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祥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越南学生汉语辞格运用情况调查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文山学院越南留学生为例
张飞祥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辞格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辞格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越南留学生汉语辞格的运用情况调查,发现越南学生会使用的辞格种类比较少,使用频率也比较低,辞格使用过程中有畏难情绪。在辞格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文化和语境,采用对比教学和分阶段教学的教学方法。
越南学生;辞格运用;教学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热”持续升温,到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文山学院所在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江省接壤。近年来,文山州和河江省两地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文化艺术活动交流增多,语言人才需求量增大。文山学院与越南很多高校都有合作关系,自2010年以来招收了100余名越南留学生到校学习。
辞格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理应受到重视。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把重心放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辞格的教学和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汉语辞格作为有效表达汉语言的艺术,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辞格对留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留学生的辞格运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我们对文山学院的越南留学生汉语辞格的运用情况进行考察,以期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文山学院自2010年以来共接受80余名越南太原大学汉语教育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到校学习,为期一个学期。所开设课程包括“高级汉语阅读与写作”“汉语语法”“中国概况”等。平时课后有作文训练,期中和期末也有作文考试,为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的是计量统计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是:首先,对文山学院越南留学生平时课后训练完成的作文70篇,约7.3万字中所使用的辞格的种类和数量进行量化统计和比较。其次,对越南留学生从2010年到2013年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的140篇作文,约13.4万字进行梳理,并进行量化统计和比较。本次统计的作文有命题作文,也有自拟题目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保证了调查语料的全面性。
(一)留学生平时训练作文调查结果
在平时课后完成的70篇作文中,共有114个句子使用辞格,平均每篇作文使用1.63个辞格。使用到的辞格种类和使用频率见表1所示:
表1 平时训练作文中辞格的使用情况
从表1可见,共出现12种辞格,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比喻,占总数的39.5%,出现频率最低的是仿拟和婉曲,出现的频率还不到1%。按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比喻、设问、反问、排比、比拟、夸张、顶真、双关、反复、映衬、婉曲、仿拟。从辞格的大类上来看,换借类辞格出现的种类少,仅有双关和婉曲两种辞格,使用频率也很低。由此可以看出,留学生在平时课后完成的作文中使用的辞格类型并不多,使用的频率也不高,而且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间的差别比较大。
(二)留学生考试作文调查结果
经过统计,在越南留学生的140篇考试作文中,使用辞格的句子有202个,平均每篇作文使用了1.44个辞格,涉及到比喻、比拟等9种修辞格。具体使用情况和频率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共出现9种辞格,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比喻,占总数的35.6%,其次是设问、排比、反问、比拟,分别占总数的23.8%、16.8%、12.4%、7.5 %,最后是夸张、顶真、反复和仿拟。从辞格的大类上来看,考试作文中没有出现换借类辞格,再结合表1来看,表明换借类辞格留学生掌握起来不容易。由表2可见,学生考试作文中的辞格使用种类不多,使用频率也很低。
表2 考试作文中辞格的使用情况
(三)留学生作文辞格运用偏误调查结果
通过对越南留学生作文中的316例辞格句子调查发现,有81例偏误,占总数的25.6%。具体运用偏误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作文中辞格的使用偏误情况
从表3可见,比喻、排比、反问、设问和比拟是越南留学生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辞格,同时也是偏误率比较高的辞格,其中,比喻、排比和反问的偏误率最高,分别达到35.1%、29.8%和26.2%,说明留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好。
从笔者对越南留学生的作文调查统计发现,目前留学生在汉语辞格运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辞格使用类型方面
首先,从平时课后作文训练看,70篇作文仅使用到了12种辞格,包括描述类的比喻、比拟和夸张,换借类的双关和婉曲,引导类的设问、排比、顶真、反复和映衬,形变类的反问和仿拟。这说明留学生会使用的辞格类型较少。
其次,从留学生《高级汉语阅读与写作》课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作文调查统计来看,140篇作文仅使用到了9种辞格,包括描述类的比喻、比拟和夸张,换借类的设问、排比、顶真和反复,形变类的反问和仿拟。这说明留学生在考试作文中会使用的辞格类型也很少。
