘蔗生产基地。受地貌的影响,县域内土壤层较薄,保持水肥能力差,土壤肥力差,磷、钾、有机质含量低,区内以棕色石灰岩土为主。相对于大化镇为轴心辐射的行政村,该区受建设用地干扰的程度较低;丘陵山地区景观较为破碎,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且林地比重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需要改善优化。

结合大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该区在大化县今后发展过程中担任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双重责任。因此,在土地生态环境管护过程中,发展林业和生态农业的同时,逐步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防止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水土的流失;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以岩滩库区风景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业。

4.2 东南峰林谷地协调区

东南峰林谷地协调区主要包括大化镇、贡川乡和共和乡,共34个行政村,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8.36%。该区自然生态质量指数较高。

区内地势平坦,土壤层较厚,土壤肥力高,水资源丰富,光照条件好,粮食单产高,土地生产潜力实现度高,土地裸露度低,因此该区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该区是大化县经济与政治发展中心,建制镇与村庄集聚区,人口密度大,伴随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量质量较好的耕地被占用,同时建设用地对该区生态环境也造成严重影响,人地矛盾、生态保护与社会建设矛盾不断激化,制约了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该区土地利用特点,在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兼顾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针对该区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的有效面积;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区,提高耕地质量;同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释放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切实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缓解人地矛盾,实现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4.3 中部中峰丛洼地优化区

中部中锋从洼地优化区主要包括古文乡、六也乡、古河乡、百马乡全部及江南乡部分行政村,共49个行政村,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5.45%。该土地自然生态质量指数中。

区内地势较陡,海拔较高,土壤层较薄,景观破碎,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单一,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较低,土地裸露度较高,城镇化率低,受建设用地的干扰度低,适宜于发展农业。但是受传统农业发展观念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利用率低,制约土地潜力的发挥,是大化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重点区域。

因此,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中,针对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的情况,对于未利用土地中可开垦的荒草地,本着“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牧则牧、宜耕则耕”的原则进行开发;对于坡度大于25°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发展为林业用地区;针对零散分布的居民点,进行统筹规划与复垦整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价值,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4 东北高峰丛洼地禁止区

东南高峰从洼地禁止区主要包括七百弄乡和板升乡全部、雅龙乡,共31个行政村,占土地总面积的24.70%。该区土地自然生态质量指数低。

区内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内地势陡峭,海拔高,土壤层稀薄,土壤蓄水性差,植被覆盖少,景观破碎度高,土地裸露度高,居民生活环境恶劣。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该区在今后大化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因此,以保护大化县脆弱的生态环境目标,开展移民搬迁规划,集中安置村民,封山育林,林业保护区包括七百弄自然文化遗址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区、退耕还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通过各类林业用地的布局增加环境容量;同时发展一定的经济林,作为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充分发挥林业用地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该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5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方法-现状-措施”的思路,融合定性、定量与定位多元数据,构建生态环境子系统、自然资源子系统2个准则层8个指标层的自然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基础数据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确定-综合分值计算”的完整评价方法,以大化县154个行政村作为评价单元,进行自然生态质量评价。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自然生态质量空间分布规律、特点以及主要控制因子,划分土地生态管护区,并针对各管护区提出土地利用对策及建议,以便为大化县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基本与大化县地形地貌符合,较为合理。大化县土地质量自然等指数西北丘陵山地区和东南峰林谷地区高于东北高峰丛洼地区和中部中锋丛洼地区,呈凹形。土地质量自然等指数最高的行政村是西北部的那色村和平方村,综合分值均为71;综合分值最低的是东北部的弄呈村、弄往村、弄平村,综合分值均为12。

2)地貌是影响大化县自然生态质量的主要因素。自然生态质量Ⅰ等土地和Ⅱ等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丘陵山地区与东南峰林谷地区,其中Ⅰ等土地占行政区总面积的35.99%、Ⅱ等土地占行政区总面积的30.75%;Ⅲ等土地分布在中部中锋丛林地区与东北高峰丛洼地区,占行政区总面积的33.26%。

3)对大化县进行土地生态管护区划分,划分为西北丘陵山地控制区、东南峰林谷地协调区、中部中鋒丛洼地优化区和东北高峰丛洼地禁止区。西北丘陵山地控制区应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生态高值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东南峰林谷地协调区宜加大土地综合整治,以便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集约率,构建生态经济模式;中部中锋丛洼地优化区应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低山生态农业;东北高峰丛洼地禁止区宜进行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封山育林,以生态林和经济林为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河池市统计局.河池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吴冠岑.土地生态系统和安全预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春晓.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价[D].重庆:西南大学,2010.

[5]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0.

[6] 傅瓦利.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1.

[7] 王建英.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8] COSTANZA R,ARGE R,GROOT R,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t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 386:253-260.

[9] 陈保平.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对策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10] 张文忠,孟 斌,吕 昕,等.交通通道对住宅空间扩展和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作用[J].地理科学,2004,24(1):7-13.

[11] 郑家茂.数学建模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