最后,相对于其他三类辞格来说,留学生在换借类辞格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从平时课后完成的作文来看,70篇作文中共运用到了3次换借类辞格,其中双关2次,婉曲1次,每篇作文仅用到0.04个换借类辞格。从学生的考试作文统计来看,140篇作文中均没用到换借类辞格,使用率为零。
(二)辞格使用频率方面
首先,从平时课后作文训练看,70篇作文,约7.3万字中,共有含有辞格的句子114句,平均每篇用到1.63个辞格,句数与字数之间的比约为0.15%。在含有辞格的114个句子中,比喻句最多,有45句,约占总数的39.5%,其次是设问、反问和排比,分别占总数的15.9%、14.9%和11.4%。其他8种辞格加起来仅占总数的18.3%,这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辞格和常用的辞格仅有比喻、设问、反问和排比,其他的辞格使用频率都很低,很少有留学生会使用。
其次,从《高级汉语阅读与写作》课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作文调查统计来看,140篇作文,约13.4万字中,共有含有辞格的句子202句,平均每篇用到1.44个辞格,句数与字数之间的比约为0.15%。在含有辞格的202个句子中,比喻句最多,有75句,约占辞格句子总数的35.6%,其次是设问、排比、反问和比拟,分别占辞格总数的23.8%、16.8%、12.4%和7.4%,其他四类辞格使用总数加起来仅占4%,这说明除了几种较容易掌握的辞格以外,留学生不会有意识地去尝试运用其他的辞格,说明有畏难情绪,这不利于辞格的学习和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辞格使用偏误率方面
越南留学生在辞格的运用中存在不少偏误。通过对作文的316例辞格句子调查发现,有81例偏误,占总数的25.6%,其中,比喻辞格的偏误率最高,占到所有比喻辞格句子总数的35.1%。其次是排比,偏误率达29.8%。再次是反问,偏误率达26.2%,接下来是设问和比拟,偏误率分别达17.9%和16.3%。从偏误率可以看出:留学生在比喻、排比、反问、设问和比拟几种辞格中出现的偏误率比较高。这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辞格本身就是留学生用得最多的辞格,所以偏误也多,这很正常;另一方面不是说其他辞格的运用,学生的偏误率就低,而是因为留学生就没使用到其他辞格,所以没办法考察。另外,也是因为大部分留学生根本就没掌握其他的辞格,所以导致不会使用,也就没出现偏误的现象。
越南留学生在辞格的运用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对他们汉语水平的提升和自如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尝试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对今后的对外汉语辞格教学提供参考。
(一)辞格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汉语辞格属于汉语言的一部分,与汉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2]在实际运用辞格的过程中,始终会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辞格知识和文化知识并重的原则,特别是与文化紧密相关的辞格,教师要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才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学习汉语辞格与学习中国文化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辞格的同时也接触到了汉文化知识,反过来,学习文化知识也有利于汉语辞格的掌握。教师在进行辞格教学时,针对外国学生和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不能单纯只讲理论,只讲辞格的结构形式,要真正触及到辞格的本质,触及到辞格背后的文化背景,才有利于留学生学习掌握。比如在讲授比喻辞格时,不能只简单地告诉留学生什么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而要先通过简单例句展示来帮助留学生了解比喻,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加大难度。例如:“昨天晚上他被人打了一顿,今天眼睛变成了熊猫眼”或者“昨天晚上他被人打了一顿,今天脸肿得跟个馒头似的”,可以这样跟学生解释:大家都看过熊猫的样子,很可爱,眼圈是黑的,被人打了眼睛,眼圈变黑了,所以像熊猫的眼睛一样。“馒头”是中国人喜爱的一种传统面食,中国人习惯用“馒头”来形容脸肿大。这些比喻是比较好掌握的,只要跟留学生讲清楚,他们就很容易理解,同时也会激发其学习辞格的兴趣。
汉语比喻句中的很多喻体与文化都是紧密相关的,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像“鹊桥会”“刘姥姥进大观园”“扶不起的阿斗”等。[3]教师在教授这些喻体时,一定要把这些喻体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教给留学生,如果还能把这些喻体的背景故事联系起来,那么留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汉语中的借代经常会用事物的特征、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来代指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例如《高级汉语阅读与写作Ⅰ》中第二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20世纪70年代初南越国会议员们吵架,一个骂对方“是搞阴谋诡计的左冷禅”。对方就回骂说:“你才是虚伪阴狠的岳不群。”
句子中涉及到两个人物,“左冷禅”和“岳不群”,这两个人物均来自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教师在讲解时应该给留学生简单地介绍金庸小说和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才利于他们理解掌握。
再如讲婉曲辞格时,可以介绍汉民族含蓄的文化心理和委婉的表达效果;讲对偶时,可以介绍汉民族追求对称、和谐的审美情趣。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留学生进行对比,因为在越南语中,也有婉曲和对偶,让留学生主动去发现差别,这样才能加深留学生对辞格的认识,还能通过辞格对比了解文化差异。因此,在辞格教学中,适当地挖掘辞格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但能帮助留学生掌握辞格,还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留学生对辞格的学习兴趣,增强辞格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避免由于对文化内涵缺乏了解而出现辞格的运用偏误,进而对汉语辞格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对汉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二)辞格教学与语境教学相结合
“语境是修辞的基础,语境和话语交际的对象和过程组成一个内在的结构整体,离开了语境就谈不上修辞。”[4]也就是说,语境在修辞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离开了语境,修辞也就没有意义了。任何的语言形式都离不开语境,修辞手法也不例外,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因此,辞格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师在教授辞格的同时,应该引导留学生学会在语境中把握、分析和运用辞格。
在辞格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教授理论的东西,如讲比喻就只选一个简单的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讲反问就只给学生展示反问的形式,只单纯地对辞格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而不重视辞格所处的语言环境,不注重上下文话语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但会让留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也激发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汉语中的很多修辞手法是必须借助语境和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比如婉曲辞格,在汉语中是大量存在的,这跟汉文化重感情、重含蓄,说话注重委婉得体是分不开的。在具体的语境中很讲究委婉的用法,像关于“死”,我们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去世了”“停止思想了”“休息了”“去见马克思了”“走了”“老了”“驾鹤西去了”“与世长辞了”等,在不同的语境中说法是有区别的。教师可以通过现实常见情景的设置,引导留学生学习婉曲这种辞格,如:有人给你借钱,你不是很想借给他,你怎么拒绝?再如:有人穿了一件不适合自己的衣服,但还一个劲儿地在你面前炫耀,你会怎么说?这些具体语境的设置不但生动形象,而且贴近生活,可以学以致用。
双关和反语对语境的依附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鲁迅先生说的话,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这种修辞手法,一方面突出了旧社会的黑暗,一方面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反动统治阶级的蔑视和决心推翻万恶黑暗的旧社会的战斗精神。如果了解了当时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那么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结合课文内容的语境进行辞格教学之外,还应该适时地创设一些语境来进行辞格练习,创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帮助留学生得体、恰当、灵活地运用辞格。这样既能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训练他们结合语境运用辞格的技能。如以自然现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写一组排比句,对每个季节分别写一个比喻句,对每个季节的不同景物写一个比拟句,这样不但能让留学生联系实际,还能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再如,请大家观察课间休息时同学们的行为动作,写一组排比句,如果留学生没有办法独立完成,教师也可以预先做简单的提示或者给出排比的基本结构,让其在里面填写内容,如:“课间休息时,有的同学在……有的同学在……有的同学在……”也可以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做课后练习,这样既贴近生活,又给留学生有充分的创作时间。
语境的设置和引导在辞格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授辞格时,应该预先对所要教授的辞格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设的语境引导和启发留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去揣摩辞格的用法。大量的语境设置和训练能够帮助留学生摆脱母语带来的思维习惯和模式,把他们自然地引到第二语言环境当中来,提高辞格的运用技能。
(三)对比教学
语言都有共性,不同语言的修辞手法也有共性,因为很多修辞手法都来源于客观的实际,大家所接触到的都是一样的,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人生老病死、四季不断更迭一样,大家的认识也相似,所以这一类的修辞手法,留学生更容易掌握。但比较修辞手法的不同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以越南为例,越南虽然属于汉字文化圈,其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但由于所处的地域、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还是存在一些差异,所以修辞手法之间也存在差异。如比喻,汉语当中很多比喻都带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喻体的来源也非常广泛,纷繁复杂,涉及到自然界的动植物、历史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有的来源于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文学作品,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有很多是越南语中没有的或者喻体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面对差异的时候,应该提前做一些准备。如果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越南语的话就再好不过了,比较起来也较容易,但如果不懂留学生母语的话,要注重讲解汉语辞格的特殊性和文化性,帮助留学生理解掌握。
(四)分阶段教学
初级阶段的教学主要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本语言要素的教学,对辞格主要是一个感知的阶段,而不应过多地强调,否则会适得其反。就目前的初级教材来看,课文内容的主要形式基本为对话,会出现简单的辞格,像反问、排比和比喻等,教师在碰到这些辞格的时候,不应该直接告诉留学生是什么辞格,句式结构是什么样的,而着重在于帮助留学生理解话语的意思,对辞格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知,可以采取模仿练习的形式,如反问句,可以尝试把一般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放在一起,进行简单的对比,也可以尝试把一般的疑问句改成反问句,“你知道我喜欢你吗”变成“你不知道我喜欢你吗”或者“你难道不知道我喜欢你吗”。教师适当地进行点拨,让留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意思的差异性。对于初级阶段的辞格教学来说,重在认识和感知,对留学生不应该有具体辞格掌握的要求,只为给他们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教师在教授语言要素的同时,可以适当地输入一些与辞格相关的文化知识,为中高级阶段的辞格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中级阶段是留学生学习由初级向高级的过渡阶段,是其整个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对辞格有了一定的感知后,中级阶段要把重点转移到修辞能力的培养上,重点在于教授一些比较常见和常用的辞格,并要求留学生能自发地运用,还能感知一些比较复杂的修辞手法。中级阶段留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常用辞格进行专门的递进式的教学,像设问、反问、比喻和排比等,对于每种辞格,教师可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讲起。如比喻,留学生最先接触到是明喻,句式一般为“好像……一样”“像……一样”“ ……如……一样”等,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接触到暗喻和借喻。教师要把和比喻相关的知识系统地、详细地介绍给留学生,让其对比喻辞格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最后教师还可以运用图表的形式把比喻辞格的类型、形式、本体、喻词、喻体直观地展示给留学生,便于其理解和运用。此外,还要对常用的辞格设计足够的练习,让留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教师也可采用奖励机制,对于在作文中使用了辞格的留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作为例句展示给其他学生,以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刺激大家学习辞格的热情。
高级阶段要进一步提升留学生对汉语修辞和辞格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对辞格进行归纳和系统地讲解,并为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辞格的表达效果。鼓励和激发他们有意识地运用辞格,除了基本句型的训练之外,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现当代比较经典的、运用了多种辞格的散文或者其他美文来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提高他们的语言审美能力,比如朱自清的《春》《匆匆》《荷塘月色》等,其中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让留学生在阅读时找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带领他们一起阅读体会辞格运用的精妙之处。经典名篇的训练不但可以让留学生感受辞格的魅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张飞祥.越南留学生汉语比喻辞格习得情况调查研究——以文山学院越南留学生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5(1):70-74.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6.
[3]谭汝为.修辞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76-80.
[4]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0.
(责任编辑 查明华)
The Investigation of Vietnam Students’ Use of Figures of Speech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Vietnam Exchange Students in Wenshan University
ZHANG Feix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Figures of speech are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teach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Vietnam students use less fi gures of speech with low using frequency and have less con fi dence in using them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using of fi gures of speech.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eachers should adopt comparative and period-classifying method based on culture and context.
Vietnam students; application of fi gures of speech; teaching strategies
H195
A
1674 - 9200(2017)02 - 0101 - 05
2016 - 11 - 06
文山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文山学院汉语国际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16WSY01)阶段性成果。
张飞祥,男,云南宣威人,文山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